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大可:闽粤台客家惭愧祖师信仰的互动发展与文化认同*——田野调查与文献记载的比较    2018年6月26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内容提要]惭愧祖师信仰是闽粤台客家民间信仰研究中相对比较薄弱的领域,以往的研究多偏重于惭愧祖师信仰的由来、造型及社会功能等,而对其在两岸交流中产生的变迁、互动发展以及相关的文化认同问题探讨不多。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就闽粤客家地区惭愧祖师信仰的来历、惭愧祖师信仰在台湾的传播与变迁以及两岸互动与文化认同等问题进行新的探索。文章指出,改革开放后,闽粤台客家民间信仰交流频繁,台湾同胞纷纷赴大陆祖庙进香,是两岸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文化交往。这种在民间信仰层面认同大陆、认同中华文化的倾向,是一种尊重历史的行为,同时也是台湾客家人祖国认同的一种政治倾向。

 

[关键词]闽台客家;惭愧祖师;互动发展;文化认同;田野调查

 

惭愧祖师信仰是闽粤台客家民间信仰研究中相对比较薄弱的领域,以往的研究多偏重于惭愧祖师信仰的由来、造型及社会功能等,而对其在两岸交流中产生的变迁、互动发展以及相关的文化认同问题探讨不多。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就此略作论述。

 

一、闽粤客家地区惭愧祖师的身世辨析

 

惭愧祖师又叫荫林祖师,对于其身世来历,目前占主流的说法是福建省沙县人,在粤东游历,阴那山修道。康熙《程乡县志》载:“唐惭愧祖师,名了拳。福建沙县人。自托胎以至坐化。”[1]该志《艺文志·本师传》又载明末清初程乡县(今梅县)人李士淳的《惭愧祖师传》:

惭愧为阴那开山第一祖,俗姓潘,名了拳,别号惭愧,闽之连平县人。父名德彰,母丘氏……生之夕,有祥云盖其家,时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也。初生,左手拳曲,父因名拳。越三日,一僧至家,父抱儿出示僧,僧问父:“儿取名否?”父曰:“已名拳矣。”僧以笔书“了”字于拳,指忽自伸,因名了拳。僧摩儿顶曰:“是儿不凡,他日当成佛作祖,后十七年,当复相见,幸善视之。”幼即断荤,颖悟异人。及七八岁,常从众牧,辄居石上,闭目跌()坐,寂如老僧。以杖画地,牛竟不出,众异之。年十二,连失父母,依叔德明,婶不能容。十七岁,至潮之大埔浒梓村,佣黄姓者牧牛。主母食以淡菜,师终不言……其人有省,归召师与众同食。食菜皆淡,怒而骂其妇,妇终不改。师因辞去,往阴那坑乘石渡河,石开莲花,合存江浒,其形宛然。至刘家,其子与师同庚,因以母事之。一日,师欲浣衣,母言水远,师卓锡一井,中有石龟,至今存焉。虽极旱亢,其泉不涸。母晒谷,命师守之。适骤雨至,点水不濡,人以为神。师于地结茅为庵,……师至阴那山,诣昔神僧作别,问僧所往,僧曰:“子若渴时逢梅熟。”程乡原名梅州,阴那山隶梅州地界,而五指峰森列如拳,应生曲之光,故决计居之。手植三柏,以识其地,今各大数围许,苍翠参天,神所护之也。方师来时,刘母携茶追之,至飞帘壁,峻不能下,倾茶于坑,至今坑泉尚赤。常以抄化至蓬辣坑,洗鞋于池,池水忽清,游鱼鳞甲,濯濯可数,今因名为洗鞋泉。路经南福村,会人春社,道渴求茶。有戏之者曰:“若斋人也,能去荤则得茶。”师遂以苇隔锅,烹茶饮之,故其乡今有隔鼎社。因建庵其地,名“灵山亭”,师像存焉……住山三十载,日与乡人及其徒说法,众多不解……师一日告其众曰:“从前佛祖,皆弘演法乘,自渡渡人,了此弘愿。予未能也,心甚愧之。吾今当寂,尔等可守吾清远见。七日后,藏骸于塔号惭愧,示现此地众僧。”因偈云:“四十九年无系无牵,如今撒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正圆。”语毕,端坐而逝。因众铸铁塔以藏其骸,复刻像于庵祀之,今灵光寺大殿佛像其遗也。师寂四十九年,其岁为唐懿宗咸通辛巳二年。又三年,师化身至江西抄化,与王府匠人立卷造寺。匠如期至,问守庵者,云:“师已坐化三年矣。”匠谒师,见师遗像,宛如前僧,遂祷于师。因寝座下,是夜梦师语:“已券在此,可起取之”。匠觉,见师衣襟微露一纸,取而视之,则前立合同也。众异其事,因共捐金建寺。寺成,额曰“圣寿庵”,县志改“灵光寺”。自是,师灵日著,四方祈禳者,叩之随应。或岁旱魃,邑令率众祷之,其应如响……每遇诞辰,是日常有雷雨,俗传以为洗殿。善男女肩摩进香,岁不下数千人,寺不足容众,因于寺后山脊,复建一寺,今因名圣寿寺……适侍御梅出巡于潮,至蓬辣滩,滩水汹涌,舟沉者半矣。师现身舟中,舟立卢,侍御神之。访于人,知为师灵,因命官督造焉。嘉靖元年,督学魏命学博张尽毁岭南诸寺,张登山至伽蓝庵,有大蛇长丈许盘旋于道,张心异之,祝蛇:“吾今往彼礼佛,誓不毁寺。”蛇遂蜿蜒而去。张至寺,遽忘前语,取诸佛像,用刑讯治。忽狂风拔木,檐瓦飘击张所,须叟,水深数尺。张心动,礼忏而去,寺得不毁。又嘉靖四十一年,时三饶寇发,上命兵部侍郎张皋等督兵征之。道经山下,居民入山避兵。蹑之至山雾露四集,咫尺不辨旌旗,兵迷入路,众赖以活……[2]

由于此文记载惭愧祖师事迹较详,刊行时间较早,传播范围甚广,其后诸多记载多以之为本,相关记述亦渐趋固定。因此,今日所见关于惭愧祖师身世来历、名号的解释及其相关故事传说,大多渊源于此,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添枝加叶、增益附会、渐次放大。兹举二例,以见大概。

 

其一,清乾隆《嘉应州志》载:“惭愧姓潘,名了拳。福建沙县人。生于唐宪宗时,初生,左手拳曲,有僧至,抚之,书‘了’字于拳,指忽伸,因名。八岁牧牛,枯坐石上如老僧,以杖画地,牛不逸去。稍长,往阴那山,乘石渡河,石开莲花,随结茅山中,闭关习静,自号‘惭愧’。或饷以枯鱼,投涧中复活。住山三十年,一日谓众曰:‘吾今当寂,尔等可守吾清规。’端坐而逝。今藏骸塔存圣寿寺。”[3]

 

其二,乾隆《潮州府志》也涉及惭愧祖师的介绍:“阴那山距县西九十里……山下即阴那坑,有祖师寺,即了拳僧道场处也”;“了拳,阴那开山祖,俗姓潘,别号惭愧,闽之沙县人,元和十二年丁酉(817)三月二十五日生,初生,左曲拳,因名‘拳’。弥月,一游僧至,父抱儿示之,僧书‘了’字于拳,指立伸,更名曰‘了拳’。……住阴那三十余年,一日语其徒曰:‘从前佛祖皆宏演法乘,自度与度人,我未能也,心甚愧之,圆寂后,藏我骸于塔,当颜其额曰惭愧。’因偈云:‘四十九年无系无牵,如今撒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语毕,端坐而逝,时懿宗咸通二年辛巳(861)九月二十五日也。”[4]

 

从田野调查看,民间传说与此大同小异,但细节更为具体。据福建省沙县报告人说,荫林祖师是唐代大德高僧潘了拳,沙县夏茂镇洋元村粉干曲自然村人,生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幼年父母双亡,婶母不容,12岁时在夏茂镇崇圣庵出家当和尚,法号了拳,后到沙县淘金山佛光洞苦修悟道。17岁离闽赴粤弘法,是广东梅县和大埔县交界处阴那山万福寺、灵光寺的开山祖师。唐咸通六年(865)农历九月二十五日圆寂,神迹众多,名播闽粤。[5]

 

