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教学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宗教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融入宗教学教学。本文基于对《宗教学概论》教材的分析,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从指导思想和学科性质、宗教的本质定义、宗教的构成要素、宗教的起源发展、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六个部分,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融入宗教学教学的若干问题。这是落实党中央最新精神和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宗教工作;教学研究
作者: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汪文慧,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人员。
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号:22XNQZ01)支持;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我国宗教学学科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宗教学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十一个学科之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1]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培养一支思想政治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风优良、善于创新的宗教学研究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2]这就要求我国宗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3],尤其是要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贯穿宗教学研究和教学全过程。当前,学界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对如何将其融入宗教学教材和教学的研究暂付阙如。本文基于对《宗教学概论》教材的梳理分析,归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融入宗教学教学要点,这是落实党中央最新精神和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学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一道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宗教学专业在各高校陆续开设,《宗教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4],并在学科性质、基本理论、知识结构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如对上述《宗教学概论》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作一整体考察,仅就“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融入教材”问题而言,我们可以发现三个问题:一是出版时间较早,大都集中在新世纪前后,多为修订版本,近十年来几乎没有,涉及的相关内容未能与时代发展同步,特别是未能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原创性贡献。二是重视程度不够,著者的编写重点主要在宗教学原理部分,推陈出新尚且不易,因而对相关内容的阐述也有失关注。三是内容分布脱节,单辟章节阐述相关内容是部分教材的主要做法,近年也有专题研究的读本出版,但未能将其全面融入宗教学教材之中,导致相关内容的教学定位模糊、内容陈旧。当前,我国宗教学在发展战略、培养教育、原创能力、人才队伍、学风建设等方面出现的挑战,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上述问题相关,同时也体现在上述问题之中。
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概论性教材是教材建设的思想表达和内容综述。宗教学教学面向的是宗教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的主要是能够满足国家战略决策、社会公共服务和专业科研需要的有用之才。宗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宗教现象的探索、研究去认识人和人的社会”[5],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不论是从事宗教工作还是宗教研究,都不能只把眼光停留在宗教信仰命题的论证上,而要把宗教与社会其他精神的和物质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6]。因此,宗教学概论性教材理应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世情、国情、教情,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当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融入宗教学教学,也要把握好方法和定位。为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选取罗竹凤主编《宗教学概论》,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三部教材(以下简称为罗著、吕著、陈著)作重点分析。其中,罗著正式把“社会主义与宗教”研究初步纳入宗教学领域;吕著以其代表作《宗教学通论新编》为蓝本,供高等院校哲学和宗教学专业教学使用;陈著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高校文科教材,1986年出版后历经三次修订并被广泛应用。这些教材不仅在内容体系上较为完整,而且在我国宗教学学科发展史中都具有开创性地位。在此基础上,新《宗教学概论》教材建设要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依托,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在宗教学知识体系中的定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7]本文认为,首先必须明确两个原则:第一,宗教学学科发展必须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我国宗教学区别于其他宗教学的根本标志。比如吕著指出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8],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成果,是我国宗教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遵循,在基本精神上位于指导思想的地位。第二,宗教学教学研究必须落实到我国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比如陈著专辟一篇来论述“宗教和社会主义”[9],占全书篇幅五分之一有余,直面当时党的宗教工作实际和理论政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成果,是我国宗教工作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在主要内容上也属于教学研究的范畴。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最新成果,既是宗教学学科的指导思想,又是宗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当前出版的《宗教学概论》教材已经意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主要成果贯穿其中,但对于如何凸显其指导地位、如何定位其研究方向还有待明晰。宗教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要把握好这上述两个原则,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自觉将其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将《宗教学概论》教材建设作为切入点,以宗教学本身的知识体系为主体,从知识结构的各个层次、不同要点出发,既强调指导思想的贯穿、又关注学科知识的融入,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在宗教学中的教学定位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清晰。结合《宗教学概论》教材的主体内容,本文将分六个部分具体阐述。
二、指导思想和学科性质
宗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学科性质,是《宗教学概论》教材的首要内容,集中体现了编著者所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根本研究立场和宏观知识体系,因而成为本文探讨全面融入的第一个部分。
在指导思想上要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10],宗教学亦是如此。当前,我国宗教学领域也存在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宗教学的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因此,无论是学科建设工作还是教学研究个人,都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将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11]。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对这部分的融入内容作进一步展开。
在研究对象上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宗教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的各种具体宗教现象”[12]。为深入揭示宗教现象的本质、根源、发展规律,吕著指出宗教学还要研究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史、宗教哲学、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等。以往教学研究对象主要面向的是历史和哲学中的宗教,历史感和思辨性更强,现实感和实践性较弱。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13],我国宗教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给宗教学研究持续提出新的课题挑战。为增强原创性、时代性,我国宗教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14],加强对宗教现象及其本质的分析阐释、对宗教问题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对宗教工作及其实践的系统总结,增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意识。
