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凤林:道教在当代如何发展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7年3月20日

道教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宗教,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又极具包容性。千百年来,它犹如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滔滔不绝、容纳百川,从而形成了自己丰富而成熟的教理教义。它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髓,沉积了历代祖师圣贤的哲思,堪称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古老的道教,一直前行到了今天。在当代,科技不断创新,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大国、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此,道教所面临的新任务,就是如何积极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就是面临着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去年4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宗教如何在新时期发挥自身作用的问题。关于宗教在新时期发展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就是坚持中国化方向。笔者以为,对于本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老的道教而言,关于如何坚持中国化方向,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理解。继承与创新应该是道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简而言之,即要做到与时俱进,改革自强

 

以古观今——在改革中求发展

 

纵观道教的发展历史,在每个不同的时期,尤其是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关头,无不以改革或调整自身的教理教义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甚至在行将没落之时获得新生。

 

北魏时期,寇谦之祖师对道教的改革,就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彼时的天师道,出现了诸如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等诸多问题,一些教理教义与当时的时代发展格格不入。于是,寇谦之祖师开始了一系列革新举措。首先,强调以礼度为首,契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随后,对内整顿组织、加强科律,对不合时宜的戒律及仪范进行增减修订。经过一番改革,天师道焕然一新,成为了一个在教制和教理教义上都很成熟的教团组织。同时,也得到了北魏官方的支持,在京城专门建造天师道场。其后,北魏的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要到此道场受道教符箓。此举使道教摆脱了民间宗教的面貌,得到北魏朝廷的认可。而王重阳祖师在创立全真教时,既继承了道教的传统思想,又革故鼎新,将符箓、丹药、斋醮科仪等思想文化内容重新整理、充实、完善。从教义、戒律到宫观组织,都进行全面改革,并且适应当时的时代潮流,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发展出新的道教理论,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坚实的根基。

 

反观近代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而道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危机意识和改革自强意识没有普遍树立起来,对道教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问题也没有进行很好的探索,因而一度彷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骤减。

 

历史的经验教训提醒我们,道教的发展壮大要顺应历史潮流,要在历史的大潮中不断自强革新。唯此,道教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以更好地谋求发展。一言以蔽之,古老的道教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古朴的教义思想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古御今——道教思想在当代的阐释

 

21世纪的今天,虽然科技发展、文明日进,却也滋生了种种社会问题。比如贫富悬殊、道德滑坡、生态环境恶化等,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显然,我们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引领。这时,许多人将目光转向了古老的东方智慧,期望在古圣先贤的教导中,体会超越时空的深邃智慧。比如,欧洲汉学家施舟人先生就曾经说:道教文化是一个无量无边、无比丰富的传统。是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类自身的新途径。道教所保存的十分丰富的文化传统,就是一个对人类文明贡献极大的中国文化基因库。千百年来,道教思想源源不断地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然而,我们常说知易行难,怎样将道教的精神从各个方面贯彻到人们的生活中,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好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圆满的人生,是道教界应该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各宗教要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在当今我国提出的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道教理应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道教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也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自强,跟上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我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充分挖掘道教教义思想中有益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淳化社会风气的内容,使之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与道合一而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提倡像大海一样广纳百川、不拒细流、处下而不争的高贵品质;树立以清心寡欲面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富诱惑的行为准则;达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的社会理想境界。

 

道教一直以来即是融摄众家之长,以道为本体,用出世的操守行入世之教化。道教的前辈就曾经这样宣言:天无道则不运,地无道则不载,人无道则不立,万物无道则不生,国家无道则不治,道岂可须臾离乎?这种以弘道、行道为己任的责任感,应该始终成为道教界的时代担当。

 

古今同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下的道教文化弘扬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对于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反观道教,自古以来一直在强调之于修道者的重要性。道教以道立教,也以得道为终极的追求。道大致有虚无、自然、纯粹、素朴、恬淡、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等十大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人身上就是德。从道教对修道者德行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多有契合的。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在道教的经典教义中,爱国及诚信的思想也多有体现。如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的助国得天心之语,以及道教戒律《初真戒》中的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的戒条。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层面的倡导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道教不仅崇尚如鲲鹏翱翔于天地的自由精神,又强调万物与我为一的众生平等理念,而历代祖师高道对道教教团的建设和规范,又无不体现了法治的精髓。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层面的规划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而道教一贯将和谐视为道与德完美融合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人自身的和谐,还是人与人的和谐,亦或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贯穿于道教理念始终的。

 

陆修静祖师在整理天师道的斋戒科仪时,就特别强调了其中的作用。他认为,斋戒的意义是求道之本,目的在于约制人心欲虑,静虚以与道合,从而对当时的斋法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充实与提高,形成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其中,他更是强调了对斋仪的操作者——道士的高要求,认为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无德,则非道士,不当受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无论是当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是道教教义体系中对道与德的规范,我们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种古今一辙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悠久的历史使它形成了丰厚的传统,而每一种传统的形成,又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因此,我们首先面临一个如何理解的问题,其次面临一个如何扬弃的问题。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应该在当今时代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然而,作为道教徒,以及从事道教相关工作的人士,我们都很清晰地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目前道教的发展相对滞后,各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一些宫观管理的涣散、人才的匮乏,个别道教徒倾心于世俗名利等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颁布一些规章制度、组织几次会议、建设几所道教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要对问题有一个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掌握。也就是说,时代既提供了弘扬道教的机遇,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如何弘扬的难题。这是当代道教界无法回避的现实,也是必须担当的使命。

 

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中国道教协会决定启动道教教义思想体系的当代建构文化工程,以期对道教教义思想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自我诠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即采取秉本执要之方法,摸清道教的思想命脉,掌握根本,从而使具体而且复杂的现状问题,得到整体的协调解决。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来源:2017221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