沙县报告人还说,潘了拳在阴那山中住了30年,每当讲经说法,大家都听不明白,他叹气吟诗道:“行脚腰包廿载游,一天花坠雨成秋。指禅未觉羞拳了,顽石因何不点头。”他想到从前佛祖都能弘演法经,自度度人,我无法度人,心中实为惭愧。一天,他召集徒众说:“我今天圆寂归西,你们要恪守清规戒律,七日后,将吾骸骨葬于塔中,并号为惭愧。”说完端坐而逝,后人称其为“惭愧”祖师。有人曾在灵光寺题了一副楹联:“生闽地化粤地金身从万劫中离色色空入慧慧定惭愧实不惭愧;溯唐朝迄明朝佛法经千载后禳灾灾息祈福福临祖师真是祖师”,总结了惭愧祖师一生的功绩。[6]

 

据广东省大埔县报告人说,惭愧祖师俗姓潘,名了拳,福建沙县人。生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初生时,左手拳曲,故名为“拳”。相传弥月时,一游僧至其家化缘,父抱出让僧看,僧在其拳上写一“了”字,其拳指立即伸开,故又名“了拳”。12岁时,父母先后去世,靠叔母抚养。17岁离家流落到今广东省大埔县西河镇上黄砂村,被寡妇游氏收养为子。了拳行动与众迥异,每天与数牧童放牛于赤蕨岭山麓,登岭巅默然遥望,若有所得,常闭目趺坐于岭左溪泽大石上。因他喜爱赤蕨岭山水清幽,后人遂在此建成“灵觉寺”。养母去世后,了拳便往茶阳,抵今青溪镇上坪沙楠树坑,依一袁姓人家暂住。后离开袁家南行,见远方阴那山五峰蝉联、耸峙入云,即心驰神往,抵阴那坑择一高处结庵住下。后又见五指峰并列如掌,悟为应生时拳曲之兆,遂建一寮为道场。了拳居大埔、阴那三十多年,经常聚众说法,但众人多不能领悟。一日,他忽对众徒说:“昔佛祖广释佛法,自度而且度人,我却不能做到,心中极感惭愧,圆寂后骨骸可藏塔内,匾额当题‘惭愧’。”继而念偈:“四十九年,无系无牵,如今撒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念毕端坐而逝。了拳死后,被祀奉为阴那山灵光寺开山祖师——惭愧祖师。[7]

 

但是,无论是惭愧祖师的身世,还是惭愧祖师名号的由来,在不同的文献中还有不同的说法。如康熙《永定县志》载:“了拳,唐时金丰东洋人。初生左手拳曲,有僧抚之,书‘了’字于掌中,指忽伸,因名‘了拳’。八岁牧牛,枯坐石上,如老僧。以杖画地,牛不逸去。年十二,往广东阴哪坑,乘石渡河,开莲花,随驻阴哪山,称为惭愧祖师”;“阳岩,在丰田里,潘祖师成道处”;“莲花嶂,在金丰里东洋村。唐惭愧祖师诞生处”;“掷鱼潭,惭愧祖师幼牧牛,其嫂饷以焦鱼,师不食,放之潭中,鱼遂活。至今产鱼,一体而半焦半润。”[8]乾隆《汀州府志》载:“了拳,永定人。初生,左手拳曲,有僧抚之,书‘了’字于掌中,指遂伸,因名‘了拳’。八岁牧牛牯,坐石上,如老僧,以杖画地,牛不逸去。年十二,往广东阴哪坑乘石渡,河开莲花,随往阴哪山,称为‘惭愧祖师’。”[9]民国《福建通志》载:“了拳,永定人。初生,左手拳曲,有僧抚之,书‘了’字于掌中,指遂伸,因名‘了拳’。八岁牧牛,枯坐石上如老僧,以杖画地,牛不逸去。咸通间,修行广东阴哪坑,乘石渡河,开莲花,悟道。行雨露间不濡,随住阴哪山,称为‘惭愧祖师’。”[10]民国《永定县志》载:“潘了拳者,唐时人也(按唐作明),生于永定天德乡山羊窠,幼随母居于天德水口外大埔车上村,稍长结茅庵于所居之山顶赤蕨岭,晚更结庵于嘉应州之阴那山,清修得道自号惭愧,手植柏树二株,至今犹存,今三处寺所奉为惭愧祖师者是也。凡祈晴祷雨禳灾求福亦见应验(此事见旧省志、县志驳去具见有识,按永定大埔嘉应皆明时所置,此僧必明时人也,今姑存之,以待博考之士)。”[11]而乾隆《汀州府志》记永定县的阳岩、阴岩条曰:“俱在丰田里,潘道人修真处。”[12]在广东省大埔县的田野调查报告中,也有关于惭愧祖师为永定县人一说。[13]

 

这些关于惭愧祖师潘了拳的记载与传说,一方面反映了清初以来惭愧祖师信仰传至永定县的事实,说明了惭愧祖师信仰在永定民间广泛流布的情况;另一方面则对惭愧祖师潘了拳的出生地与生活年代提出了不同的说法。

 

而关于惭愧祖师的名号,前人和今人也曾对流行的说法提出过质疑。明末大埔县人饶墱所撰《重建赤蕨岭灵觉寺记》曰:“师号惭愧,意义深远,世鲜其解,自海觉详阅诸经,而揭惭藏、愧藏之旨,今始觉立号之有据也。”[14]他发现“惭愧”之号典出佛经《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有七圣财,所谓信、戒、多闻、惭、愧、智慧、舍离,故名圣人。”又见《大宝积经》:“所谓圣财,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谓圣财”;“若善自在柔和者,于师教诲无倒轨。自然最胜为开示,本境所学解脱门。净信尸罗与惭愧,正闻舍施般罗若。为彼分别广敷显,无尽七财之法藏。”[15]正如佛教史家所说:“惭者,惭天。愧者,愧人。谓既能惭愧,则不造诸恶业,以为成佛之资。”[16]

 

“了拳”之名亦源自佛经。《大智度论》曰:“我坐道场时,智慧不可得。空拳诳小儿,以度于一切。”[17]《大宝积经》云:“如以空拳诱小儿,是言有物令欢喜,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无法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18]据此,学界已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即“了拳”取义于佛经,意为明了“空拳止啼”之教。“惭愧”与“了拳”之义均见于《大宝积经》。

 

由上可见,从惭愧祖师灵验的传说看,多为生前神异和死后显化之类,如枯鱼复生、石开莲花、乘石渡河、卓锡井泉和江西立券塑像、蓬辣坑救难、避寇捍患、消除疾疫、降雨救旱等;而从其名号看,又有一定的佛经典据。明清以来,惭愧祖师信仰的发展,主要有赖官绅民众对祖师灵验传说的口耳相传和诗文吟颂。因此,在惭愧祖师信仰中,民间信仰的成分大而佛教的成分少,是一种佛教外衣下,杂以巫术、道法和密宗法术的民间信仰。[19]

 

二、闽粤客家地区惭愧祖师寺庙的典型形态

 

闽粤客家地区主祀惭愧祖师的寺庙亦有不少。就目前所知,比较著名的有福建省沙县的报恩寺,永定县的乐真寺、双水庙、圣福堂,南靖县的罗山寺和广东省梅州市境内的灵光寺、灵觉寺、龙安寺、翠竹庵、清泉庵、宁迹宫、高漈寺、洪宝寺、万福寺、清水寺、清泉寺、东龙寺、灵岩寺、宝月寺等10多处。就寺庙的地位、性质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惭愧祖师信仰缘起的祖庙,以福建省沙县报恩寺和广东省梅州阴那山灵光寺为代表。报恩寺位于福建省沙县夏茂镇洋元村粉干曲自然村。据当地报告人说,广东的圆彻法师根据相关记载,从1990年开始在沙县到处寻访惭愧祖师潘了拳的出生地。但由于他的口音极为难懂,说要找一千多年前广东阴那山的开山祖师潘姓高僧的出生地,当地人不知他说是找姓“彭”还是姓“范”的高僧,所以一直未能如愿。直到1993年,圆彻法师再次到沙县时,用笔写下了“潘”字,当地人才在夏茂镇洋元村粉干曲自然村找到潘姓聚居地。[20]于是,圆彻法师参谒了该村的“客厅坪”、“孩儿庙”以及崇圣寺,遂认定惭愧祖师诞生地就是此地。所以,他与广东梅州阴那山灵光寺潘了拳的第十八世传人、现住持释瑞基法师资助人民币100万元,在当地建筑硬化水泥公路1.2公里,建起寺院,塑造释迦牟尼佛等佛像及潘了拳(惭愧祖师)像。[21]

 