在学科结构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宗教学的研究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体系,罗著提出三重结构分析法,把对具体宗教现象的研究与一般的理论研究统一起来,前者如宗教考古学、宗教社会学等,后者如宗教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如此分法有助于借鉴和利用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唯物史观的宏观指导意义。为增强系统性、专业性,我国宗教学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15]及教学,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宗教,科学揭示宗教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正确态度和基本原则,为党和政府正确认识宗教、处理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宗教学学科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的选择以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态度和认知为前提。考虑到宗教在意识形态上的特殊性,吕著提出要坚持“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科学态度,陈著则概括了专业研究方法、中介研究方法和唯物史观的指导性研究方法。受西方宗教学研究范式影响,当前我国宗教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对缺位、中国特色宗教学话语体系尚未形成。为增强继承性、民族性,我国宗教学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16],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用历史说明宗教,学习和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推进理论创新。同时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7],也要研究借鉴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在学科历史上要关注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探索历程。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吕著从1870年西方宗教学奠基人麦克斯·缪勒的《宗教学导论》开始谈起,论述了近代宗教学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西方宗教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等。除了罗著论及新中国宗教学发展概况和学科建设问题外,几乎没有《宗教学概论》教材将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近六十年的发展史纳入其中,有关宗教学学科发展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为增强主体性、发展性,我国宗教学应该教育学生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18],学习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成果,深化对我国宗教学学科建设、完善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现实思考。
在学科地位上要强调宗教学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作用。宗教学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是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正如罗著指出,宗教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现实历史进程中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实体、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一段时期以来,宗教学研究仍然在学术环境上遭到歧视,导致学术成果发表困难、研究机构招生困难、研究队伍分散萎缩。为增强前瞻性、使命性,我国宗教学建设应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围绕我国宗教工作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针对性研究,不仅要在理论上阐述宗教在社会历史和文化活动中的定位,而且要在实践中发挥宗教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科发展规划、教学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独特优势,“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19]。
在学习意义上要注意培养学生识别唯心主义等错误观点的能力。对学习意义的阐述传达出学科建设的社会价值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吕著从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获得宗教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正确认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等方面进行阐述。当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20],宗教学作为一门在研究对象上会涉及人的信仰的学科,尤其需要研究者在立场观点方法上站稳脚跟。宗教学培养的是我国从事宗教学研究或宗教工作的后备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识别和抵御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错误思潮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21]本文探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融入宗教学教学,其根本主张就是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宗教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当代中国宗教学发展的灵魂所在、优势所在。宗教学虽起源于西方,但西方宗教学的学术命题、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在很多方面并不符合我国宗教的具体实际,“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22]。因此,要实现我国宗教学长远发展,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我国宗教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切实解决我国宗教学研究中西方话语体系主导的问题,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宗教学知识体系。
三、宗教的本质定义
宗教的本质定义,是《宗教学概论》教材的首要内容,集中体现了编著者对宗教的本质和特性的认识,是教授和学习宗教学的专业起点,因而成为本文探讨全面融入的第二个部分。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宗教学概论》教材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陈著认为恩格斯对宗教的定义大体上与国际学术界的认同相一致,并将其作为界定宗教的核心思想,即:“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3]吕著认为恩格斯的上述论断体现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进而提出“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24]。这一定义强调从物质生活中探究宗教的本质,为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展开融入性思考明确了科学理论和思考方向。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仍然是我们认识和对待宗教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作用和宗教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问题的立场、态度和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25];“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我国国情和宗教具体实际出发,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制定出来的”[26];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和研究,党政干部队伍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学研究队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27]。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们对这部分的融入内容作进一步展开。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认识和对待宗教。“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28]在宗教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把对宗教的批判作为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和手段,将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和人的解放结合起来,指出历史的选择不在于消除宗教幻想,更重要的是确立现实世界的真理,进而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29]。长期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组织和引导信教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识和对待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30]在宗教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宗教的本质、起源、发展和消亡都是基于其得以存在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强调要把宗教置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物质状况之中去分析,用历史来说明宗教。长期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把握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31]在宗教问题上,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国家政体中宗教与无神论共存的张力[32],主张宗教问题的彻底解决依赖于社会发展状况的改变,急于用行政手段人为消灭宗教则会适得其反,处理好宗教问题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历史及社会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结合我国宗教发展变化和宗教工作实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用以更好指导我国宗教工作实践”[33]。