圆彻法师参谒的崇圣寺据说始建于唐代,现在的建筑为1990年所翻修,我们在田野调查时还发现旧梁上尚存有“清嘉庆十五年重建”字样,可见该寺几经重建、翻修。据当地报告人说,崇圣寺观音像前有一位站着敲木鱼的小孩像,本地人叫“老佛”,就是小时候的惭愧祖师。而“孩儿庙”的建立,据说是由于潘了拳小时候被一位大师带走,下落不明,其父母便日夜跑到水口哭泣,后来村里人为了纪念这位失踪的小孩,便在村口建起了“孩儿庙”。每年的十月初十日,在报恩寺都会举行念经活动,大约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五六十人参加,同时还要举行惭愧祖师的换衣活动,换下的“旧衣服”往往成为企业老板的“传家宝”。[22]

 

但是,我们在沙县县城田野调查时却听到了不同的说法。据一位长期追踪惭愧祖师信仰的退休官员说,历代的沙县县志和相关文献从未有关于惭愧祖师的记载,直到广东高僧圆彻法师前来考察后,当地人才知道有惭愧祖师一说。[23]时至今日,沙县民众对惭愧祖师信仰仍有许多模糊的认识。如在一份介绍沙县的宣传材料中说:“沙县历史文化凸显,唐代著名高僧惭愧法师发明的‘潘了拳’名扬天下”。[24]便错把惭愧祖师的名号当成拳术的一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惭愧祖师在沙县一地影响并不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关于惭愧祖师潘了拳在沙县的经历,是往事已越千年后通过寻根反向传播而来的。

 

灵光寺据说始建于唐代懿宗咸通年间,在大殿正中供奉着惭愧祖师的木雕坐像,因惭愧祖师潘了拳在此开山驻锡而被认为开山祖庙。清康熙年间曾勘定寺庙地界:“阴那五指峰下,即灵光院,其曲折而南,迂回而西,叠嶂层峦,皆官山也。山下稻田,系寺田者十有八九。”[25]到清代中叶,灵光寺开始逐渐衰落,大量土地被流转到当地的巨姓大族。改革开放后,灵光寺得以修复扩建,前往捐献、朝拜的善男信女和海内外游客源源不断,年接待量达20万人次。据当地报告人说,在灵光寺所在地灵村,每到春节前后,家户都会前往朝拜,感谢过往的神恩和祈求来年的保佑。尤其是除夕之夜,村民们早早地前往“守岁”,争先恐后地抢烧新年的头炷香。近几年,随着旅游开发,抢烧头炷香之风更是盛行。

 

除了新年烧头炷香外,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的惭愧祖师诞辰,其仪式也隆重热烈。三月二十四晚上,庙里举行“换袍”仪式,由僧人恭请神像下位,将其衣袍、鞋袜脱下,然后替其沐浴更衣。此时,各地善信及村中老人久久等候,一俟大门打开便鱼贯而入,在神像面前顶礼膜拜,乞求“圣水”(即洗神像的水)。次日,村里的老人还再次赶到庙里参加庆生法会。他们焚香点烛,虔诚祭拜,有的擦洗神坛,有的焚烧纸衣、纸钱,深信惭愧祖师对本村具有特别的保佑与偏爱。[26]

 

第二种类型是台湾惭愧祖师信仰的福建祖庙,以福建省永定县乐真寺和南靖县罗山寺为代表。乐真寺坐落在永定县下洋镇太平村乐真山上,是一座以惭愧祖师为主神的寺庙。康熙《永定县志》载:“乐真山,在金丰里太平寨。初为道观,至崇祯年间,僧洞明改立禅宗。仍名。”[27]相传,惭愧祖师潘了拳的徒孙起初在此建起了简朴的“禅圣寺”,香火虽然寥落,却也淡泊优游。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太平村曾氏十世祖曾宏鼎与堂叔名元,僧人福从、佩真等人各出家财,在破败崩圮的“禅圣寺”原址上兴建佛寺,更名为“乐真寺”,寺里的两扇寺门仍留刻“禅关圣域”四字,寺内安奉惭愧祖师雕像。因惭愧祖师的灵验,使得万民敬仰,享誉一方。

 

时至今日,乐真寺不但香火极旺,而且有专门的理事会参与管理。我们在乐真寺田野调查时,曾在两个地方发现不同时期的理事会名单。其中一份是张贴于寺内的由顾问、主任、副主任、会计、财务、文书、联络及委员组成的“第四届乐真寺理事会理事名单”;另一份则是新建三层楼墙上“碑志”中的落款“本届理事会成员”详细名单。由此可见,乐真寺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比较规范的管理。不仅如此,今日的乐真寺由于香客云集、游人纷至,还修建起从太平村至溪山庵宽3.5米、长2.5公里的水泥路,筑成从土楼角至乐真亭宽1.5米、全长1.6公里的水泥路;建成了面积近350平方米的二层三混结构房及配套设施。

 

罗山寺坐落于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大坪顶“罗山”上,占地面积将近3000平方米,重建于2006年。寺内供奉着惭愧祖师公、广应圣王和伽蓝大王。据说该寺惭愧祖师公香火起源于广东梅州阴那山灵光寺,一般每隔三年或五年进香一次。惭愧祖师公俗名“潘觉”,是阴那山惭愧祖师爷潘了拳的养子。

 

关于罗山寺的香火来历,据当地报告人说,广东省大溪李氏出门经商,为保平安带着惭愧祖师金身法像出门,路过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境内时,因天降暴雨,李氏在过河时不慎将惭愧祖师金身法像掉落水中。惭愧祖师金身法像随后漂流到今南坑镇新罗村大磜,被一村民捡起,在家中供奉参拜。后来,惭愧祖师金身法像来到新罗上洋参加“作醮”,因佛缘玄机,不再回大磜,自此在新罗上洋(今新罗下济社)安座居下,之后又迁至新罗大坪顶受百姓朝拜。据说,这是福建省“惭愧祖师”来自广东梅州阴那山最早的香火。由于佛法灵验,有求必应,自此“惭愧祖师”的名号在百姓中口耳相传,越来越被人们信奉崇拜。之后又分香南靖各地,邻县平和、永定及其他地区,逐渐形成了“惭愧祖师”进香之地的区域分工:罗山寺为惭愧祖师公(潘觉)、阴那山灵光寺为惭愧祖师爷(潘了拳)[28]

 

而关于惭愧祖师公潘觉亦有一段传说:潘了拳17岁离开家乡后,云游四方。路过广东省大埔县黄河乡车上村时,认村里游姓寡妇为义母。游氏病逝后,潘了拳决定于农历二月初六日再度出游。但一出家门就见一个小孩因双手攥拳不张被抛弃,坐在地上啼哭不止,便心发慈悲,连声念“阿弥陀佛”,小孩双手竟慢慢舒展。潘了拳顿悟幼时圣僧启迪“了拳”之兆意,便收其为养子,取名为“觉”,把农历二月初六日定为他的生日。当他们途经大埔县茶阳镇坪沙楠树村时,遇一姓袁人家,安排其在一个清闲之处静心修行。潘觉一边跟养父修行,一边随袁家习武。袁家见潘觉颇富佛性,便央求潘了拳让其收为义子。三年后,潘了拳决定前往阴那山结茅修行,便留其在袁家。有一年,村中出现瘟疫,潘觉在灶旁细读医书,寻求破解之方。义母过来做饭,见没柴可烧,要潘觉上山捡柴。此时,他对瘟疫的研究刚理出一点头绪,不愿半途而废。义母只好自己前去捡柴,行前随口留下一句:“你若不去,就把脚放进灶中当柴烧。”不料,潘觉竟当真把自己的脚伸进灶里当柴火烧,把饭煮熟了。随后,潘觉离开袁家,开始举着养父法号“惭愧祖师”为百姓祈福禳灾。当路过广东大溪时,突然普降大雨,山洪暴发,百姓房屋瞬间被冲毁。潘觉在大水中救出几个伙伴后,因体力不支被卷入滔滔洪水之中。此时,祥云盖顶,在汹涌澎湃的洪水中一道金光升腾直上。当地百姓都说潘觉是佛祖降世、祖师化身。为纪念他的功德,便用檀木雕成一尊高一尺八,头戴王冠、身穿战袍、双手攥拳、光着脚的金身法像,并尊称为“惭愧祖师”,置于村中庙里供奉参拜。每逢农历二月初六日和十一月初六日,举行大规模的祭拜祈福活动。[29]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百姓又在现今罗山寺之地建造起惭愧祖师公庙。罗山寺初建时间不详,但平整庙基时殿内呈现状似禅台的“天然灵光宝石”台座一处,至今仍然立于寺庙殿内,应验了之前“从平地上浮出一座寺庙的传说”。后来,寺庙重修时,惭愧祖师公上轿以“轿角”命名为“罗山寺”。2014年,惭愧祖师公上轿书写要求:在罗山寺后山的最高峰处——蝴蝶峰尖顶,塑造一尊“惭愧祖师公”之金身法像。当地报告人说,南靖罗山寺自落成以来,因为惭愧祖师公有“上轿写”这一特殊神迹,又由于惭愧祖师公之灵验,霎时声名四播,各方信士纷纷前往朝拜祈福,香火十分兴旺,同时也更加剧分灵各地。2008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南靖罗山寺举行了首届新罗惭愧祖师公民俗文化节,有成千上万的信士、香客前往朝拜,祈求平安。[30]