以往出版的《宗教学概论》教材在论及宗教的本质定义时,基本都意识到要从宗教所依存的社会生活中深入挖掘宗教的本质。因而大部分教材都会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态度和观点,但在评述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脱离历史背景地、不够完整准确地理解,需要加以完善,本文对此不作过多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我们要注意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论述。宗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四、宗教的构成要素
宗教的构成要素,是《宗教学概论》教材的主体内容,集中体现了编著者对宗教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的认识,是教授和学习宗教学的核心问题,因而成为本文探讨全面融入的第三个部分。
宗教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这是《宗教学概论》教材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1982中央19号文件指出:“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34]这为学界探究宗教的构成要素提供了基本遵循。陈著从意识、组织、礼仪、器物四个要素阐明宗教实体性的具体功能,从自然和社会、认知和心理、文化和政治、本质和非本质四个层次揭示了宗教的多相属性。吕著则从“宗教要素的结构性分析”方法出发,提出宗教是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构成的社会文化体系。这四大要素不仅互相伴生、相互制约,而且在逻辑上的蕴含关系是有序的,为我们以宗教学基本理论为主体展开融入性思考奠定了系统且专业的分析框架。
在宗教观念上强调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吕著指出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宗教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义信条和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35],说到底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一方面,“唯心主义用神、人性、观念等来解释一切”[36],这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和根本不同的,也是不可调和的,教材教学在此必须表明世界观上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远远大于信仰上的差异性,绝不能把这种信仰上的差异引导到政治上的对立上去”[37]。因而要尊重和保护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教材教学在此需要申明党和国家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
在宗教经验上强调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的某种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吕著认为是宗教信仰等文化社会因素引起和铸型宗教经验,而不是宗教经验决定宗教信仰。从理论引导、道德净化、宗教修习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来看,文化的熏陶都是其中隐含且持久的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38]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宗教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影响,包括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学、深刻完备的宗教伦理、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内涵丰富的宗教礼仪[39]等。如“作为一种文化,我很注意看宗教方面的著作,宗教在劝人向善方面有很多智慧,有很多有益的阐述”[40];“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41]。因而我们提出要正面引导宗教思想建设成果转化和运用,教材教学在此需要对宗教文化及其影响作辩证分析。
在宗教行为上强调宗教是一种群众性信仰。宗教信仰者内在的宗教体验和宗教观念通过外在的身体动作和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宗教行为。吕著指出各种形式的宗教行为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化到规范化、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其价值和社会作用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有人需要、有人信奉是宗教得以存在的前提,宗教从古至今都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宗教的社会作用是通过以信教群众为主体的宗教行为来发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42],既要耐心细致做信教群众工作,“多接触、多谈心、多帮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解决实际困难吸引人、团结人”[43];也要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活动“不得损害公民身体健康,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干涉教育、司法、行政职能和社会生活”[44]。考虑到宗教背后的信众往往成为社会各种势力争取和利用的对象,教材教学在此需要对宗教行为的法律边界加以强调。
在宗教体制上强调宗教是一种社会组织。宗教的组织制度是把其他诸要素的内容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产物。吕著指出宗教体制包括宗教组织和科层制度、教义系统和信仰体制、修行体制、礼仪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改造和宗教制度的重大改革,宗教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被废除,代之以爱国宗教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在巩固宗教制度民主改革的成果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引导宗教界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全面从严治教,带头守法遵规、提升宗教修为”[45]。要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宗教团体组织体制和管理制度;要对教义教规作出积极阐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文化体系;要加强宗教院校建设管理,培养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人才队伍;要坚持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宗教自律”是构建宗教事务治理格局的内生动力,教材教学在此需要明确宗教组织的社会责任。
以往出版的《宗教学概论》教材在论及宗教的构成要素时,基本都能从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实体内外诸种因素的综合角度来阐释,而且强调宗教观念是其本质性、基础性要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但同时我们要注意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对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的论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的重要创新,也是我们后述关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种宗教”的理论前提。宗教学要立足我国宗教实际,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不断拓宽对宗教基本内涵的认识视野。
五、宗教的起源发展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是《宗教学概论》教材中涉及宗教史的内容,集中体现了编著者对宗教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的理解,是教授和学习宗教学的重要问题,因而成为本文探讨全面融入的第四个部分。