 

第三种类型是多个村落共建的中心村庙。以永定县的双水庙、圣福堂和广东省大埔县的龙安寺为代表。双水庙位于永定县湖坑镇实佳村两溪汇合处,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供奉惭愧祖师。据当地报告人说,之所以称作“惭愧祖师”,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惭愧祖师49岁去世前,觉得生前没做什么好事,心里感到惭愧,所以口中经常说“惭愧! 惭愧!”,后人便称其为“惭愧祖师”。另一种说法是,惭愧祖师17岁时认游姓寡妇为义母,义母想吃鲜鱼,他就到溪里去抓,用石头筑起一道堤坝,把溪里的水拦住,然后便下水抓鱼,鱼抓到后就顺手将堤坝撤了。不料,这时他的义母还在下游洗衣服,突然遭遇大水,被水冲走了。惭愧祖师深感惭愧,便被称为“惭愧祖师”。[31]

 

关于这座庙的来历,当地亦有多种说法。据当地报告人说,隔壁的平和县芦溪镇联峰村老百姓求神拜佛很灵验,有一人外出做工路过这里,正好遇到狂风大雨,他就在此避雨。这时,他看到了惭愧祖师显灵,于是就手拿香火,许愿说如果发财了,他一定报答神恩。后来,他果真发财了,便根据惭愧祖师的模样花钱雕了一尊菩萨,刚开始放在老楼(东月楼),村里老人感到很灵验,有求必应。民国十年(1921),一位地理先生路过此地,认为现在双水庙这个地方风水很好,适合建庙,村民们就在这里建起了庙。村里有个叫江衍荣的,原来家里很穷,他想过番,但走到村口仍恋恋不舍,于是来到庙里烧香许愿,祈求惭愧祖师保佑他此去南洋发财、添丁。他历尽千辛万苦到南洋后,真的就发财了,并且生了三个儿子。所以,他回来后就积极参与做学校、建医院、盖寺庙。

 

关于惭愧祖师的祭祀活动,实佳村每年至少有两次。一次是三月二十五日的惭愧祖师生日,另一次则是十月秋收后选一个日子举行演剧、打醮等。据当地报告人说,活动的经费一般按每个人丁出10元和自由捐款1000500100元不等,每次活动都还会盈余一点。此外,还有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为期三天的大规模“集福”。第一天要吃斋,此后两天则要供奉全牛、全羊、全猪,从2019年开始还将会期改为五天。“集福”当年,一开春就开始筹备,根据跌筶选一个福首,三月二十五日还要组织队伍到广东梅州阴那山进香。进香的队伍浩浩荡荡,扎有狮、龙彩车,装故事等。每逢初一、十五都有人前往庙里烧香,谁家出门、结婚、嫁女、生孩子、开工等也都会前往烧香、供奉,甚至有的人外出前忘了烧香而人已到相邻的湖坑镇,也还会倒回来烧香。[32]

 

圣福堂位于永定县湖山乡桂坪村三岔路口。据当地报告人说,这里原来有一座老庙叫“上坪庵”,供奉惭愧祖师。庙貌富丽堂皇,其右侧还有两间平房。“破四旧”时,工作队把这座庙砸烂,夷为平地。我们现在见到的这座庙建于2009年,那时打工的赚钱回来了,在老人家的倡议下,通过集资20多万元建起来的。庙殿正中供奉弥勒佛、惭愧祖师、吉祥哥等。惭愧祖师像有一大一小两尊,大的坐台,小的可以抬出去巡游。每年的四月初五至初八是做醮的日期,此外还有三年一次的“做大福”。[33]四月初五至初八各村会将惭愧祖师抬出去巡游,分别在万安、坑头(元东)、上坪(石下、山下、圳背)等村一天巡游一个自然村,最后一天回到庙里举行仪式。每年的总理通过跌三次筶产生,要出最多的钱。每个自然村落都有人作为理事,而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人参与活动。据说,以前的惭愧祖师生性十分活泼,四月初八出巡时,扛着彩旗、敲锣打鼓、放鞭炮,抬着他还要左右摇摆,不时翻身打圆圈。每到一座楼房前巡游,主人都会放鞭炮迎接,然后烧香、供奉。有新生小儿的,还会抱着小孩烧香,而后将惭愧祖师的轿子抬高一点,好让抱着小孩钻了过去。据说如此可以让惭愧祖师保佑小孩不生病。当地报告人说,旧时湖山乡这些地方缺医少药,但由于供奉了惭愧祖师,这些地方的妇女无论在山上、路上、家中生小孩,很少有难产的。此外,平时初一、十五和龙华日也还有不少人来这里烧香。[34]

 

龙安寺位于现今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武塘管理区的青子凹。据当地报告人说,相传唐代惭愧祖师潘了拳曾经过此地,后人即在该处建寺塑神像祀奉。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有“香公”管理寺庙,1949年后曾停止相关活动。改革开放后,先有该村村民苏乾坤在此管理,苏乾坤病故后,大东镇富溪管理区石门岭人杨兆同接任。该寺建在深山凹里,寺址虽仅有60平方米,但每日香火不断,海内外善男信女前往烧香许愿的络绎不绝。村民每年把惭愧祖师神像抬到各村去许愿化斋三次,正月、二月的叫“许福”,七月、八月称作“暖福”,而十一月、十二月则叫做“完福”,场面十分隆重热烈。去迎神酢福的有百侯、大东两个镇几十个村的村民。每年的老年底,信众要选好“福主”,先去龙安寺定好第二年迎神的日子(叫“标红”),需送红包(人民币10元不等)

 

到正月、二月、七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预定的日期,该村的“福主”带领村民去龙安寺用神轿抬上惭愧祖师神像。一路上,抬神的,敲锣打鼓的,放铳的,好不热闹,经过各乡各村时更是热闹非凡。惭愧祖师迎至村中事先搭好的祭祀神坛帐篷后,便将其安放在事先摆好的神位上,每家每户拿祭物前来祭拜,由礼生“喊礼”(主持祭拜仪式)。当晚的活动,大的乡村有请“中军”吹打的,有请戏班做戏的,有请放电影的。善男信女则拿斋果酒粄祀奉神像。二月的“许福”一般以斋果酒粄祭祀,七月、八月的“暧福”和十一月、十二月的“完福”则比较隆重,一般都有三牲祭拜。第二天,惭愧祖师神像则由另一轮值村接走或敲锣打鼓送回寺庙里。[35]

 

上述三种类型的惭愧祖师寺庙分别代表着闽粤地区惭愧祖师信仰的三种形态。第一种类型为惭愧祖师信仰缘起的祖庙;第二种类型为台湾惭愧祖师信众认同的大陆祖庙;第三种类型则是村落百姓所信仰的村庙,为单个或多个村落信众所共建。当然,这种分类也不是绝对的,如南靖县新罗寺的主神为惭愧祖师公(潘觉),是惭愧祖师信仰的一种变异形态。而无论是沙县的报恩寺,永定的乐真寺、双水庙、圣福堂,还是南靖的新罗寺,抑或是广东的灵光寺、龙安寺都带有村落宗族的色彩。如乐真寺的理事为清一色的太平村曾氏族人;而灵光寺则被认为对地灵村具有特别的护佑:“祖师菩萨是保佑我们村的![36]

 

三、惭愧祖师信仰在台湾的传播

 

惭愧祖师信仰在台湾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台湾中部丘陵地带的南投县。有学者估计,台湾供奉惭愧祖师的地方公庙、部分的民宅公神及私人神坛,初步估计约85处,其中南投县一地占了67座。[37]在众多的寺庙神坛中,南投县中寮村的长安寺、内辘庆福寺、鹿谷村的灵凤庙最为引人注目。

 