宗教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这是宗教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罗著简要概述了宗教起源的认识论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从宗教起源论的发展中凸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性。陈著通过自然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古典宗教的发展模式、现代宗教的世俗化趋势、影响宗教信仰率的基本因素等四章来概述宗教现象的客观规律性。吕著采用了恩格斯关于宗教从“部落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的发展图式,通过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世界宗教等来阐释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并分析了现代社会的宗教及其发展趋势。这一论述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上涵盖了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形态的宗教体系,为我们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展开融入性思考理顺了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在方法论问题上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宗教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深刻揭示了宗教起源与发展、未来与消亡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指出“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现实社会,而现实社会的矛盾斗争和不平衡发展的长期性,又决定了宗教根源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46]。当前,我国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基本消失,宗教存在的自然、社会、认识论根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宗教存在的根源并没有消失。宗教不仅过去长期存在,将来还会长期存在,不可能人为去消灭。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47]宗教与所处社会相适应,是世界各宗教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宗教部分融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优良传统。综合来看,中国宗教史在以往教材中的篇幅简短,地位和内容缺失。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本文认为必须重视中国宗教史的重要地位,至少要对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作重点融入。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劝人向善、教人立德、慈悲为怀的价值导向,以及中国宗教思想、传统宗教文化、古代无神论等,要深刻认识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深厚土壤。二是各教中国化史,历史证明,只有主动适应中国社会发展不断变革调整的宗教才能传承至今,要深化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规律性认识。三是新中国宗教中国化史,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宗教,只有实现了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更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积极总结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历史经验。
在中国宗教部分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宗教的“五性”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我国宗教的“五性”特征,不断丰富其思想内涵。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宗教走向消亡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宗教在一些民族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善于体察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宗教问题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影响,要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同时积极开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交往。宗教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紧密关联,宗教领域历史矛盾和现实问题相互交错,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相互交织,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互作用,要采取特别谨慎、十分稳妥的态度。
在世界宗教部分讲清楚世界宗教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处于深刻变化之中”[48],科学技术取得历史性进步,但宗教不仅存在,还有蔓延扩展之势。世界宗教被划分为传统宗教和新兴宗教两大类,传统宗教正走向分化和变革,开始向本国外拓展生存空间;新兴宗教一般都以跨国传播形式存在,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网络宗教成为宗教生存和发展的全新方式,给宗教事务管理带来全新挑战。与此同时,宗教对一些国家的内政外交有着重要影响,宗教与政治关系更加复杂,宗教极端主义仍有市场,宗教教派冲突此起彼伏,美西方利用宗教抹黑打压中国不断加剧等。
在世界宗教部分讲清楚我国宗教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我国日益融入世界格局,当今国际宗教发展对我国宗教发展的影响加深。从人数看,我国信教公民近2亿,在年龄层、性别比例、教育程度等方面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结构看,基督教向西北地区扩散,藏传佛教向内地蔓延,穆斯林群众向东部流动,新兴宗教在一些地区比较活跃。由此引发的影响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和宗教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同时存在,共同构成了现阶段我国宗教问题的基本格局。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宗教领域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动向,比如信仰需求出现分化,流动信教群众问题日益突出,宗教活动出现小型化、分散化、隐秘化特点,网络宗教活动日益活跃等。
以往出版的《宗教学概论》教材在论及宗教的起源发展时,基本都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说明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形态,并且吸收借鉴了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的方法和资料。我们要注意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论述,在研究宗教起源发展问题上明确方法论;要重视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教学与研究,部分教材在分章论述各教历史的过程中尤其要突出这一点;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宗教的特殊复杂性,在国内外宗教格局的交互影响下把握宗教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宗教学要坚持科学的宗教发展理论,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不断深化对人类宗教发展规律的认识。
六、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的社会作用,是《宗教学概论》教材中涉及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的内容,集中体现了编著者对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历史作用的理解,是教授和学习宗教学的重要问题,因而成为本文探讨全面融入的第五个部分。
如何理解宗教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宗教学领域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宗教的社会功能,以及宗教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宗教与经济、政治、哲学、伦理、科学、文学艺术等关系之中,并由此构成宗教学的若干分支学科。罗著论述了宗教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阐述了宗教作为跨学科领域的意义。陈著论述了宗教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的关系,特别介绍了宗教和阶级、国家、政党、民族的关系等。吕著提出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设单篇论述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阐述了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道德等的关系。这些论述既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西方宗教学的学科方法,又融通了中西方传统文化资源,但也存在现实性不强、材料陈旧的问题。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判断和阐释,不能厚古薄今、脱离当前社会,因而基于当前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本要求,本部分重点围绕政治、文化、社会三个方面展开融入。
在方法论问题上强调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积极性和消极性共生共存的社会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49],指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应该是调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的过程”[50]。宗教的社会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宗教所处的社会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宗教同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伴随着出现了许多问题。因而“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51]。宗教既然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必然要同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在我国,宗教关系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52]这为我们理解宗教的社会作用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在宗教与政治关系上强调我国宗教要在政治上自觉认同。当前,境外宗教渗透加剧、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敌对势力煽动我国宗教“去中国化”“逆中国化”,这在本质上是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国宗教素来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正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党和政府与宗教的关系是我国宗教关系的核心。就党与宗教的关系而言,宗教界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基础这个根本”[53],不断增强抵御渗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处理政府与宗教的关系时,必须坚持政教分离,坚持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实施,坚持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54]。