相传,清雍正年间,永定县下洋镇太平村曾姓十四世曾衍崇(愧三公)与许多乡亲一起从乐真寺迎请惭愧祖师神像渡海,来到台湾南投县竹山、鹿谷乡新寮一带从事开荒垦殖。他们搭建简单的茅寮,逐渐发展成大小不等的聚落。于是,形成以“寮”命名的村落,如中寮、乡亲寮、后寮、分水寮、十八股寮、田寮等,而中寮就是这些聚落的中心。其时,中寮村四周野兽出没,瘟疫时起,特别是“生蕃出草”杀人、抢劫不断。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共同开垦荒地,搭寮轮值,看守作物。而每当有不祥之兆时,惭愧祖师必示神迹,或托梦救人,或禁止信众入山作业以保平安。《云林县采访册》载:“在大坪顶漳雅庄;祀阴林山师祖。七处居民入山工作,必带香火。凡有凶番‘出草’杀人,神示先兆;或一、二日,或三、四日,谓之禁山;即不敢出入。动作有违者,恒为凶番所杀。故居民崇重之,为建祀庙。光绪十九年,庄董黄谋倡捐修建。”[38]基于此,信众遂诚心筹建庙宇安奉惭愧祖师,名为长安寺。因屡屡显灵,护佑百姓,香火逐渐鼎盛,成为中寮村的信仰中心。[39]

 

关于长安寺的历史沿革,其庙墙壁上刻有详细的介绍[40]

长安寺沿革

本寺奉祀荫林山惭愧祖师,迄今(岁次己卯)将近200年,据考于清嘉庆元年,由本村曾姓先祖宗传公自福建省永定县恭迓来台落扎本县鹿谷乡新寮,护佑信徒拓荒斩棘,嗣因故随信徒返大陆,惟曾姓先祖二度渡海来台时,仍迎迓祖师金身全程护佑,旋即奉祀于本村祖师庙,时为坐北朝南,土角造民式建筑于1968年岁次戊申年。因小区重建,经由时任村长林玉忠暨黄火旺、汪谋利三位大德热心奔走,筹募资金热心改建,为坐东朝西砖造瓦房庙宇,并易名为长安庙。

嗣于1982年,众信徒大德善心发愿,筹组重建委员会策动重建,并于1984(岁次甲子)213日竣工入火升座,再次易名为长安寺。

众信徒因庙宇重建完成,易名长安寺。为图长治久安,祖师庇佑神威显赫,福祉永垂乡梓,众信徒同沾神恩,特辟本段以志之。

祖师常住本寺护境佑民,诸善信大德追本溯源,慎终追远,乃于1992年诸善信大德委由黄万进大德二度率众大德作寻根之旅,赴福建省境遍访结缘,功德圆满,确认祖师仙乡为: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金丰里太平寨(即今之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太平村)乐真寺。并于1994年本寺主任委员黄万进大德且连续三年率同诸大德善信,护驾二祖师返回乐真寺故里。功德再造,威灵显赫,师恩回道惭愧圆满。善哉!斯言。

谨志

岁次己卯年      吉立

这段文字简要介绍了长安寺的建庙缘起,略述了长安寺信众二度寻根谒祖并最终确认祖庙的历程。值得注意的是,据当地报告人说,该寺的惭愧祖师公是三兄弟,其生日分别是:大祖师公农历正月十六日,二祖师公农历二月十八日,三祖师公农历十月二十八日。不但人数与原乡不同,生日也与原乡迥异。此外,移民、移神的时间亦有差异。

 

南投县内辘庆福寺据说亦源于福建。据南靖县《新罗曾氏家谱》载:较早之前,新罗住有罗姓、曾姓、刘姓、邱姓,后来罗姓、邱姓均迁往他乡。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新罗村曾氏有一部分人迁徙台湾,如六十九派十四世“毓”字辈,世椿公,学濂公之六子,名六副往台湾,葬在台湾南投牛食水田中;妣张氏,葬在台湾南投内辘庄后枫杭。又如,世榕公,学濂公之五子,名东海往台;妣张氏,葬在葛山洋必。[41]新罗曾氏还在南投县发展成大家族,并且建立起祠堂。台湾《曾氏族谱》载:“台湾府台中州南投郡南投街内辘社曾德兴社四十九份祖宗联对,此内辘曾姓是福建漳州府南靖县豪冈社迁居。分过至清朝民国廿三年甲戌元月日,高港葛山社曾中央往内辘探亲人抄此联对以记之。”[42]据当地老人报告说,当年眺望中寮村周边大地,都是曾氏宗亲所有。这些曾姓村民带去惭愧祖师公的香火,在台湾南投县开基立业,并修建寺庙供奉惭愧祖师公。

 

相传,曾氏十八世曾泰山曾率村民回大陆参加曾国藩湘军讨伐太平天国,期间盛传惭愧祖师显灵助曾氏抵抗太平军,台湾《曾氏族谱》载:“盖闻先世之人口传,咸丰癸亥年红绣全造反……我姓国藩、国荃卦帅领兵平复南京,时有……世贤并妻……乃将家资充入贼首之军饷……甲子春,贼到张教书洋搭营。我社恐惶贼到,列械往鸭母岭以贼交战……斯时,我祖陈圣王、惭愧祖师显赫出居放兵焉。贼到此,缺见我社兵马满洋,尽是黄头兵。恐惧时,我社男女具惊逃走……。我社书洋人居之,我社勇健男人竭力到梨仔垵、长林垵,以贼交战。我祖师甚赫暗助,见其金身,汗流如雨。未几,贼逃走出船场,从桂竹畲落长林垵、崎坑仔去……”。[43]曾泰山回台后受清廷册封为都尉,人称泰山大老,为曾氏修筑大宅院“中寮大厝底”,人丁兴旺,家业发达。因而惭愧祖师逐渐成为南投县各姓氏百姓顶礼膜拜的神明。

 

据说,南投县鹿谷村的灵凤庙也源于福建。相传,乾隆二十二年(1757),福建漳州南靖人邱国顺分香在鹿谷新寮建灵凤庙,供奉惭愧祖师。灵凤庙内张挂的《恩主邱国顺功绩事录》有云:“渡台开垦恩主邱国顺于乾隆廿二年来台,并奉请惭愧祖师金像。……在小半天开垦时,亦奉请惭愧祖师金像供奉。”但鹿谷乡凤凰村凤凰山寺却说其庙的香火是康熙年间传来:“清康熙年间,庄姓先祖率其同伙数十人,由福建渡海来台至顶城庄……故乃结草为庐,开荒垦拓,并安奉随队携带之惭愧祖师香火以为守护神,设座礼拜。”[44]两寺说法并不一致,如果凤凰山寺的说法可靠,则惭愧祖师信仰清初就传到南投一带了。

 

上述诸庙的建庙缘起大致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由原乡奉请惭愧祖师金像而建,一由原乡携带惭愧祖师香火而建。奉迎金像和分香,是台湾南投等地惭愧祖师信仰传播的两种基本形式。分灵的方式虽有不同,但都是由前往拓垦的移民自原乡传来,因而也就成为闽台客家移民同乡凝聚的纽带。关于原乡在何处,凤凰村凤凰山寺说是“由福建渡海来台”,鹿谷村灵凤庙的《恩主邱国顺功绩事录》则说其来台开基恩主邱国顺祖籍福建南靖。而中寮乡中寮村长安寺更直言:“(本寺惭愧祖师)嘉庆元年,由本村曾姓先祖宗传公自福建省永定县恭迓来台。”因此,南投县的惭愧祖师庙宇,大都是早期拓垦移民自原乡福建传来,且集中在福建西南部的南靖、平和、永定等县。[45]

 

由上可见,台湾与大陆的惭愧祖师信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来源传说的不同。闽粤客家地区的惭愧祖师主要有诞生沙县、永定两种说法,生日为三月二十六日。而台湾惭愧祖师有诞生于福建省平和县、南靖县和永定县等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为:“祖师公生于大陆福建省平和县阴林山,父姓潘名达,母葛氏,为人忠厚,被乡里所推崇;生三子,长达孔,次达德,三达明,均自幼习文练武,达明尤擅长医术,曾治愈皇太后有功。”[46]三兄弟的圣诞日为农历三月十六日(或大祖师公农历正月十六日,二祖师公农历二月十八日,三祖师公农历十月二十八日),这些说法与闽粤客家地区的记载与传说颇为不同。

 

二是形象之异。在外在形象上,闽粤客家地区的惭愧祖师为潘了拳一人,其造型为身披袈裟,手执拂尘或禅杖的高僧慈悲形象;而台湾的惭愧祖师父名达,母葛氏,长子达孔、次子达德、三子达明,这“三兄弟”被当地居民分别称为大公、二公、三公。造型为黑面无须,头戴王冠,身着文武装,跣足,右手持剑,左手掐道指,端坐于山头之上。在内在形象上,闽粤客家地区的惭愧祖师为弘扬佛法兼具祈晴祷雨、禳灾求福;而台湾惭愧祖师三兄弟则是一生仗义疏财,淡泊功名,后来在阴林山炼丹得道。民间相信他们绝非凡人,在其生前就以“惭愧公”尊称,过世后为之立庙塑像,香火奉祀。因三兄弟得道于阴林山,故又称“阴林山惭愧祖师”。[47]另据当地报告人说,当初曾姓先祖背着祖师公三兄弟神像到台湾,现在分散在南投县三处庙宇:大祖师公在南投市内新里的庆福宫;二祖师公在中寮村的长安宫;三祖师公则在位于渔池乡水和村的龙凤宫。

 

三是神功、神性不同。闽粤客家地区惭愧祖师的神功与神性主要体现在枯鱼复生、石莲开花渡河、卓锡泉和江西立券塑像、蓬辣滩救难、避寇,以及祈晴祷雨等。而台湾的惭愧祖师信仰流传最多的是“生蕃出草”有不祥之兆时,示神迹、托梦救人;禁止信众入山垦作保平安和行医问药。其中,行医问药是台湾惭愧祖师神功、神性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相传,潘氏三兄弟自幼精通医术,常年奔走于漳州平和山区,行医采药,济世救人,每当患者痊愈后向其表示谢意时,总是谦虚地说:“见笑! 见笑(惭愧之意)!”有一年,平和县芦溪乡瘟疫流行,潘氏采药配方,医治救活病患无数。乡人感念其功德,联名赠送“华佗再世”的匾额。三兄弟一再表示受之有愧,说:“我们奉献甚少,获取太多,深感惭愧”,因而大家尊称其为“惭愧公”。[48]

 

惭愧祖师内在形象、传说、神功、神性及造型在台湾的变迁,主要源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在自然环境方面,200多年前的台湾南投地区榛莽未辟,瘴疠肆虐,毒蛇、猛兽横行,缺医少药。特别是“生蕃出草”,杀人、抢劫不断,缺乏安全保障。所以,诸如“御番”、保生、降伏毒蛇猛兽及一切妖魔鬼怪,成为台湾客家移民日常生活中最紧迫的需求,也最需要神灵加以保佑。但从大陆原乡迎奉而来的惭愧祖师缺乏这些功能,便把原乡流行的三坪祖师、保生大帝、三山国王等神明的功能逐渐添加到惭愧祖师身上。[49]

 

而在人文环境方面,当时的南投地区既有闽南人,也有客家人,还有不少的少数民族,闽客之间具有相当的隔阂和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永定、平和、南靖这些族群交界操双语的“客家人”或曰“福佬客”,就成为当地社会族群交往的重要力量。加之台湾的惭愧祖师庙多数由永定、平和、南靖等县的移民建立,所以,台湾的惭愧祖师信仰很容易受到这三县原有的其他民间信仰——三坪祖师、保生大帝等的影响,因而衍生出种种特异情节,其出生地变成了平和,其形象与三坪祖师异曲同工,而其求医问药的神功则与保生大帝如出一辙。

 

对神明的敬畏使民间信仰产生一定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可以将旧时社会文化背景浓缩于其中,因而通过民间信仰,我们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再现惭愧祖师在台湾南投传播与发展的历程,从中折射出两个历史背景:一是台湾南投山区的开发史曾经流下客家移民的血汗和留下客家先民的身影;二是台湾惭愧祖师信仰与闽粤客家原乡的差异及其在台湾的变迁,伴随着族群融合与族群记忆消失的过程,由原先的祖籍守护神逐渐演变成无分族群、不分区域闽客族群共同的守护神。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惭愧祖师由大陆的潘了拳一人而到了台湾却演变为潘达孔、潘达德、潘达明三兄弟。这种兄弟神明的现象让我们联想起闽西客家地区的定光古佛五兄弟及其长工、医生、武将、学者、道士身份的传说,[50]闽西武北高仙一郎、童念二郎、马仙三郎结拜兄弟、共同学法以及在村落械斗中显灵的故事。[51]实际上,神的结拜反映的是人的结盟。定光古佛五兄弟和三位法师所代表的都是小姓村落,其中隐含了小姓之间的结盟和联合对付大姓人的意识。

 

这种兄弟神明的传说与王明珂研究的弟兄祖先传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明珂在川西北田野调查研究时曾将“弟兄祖先故事”的叙事模式归纳为:如一山沟中有三个寨子,各寨居民说起本地三个寨子居民的起源时,常说:“从前有三个弟兄到这儿来,分别到三个地方建立寨子,他们就是这三个寨子村的祖先……。”他认为,“三弟兄故事”的主要情境是沟中几个村寨人群共同拥有、分配及竞争沟中资源。如此“历史”,其叙事结构(三弟兄故事)是社会结构(三个村寨)的反映。其主要叙事符号“弟兄”,也对应社会人群间的合作、区分与竞争关系——“弟兄”隐喻着人群间的合作、区分与对抗。[52]

 

由此不难发现,兄弟神明的故事是地域社会人际关系的另一种建构方式。如果说王明珂所说的“弟兄祖先传说”建构的是地缘关系,笔者在闽西客家地区发现的“兄弟始祖传说”建构的是虚拟血缘关系。[53]那么,闽粤台客家地区的兄弟神明故事,建构的则是神缘网络、庙际关系。借助神明的虚拟血缘关系,构建了基于共同神缘的人际交往网络和有别于相对峙他者的人群。

 

四、惭愧祖师信仰的闽粤台互动与文化认同

 

由上可知,台湾的惭愧祖师信仰系从闽粤客家分灵、分香而来,其故事传说的母题、信仰方式、组织形式直接脱胎于闽粤客家,但在形象、传说、神功、神性及造型和区分族群方面又作了某些适应性的调整。这种既传承又变迁的双重轨迹,是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显著特征。

 

闽粤台客家民间信仰的同一性可以成为两岸交流的新载体、文化认同的新符号,而其中的差异性却不构成台湾民间信仰的主体性和台湾文化的自主性,这从惭愧祖师信仰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据台湾南投县中寮村报告人说,1991年,离开故寺260年的惭愧祖师托梦显圣:欲驾返故寺会香。中寮村长安寺管委会查阅极少的文字资料,发现对祖寺有“禅圣”的文字记载,可是原址不明。中寮村长安寺管委会黄万进主任及曾祈祥等委员,遵祖师之命回大陆寻根,先后走访梅州阴那山万福寺、灵光寺和广州六榕寺,历时数载,踏破铁鞋无觅处,怅然而返。[54]1993年,管委会通过查阅《曾氏族谱》,根据祖辈记忆祖先牌位、墓碑上冠有“永定”二字,且长安寺原立有碑“永定”(现已毁),便开始向福建省永定县方向寻找。他们先在永定湖坑曾屋寨寻找未果,后转向下洋镇太平村乐真寺寻找,终于发现两扇大门刻有“禅关圣域”文字,而《曾氏族谱》也明确记载了曾愧三来到南投中寮村的事实[55],最终确认乐真寺就是分香长安寺的故寺。虔诚的长安寺信众还举行扶乩仪式,神示文字曰:“故寺位于金丰里太平寨往东行十里,寺坐东向西,寺大门收有‘禅圣’二字便是。”所以,他们于1994年至1996年,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三度组团护驾祖师回乐真寺会香,两岸举行共庆大典。显然,惭愧祖师及乐真寺就成为台湾南投客家人心目中祖籍原乡的一种象征。

 

关于台湾惭愧祖师信众回祖地寻找祖庙的情况,我们在永定县太平镇乐真寺田野调查时发现了一张贴在寺庙墙上的《乐真寺传略》,其中亦有简略描述:

乐真寺传略

乐真寺原名“禅圣寺”,相传唐代早年出家,皈依佛门的僧人潘达德、潘达明、潘达广兄弟,他们云游到仙境般佛门胜地“禅圣寺”后,拜高僧为师……精通经典和医药……终于得道成佛,先圆寂于寺……尊称他为荫林祖师“三圣”,并在寺内安奉祖师雕像,因祖师有灵,万民敬仰。