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上强调我国宗教要在文化上自觉融合。长期以来,西方宗教观企图侵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现代社会转型对教义制度现代化提出挑战。宗教界要自觉找准宗教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定位是文化,既不追求政治权力,也应与商品经济保持距离。一要在形式上融合,在宗教礼仪、宗教建筑、宗教习俗上融入中国元素、体现中国风格。二要在制度上融合,在宗教团体组织体制和管理制度层面自觉探索与现代社会制度相匹配的宗教制度。三要在思想上融合,“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55]。我国宗教要自觉接受中华文化的浸润,增强中国宗教的主体性意识,实现从形式层面到学理层面的内在融合。
在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我国宗教要在社会上自觉适应。具体来看,我国宗教仍存在不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诸多因素。宗教既有心理调节、道德制约作用,也有对人们思想意识麻醉和控制的作用,既可以成为增进社会和谐的力量,又可能成为引发社会仇恨和冲突的诱因。宗教界要自觉认识到宗教是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管理下,宗教界应自觉发扬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如扶贫救灾、捐资助学、医疗卫生、保护环境等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发挥宗教在扶助弱势群体、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和拓展服务社会的新途径。当然,宗教参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是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坚决反对利用宗教从事非法活动达到不良目的。
以往出版的《宗教学概论》教材在论及宗教的社会作用时,基本都能作出全面且具体的评价,并且注意吸收借鉴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概念表达。我们要注意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论述,在研究宗教社会作用问题上明确方法论。同时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论述,明确阐释党中央对我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要求和期待。
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宗教学概论》教材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阐释,集中体现了编著者的现实关怀和价值导向,是教授和学习宗教学的必要内容,也是宗教学学科现实价值的重要依托,因而成为本文探讨全面融入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宗教理论和政策?这是宗教学领域最具有现实指向性的问题。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难题。罗著设单篇专门论述“社会主义与宗教”,分“新的起点”“宗教伴随社会主义长期存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四章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并称其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为增强教材的问题意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本文建议单辟专章重点阐述“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021年12月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以“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为主体,对这部分的融入内容作进一步展开。
阐明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和实践上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各级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党的“宗教工作创新推进”[56],取得积极成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更加全面,宗教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有力,宗教工作法律体系和政策框架日益健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断增强,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逐步深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宗教界弘扬爱国精神,讲大局、讲法治、讲科学、讲爱心,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教材教学要引导学生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培养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拥护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宗教学人才。
阐明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更加有力,“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57],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条件更加有利。与此同时,宗教不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层次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长期存在,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任务十分艰巨,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在宗教内部事务中发挥作用有待加强,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教材教学要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善于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分析宗教问题的宗教学人才。
阐明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关于宗教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怎样处理宗教问题、怎样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是必须深刻认识做好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二是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做好对宗教工作的引领、规划、指导、督查”[58]。三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新境界。四是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用“导”的理念做好宗教工作。五是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59]。六是必须坚持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都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七是必须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八是必须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尊重和发挥他们在宗教内部事务中的作用。九是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60]的基本原则。教材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九个必须”的核心要义,培养坚定理论自信、深入研究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宗教学人才。
阐明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党的宗教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党的主要任务。一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对宗教界的思想政治引领,形成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合力。二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决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加强互联网宗教事务管理,加强宗教领域的国际斗争和国际交流。三要支持引导宗教界全面从严治教,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切实解决影响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四要全面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五要加强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的党政干部队伍”,“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一支思想政治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风优良、善于创新的宗教学研究队伍”。[61]六要全面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宗教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宗教自律的宗教事务治理格局”[62]。教材教学要引导学生自觉担负时代责任,培养练就过硬本领、在素质和能力上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宗教工作新局面的宗教学人才。