明万历三十六年,太平村曾氏十世祖太鼎真公……在“圣禅寺”址兴建佛寺,更名为“乐真寺”,大门仍保持“禅圣”二字。

清嘉庆九年,曾氏十四代裔孙愧三公,赴台定居之日将祖师金身端往台湾,初则安奉于鹿谷乡凤凰山寺,继因徙居中寮,又将祖师金身安奉于中寮村长安寺,因祖师威灵,香火日益兴旺。

星移斗转,远别故里一百九十多年之祖师,溯木本水源,于一九九一年显圣,欲驾返故寺参拜师祖。斯时原址不明,长安寺管理委员会黄万进主任、曾祈祥委员等人,遵祖师之命回大陆寻根,历时三载,踏遍青山未果之后,祖师再显圣明谕:故寺位于金丰里太平寨,向东行十里,寺坐东向西,寺大门书有“禅圣”二字即是。一九九三年黄万进主任率团到乐真寺。经各方论证,回台后祖师显灵,确认乐真寺乃祖师故寺。遂于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六年,台湾南投县长安寺黄万进主任委员三度组团护圣驾回乐真寺朝拜,两岸共庆师祖诞辰,热闹空前……

乐真寺理事会

二○○六年丙戌岁冬月

从这则《乐真寺传略》看,现今永定县的惭愧祖师信仰明显受到惭愧祖师信仰在台湾产生变迁后的影响,出现了一种在台湾形成的一些新的信仰特征回传到大陆原乡的现象。1994年,长安寺管委会黄万进主任率众护驾“二祖师公”“返乡探亲”时,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乐真寺所有神像器皿均被毁,乐真寺想留下“二祖师公”的神像,被长安寺随行“护驾”的善男信女们回绝,但许诺隔年送一尊祖师公神像回祖庙。次年,黄万进主任果真率众从台湾护送一尊新雕刻的祖师公神像和天公炉,赠送给乐真寺。至此,台湾“戴王冠,着文武装,持剑跣足”的“惭愧祖师公”形象,也传回到原乡故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反向传播。[56]

 

据永定县下洋镇太平村报告人说,台湾长安寺护驾惭愧祖师回故寺时,扶乩神示:将红布条幅书字“曾高峰进榜堂”悬挂于曾愧三祖居龙兴楼厅堂之上。1999年,由台胞三度返寺捐资修筑的太平村至乐真寺水泥路顺利竣工。十年后,太平村乐真寺理事会发起重修扩建水泥路基与建筑宿舍倡议,善男信女纷纷响应,总计收到捐款85万元,其中台胞捐款约20万元。[57]我们在该寺进行田野调查时,还见到贴在宿舍楼墙上反映修路建房缘起始末的《碑志》和《捐款名录》。同时,我们还见到了台湾南投长安寺赠送的匾额“情怀师恩”“长安寺三度回乡”“千江水动道心”,锦旗“长安成真”“永怀隆谊”高悬在乐真寺内。

 

2010428日,台湾南投县中寮乡长安寺进香团一行53人,在长安寺管委会张锦川主任率领下第15次到乐真寺举行荫林祖师诞辰庆典。虔诚的长安寺进香团在乐真山上安营扎寨一星期,诚心祭祀。[58]据张锦川主任介绍,现台湾南投县13个乡有供奉荫林祖师寺庙40多个。进香团员虽然未必会讲客家话,也不全是曾氏家族成员。但他们千里迢迢,连续不断地到乐真寺祭拜,说明惭愧祖师已经超越了时空与族群,成为闽台民众共同祭祀的神明信仰,也成为闽台民众共同的中华传统文化记忆。

 

几乎与此同时,2010年台湾南投县庆福寺曾俊雄也同南靖县罗山寺取得联系,并于2012年组团来到罗山寺朝拜惭愧祖师公。20121125日,南靖县豪岗春美洋崇本堂宗亲亦赴台参与祭祀惭愧祖师秋祭大典。此次南靖豪岗春美洋崇本堂省亲团一行共50人,由曾氏宗亲会曾庆是会长带队。台湾南投宗亲特邀请曾庆是会长担任主祭官,曾清平等理事及大陆宗亲们担任陪祭。祭典之后,台湾南投宗亲与大陆豪岗春美洋崇本堂宗亲即展开曾氏宗亲联谊,参访庆福寺。台湾南投宗亲特别请出260多年前与先祖一起渡海来台的三祖师公金尊,南靖宗亲们争先参拜。南靖新罗惭愧祖师庙曾福生主委详细确认包括辇轿、七星剑、黑令旗、宫印、签诗等法器与大陆新罗祖师庙的相同点。此次大陆南靖宗亲赴台省亲,同时亦为台湾南投内辘庆福寺三祖师公寻得大陆根源。[59]

 

实际上,这样的宗亲互访早已有之,台湾《曾氏族谱》载:“……我房炳辉、天生四人仝往台湾探亲,人从厦门种珠摄影,至廿五日十二点钟落火船,连夜行船,至廿六日十二点到打狗高雄州起水,上山搭火车二佰余里,至夜八点钟时到浊水二水旅馆宿夜,廿七日再搭火车到新街,至南投街内辘兰竹园德兴社渡台始祖四十九份祖派下。我南靖豪岗前十一二三四世渡台乃是兄弟传下,有百佰余户之左,在向平亦分新罗房二十余灶,四房三三十余灶,潮仔平七十余家,大鱼潭平佰余灶,共三百余灶。祖厝出喜贴,出大银陆拾元付我四人回家长山路费。至二月初一日,由内辘十点钟起行,五卜钟至草鞋墩上火车,到台中州由台北、台南到基隆市旅馆连宿三夜日,至初四日由基隆十点钟上火船,连夜行船至初五日八点钟回到厦门。至初六日搭自助车回家豪冈。四人来往船费车费船单共开去大银壹佰捌拾元,除去亲人贴来费陆拾元后,不孚大银壹佰贰拾元,四人均开每人大银叁拾元。”[60]由此可见,基于地缘、血缘、神缘关系的“两岸一家亲”理念早已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灵深处。

 

这种闽粤台客家民间信仰互动发展与文化认同的现象并非个案。如台湾定光古佛信众为寻找祖庙亦历经波折,曾先后在杭州、福州、长汀等地寻觅,最后确定为闽西武平县岩前镇的均庆寺。1991年,台北淡水镇鄞山寺为定光古佛“寻根问祖”,派出胡俊彦、徐守权两位代表,三次到武平县岩前镇均庆寺朝拜,并在厦门雕塑定光古佛神像运至均庆寺立于狮口,立下规矩要求信众每隔三年在狮岩定光古佛像前包香灰回台湾。2000年,台南大竹镇派代表到岩前均庆寺举行分香仪式,将香火移植到大竹镇。2007年,台湾“海峡两岸合作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张世良一行20人,到均庆寺参加定光古佛庙会,朝拜定光古佛。他们抚摸着先人安放的定光古佛像,虔诚地把香灰装入瓶罐带回台湾,以示自己供奉的定光古佛得到祖庙的承认。[61]2010年,台湾“海峡两岸合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世良一行23人,又到永定县金砂镇金谷寺进香,朝拜定光古佛,就金谷寺与彰化定光佛庙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等方面签订了友好关系协议书。[62]

 

台湾台北三芝乡的民主公王信仰也是如此。清乾隆年间从永定县高头乡传播到台湾三芝乡的民主公王信仰,近年也迎来了回乡潮。我们在永定县高头乡调查时发现,20091217日至1222日,有郑天赐、江光发、江国清、江泰福等18人先后从台湾三芝乡回到高头乡朝拜民主公王。我们还在高头乡民主公王庙附近发现多处台胞捐款的名字,如《捐资建亭  功德千秋》有台湾三芝乡王耿丞等12人于2000年捐资计2100元人民币;台湾三芝乡江泰福等17人于2003年捐资计5583元人民币;台湾三芝乡公王宫理事会于2007年捐资一万元“台币”;沈钟棠、卢淑妙、江庆崇等15位台胞共捐资一万四千元“台币”。《修建高头圩背民主公王各方善男信女喜出芳名》有“台湾宗亲台币一万”、“感谢台湾三芝乡水口民主公王委员会捐建”等字样,并由台湾宗亲江秋榕于1999年出任高头民主公王委员会主任。

 