以往出版的《宗教学概论》教材在论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时,基本都能阐明当时党的宗教理论政策的若干重大问题。但由于相关内容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其基本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其文字表述也需要与时俱进。因而在融入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做好谋篇布局,既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最新精神和决策部署,又要引导学生不断增强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的问题意识。我国宗教学研究及教学工作者更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63],在研究解决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的宗教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八、结语
本文基于对《宗教学概论》教材的梳理分析,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形成上述六个部分的宗教学教学建议或要点,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我们要“从新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从高等 教育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高度”[64]推动此项融入工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宗教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特别是把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贯穿于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全过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宗教学知识体系,充分体现我国宗教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2、8页。
[2]《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第1版。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1页。
[4]主要选取概论性教材,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按出版时间排序):雷镇阊主编《宗教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陈荣富编《宗教的历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罗竹风主编《宗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张志刚著《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赖永海编著《宗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彭自强主编《宗教学概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段德智著《宗教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任继愈著《宗教学讲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理论学习中心组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王晓朝、李磊著《宗教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9年),本书编写组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年)等等。
[5]罗竹风主编《宗教学概论》,第2页。
[6]《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
[7]《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
[8]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第14页。
[9]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第423-553页。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第9页。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第11页。
[12]罗竹风主编《宗教学概论》,第3页。
[13][17]《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1-22页。
[15]《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第1版。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页。
[1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6页。
[19]《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
[2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6页。
[21]同上,第8页。
[22]同上,第18页。
[23]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3页。
[24]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第37页。
[25][2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人民日报》2016年4月24日第1版。
[27]《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第1版。
[2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页。
[29]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10-12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12年,第2页。
[30]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第4页。
[3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第9页。
[32]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0月中-12月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3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人民日报》2016年4月24日第1版。
[34]《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通知》(1982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35]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262页。
[36]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求是》2019年第22期第5页。
[37]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第263页。
[38][39]同上,第264页。
[40]《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新疆考察纪实》,《人民日报》2014年5月4日第1版。
[41]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第3版。
[42][44][45]《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第1版。
[4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人民日报》2016年4月24日第1版。
[46]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第262页。
[4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人民日报》2016年4月24日第1版。
[48]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2021年7月6日,北京),《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49][51]《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人民日报》2015年5月21日第1版。
[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4-165页。
[52][53][54][5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人民日报》2016年4月24日第1版。
[5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4页。
[5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
[5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人民日报》2016年4月24日第1版。
[59][61][62]《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第1版。
[60]《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第1版。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22年第7期)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