据闽西长汀县汀州天后宫报告人说,1996年某天,有一位龙天宫信徒忽然梦见长汀天后宫有“三件宝”,即清雍正时期的妈祖神像、道光年间的香炉以及一枚铜印,因此就派出四位代表前来看个究竟。来到长汀后,他们发现此事果然不假,于是大为感叹,当场就认捐了人民币5万元(先交1万元),并提出要为龙天宫雕塑一尊妈祖分身,准备第二年迎回台湾。次年318日,龙天宫组成一个共有32人参加的进香团来到长汀,由上次来过的林苍发先生带队。进香团不仅补足了5万元捐款,而且还当场慷慨解囊,捐助了更多的款项。320日,进香团迎奉天后宫新塑的妈祖分身回台中。汀州天后宫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将台胞第一次捐助的5万元人民币用于建造一座鼓楼,并刻石立碑。[63]此后,龙天宫妈祖信众还分别于20013月、20096月两次陪同汀州妈祖分灵回长汀省亲。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闽粤台客家民间信仰交流频繁,庙际关系热络,台湾同胞纷纷赴大陆祖庙进香,是两岸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文化交往。这种在民间信仰层面认同大陆、认同中华文化的倾向,是一种尊重历史的行为,同时也是台湾客家人祖国认同的一种政治倾向,应该倍加珍惜。我们要充分重视,将民间信仰的交流作为连接两岸民众的桥梁,利用“神缘”嫁接“人缘”,将其提升到弘扬中华文化的高度,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本文是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闽台客家民间信仰互动发展与文化认同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2BZJ034

 

注释:

 

[1]程远、王洁玉、林子雄、谢维怀整理《程乡县志》,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93年版,第246页。

[2]程远、王洁玉、林子雄、谢维怀整理《程乡县志》,第225-227页。

[3]程远、王洁玉、林子雄、谢维怀整理《乾隆嘉应州志》,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出版,第397页。

[4][]周硕勋:《潮州府志》(乾隆二十七年),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

[5][20]报告人潘水生,沙县夏茂镇粉干曲村人,男,67岁,退休前为夏茂镇干部。

[6]参见胡赛标:《乐真寺:闽台佛教交融的历史见证》,载《永定文史资料》第三十辑,第215-216页。

[7][35]萧学法:《粤东大埔县民间部分神明崇拜述略》,载房学嘉主编《梅州地区的庙会与宗族》,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年版,第151-152152-153页。

[8][]赵良生、李基益修纂《永定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2527页。

[9][12][]曾曰瑛修,李绂纂《汀州府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68262页。

[10]沈瑜庆、陈衍等纂《福建通志·高僧传》,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方志出版社2016年版,第8853-8854页。

[11]民国《永定县志》,台北市永定县同乡会永定会刊1982年秋重刊,第1230页。

[13]萧学法:《粤东大埔县民间部分神明崇拜述略》,载房学嘉主编《梅州地区的庙会与宗族》,第151页。

[14][49]谢重光:《惭愧祖师身世、法号、塔号、信仰性质诸问题及其在台湾传播的特点试析》,载《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15]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大正藏》第11册,第248-249页。

[16]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七法财”条,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17]龙树菩萨著,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20,《大正藏》第25册,第211页。

[18]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大正藏》第11册,第519页。

[19]参见张志相:《惭愧祖师生卒年、名号与本籍考论》,载《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16期,20086月;《闽粤志书所见惭愧祖师寺庙与信仰探考》,载《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18期,20096月。谢重光:《惭愧祖师身世、法号、塔号、信仰性质诸问题及其在台湾传播的特点试析》,载《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21]中共沙县夏茂镇委员会、沙县夏茂镇人民政府:《夏茂镇志》(内部资料),第238页。

[22]报告人林秀春,女,45岁,沙县夏茂镇洋元村主任。

[23]报告人LZC,男,78岁,沙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

[24]林建棋:《宋代陶瓷俑:器微工艺精》,载《时代三明》2014年第4期,第72页。

[25]李士淳:《阴那山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0页。

[26][36]黄平芳:《旅游语境下的客家民间信仰重构——以粤东灵村的惭愧祖师信仰为例》,载《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第53页。

[27][]赵良生、李基益修纂《永定县志》,第25页。

[28][30]报告人曾顺昌,男,48岁,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罗山寺管委会主任。

[29]报告人曾万全,男,81岁,曾为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罗山寺管理人员。

[31]报告人江洪禧,56岁,永定县湖坑镇实佳村村民。

[32]报告人江生占,73岁,永定县湖坑镇实佳村村民,原为当地民办教师。

[33]报告人李上炮,男,54岁,永定县湖山乡桂坪村村民。

[34]报告人李遂恭,男,75岁,永定县湖山乡桂坪村村民。

[37]林翠凤:《台湾惭愧祖师神格论》,2010年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论文,湖南长沙,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谢重光:《惭愧祖师身世、法号、塔号、信仰性质诸问题及其在台湾传播的特点试析》,载《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38]倪赞元辑纂《云林县采访册》()1968年刘枝万校订排印本影印,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印行,第151页。

[39][47]刘大可:《传承与变迁: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研究》,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40]王志文:《客家惭愧祖师神像造型粤东闽西至台湾的转变》,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2009)赣州论文。

[41]新罗曾氏族谱编委会:《新罗曾氏族谱》,南靖闻守公房系之武城谱,2014(甲午年)编纂,第152页。

[42]不署撰著人:《曾氏族谱》,参见邓文金、郑镛主编《台湾族谱汇编》,第70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49页。此联对为:其一,禀宗圣之姿道承一贯通古今而合德,体生知之量孝思不匮并天地以同流;其二,杏坛上弟唯师呼独得尼山崇道统,舞雩间童歌冠咏依然沂水乐春风;其三,宗功祖德具见贻谋远大,圣子贤孙是为继述渊源;其四,德业在勤修子孙贤族乃大,兴隆存爱敬兄弟睦家之肥;其五,崇实不华愿尔后昆聿修厥德,源头有本念兹先祖广运而兴;其六,宗训孝经为上策,圣功大学得全篇。其中,一至二对的横批为:道传忠恕;三至五对的横批为:继往开来。第六对则是宗圣祠的联文。

[43]同上,第464页。

[44]林翠凤:《台湾惭愧祖师神格论》,2010年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论文,湖南长沙,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45]谢重光:《惭愧祖师身世、法号、塔号、信仰性质诸问题及其在台湾传播的特点试析》,载《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台湾惭愧祖师庙的移民原乡不在福建的,目前所见惟有恒春祖师公庙一处,“祖师公庙在潭仔庄……,光绪元年潮州客民建。”参见()陈文纬主修,屠继善总纂《恒春县志》卷十一“祠庙”,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印行,第408页。

[46]刘枝万:《南投县风俗志宗教篇》,转引自王志文:《客家惭愧祖师神像造型粤东闽西至台湾的转变》,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2009)赣州论文。

[48][56]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0]刘大可:《闽台客家定光古佛信仰的圣迹崇拜——基于武平县的田野调查研究》,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劳格文(John Lagerwey): “Dingguang GufoOral and written sources in the study of a saint”,未刊英文稿,第29页。

[51]报告人童仁亨,男,91岁,武平县桃溪镇鲁溪村村民;磜迳《高氏族谱》大法师承山公传并诗,光绪四年石印本。参见刘大可:《传统村落视野下小姓弱房的生存形态——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载《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52]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2-23页。

[53]刘大可:《闽台客家姓氏的始祖崇拜及其当代价值》,载林大茂主编《第五届石壁客家论坛论文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54]报告人HWJ,男,63岁,台湾南投县中寮村人。

[55]我们在永定县下洋镇太平村田野调查时,发现永定县下洋镇太平寨《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载:“贞周房系六十七派口六子衍崇,字日崇,讳上贞,号愧三,生于康熙甲申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时往台没;七十派炳四子传孩……传熙往台没。”

[57]报告人曾清华,男,87岁,永定县下洋镇太平村村民。

[58]报告人ZQH,男,87岁,永定县下洋镇太平村村民。

[59]曾尚卿:《恭贺大陆福建南靖豪岗春美洋崇本堂曾氏族亲抵台湾南投内辘省亲圆满成功》,网络:http//blog.sina. com;报告人曾顺昌,男,48岁,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罗山寺管委会主任。

[60]不署撰著人:《曾氏族谱》,参见邓文金、郑镛主编《台湾族谱汇编》第70册,第367-368 页。

[61]刘大可:《闽台客家定光古佛信仰的圣迹崇拜——基于武平县的田野调查研究》,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62]该协议为我们在永定县金砂镇金谷寺田野调查时,由永定县金砂镇西田村张学初先生提供。谨此致谢!

[63]参见杨彦杰:《长汀城关妈祖信仰的变迁》,参见汀州天后宫文物古迹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编《汀州天后宫文萃》,第26页。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福建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2期)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