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志刚:宗教学的意义与潜力    2010年12月24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为纪念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建90周年而作。198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创办了中国大学史上的第一个宗教学专业;1995年,北京大学又创建了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宗教学系,该系采取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与学统深厚、享誉海内外的哲学系联体运作,以求协力发展。值此90周年系庆,开拓宗教学的意义应在北大哲学系的史册上留下一笔。

 

宗教学有什么意义呢?或者说,为什么要重视宗教学研究呢?请读者先过目下列统计数字。

   

2001年的统计资料,世界人口61.28亿,其中基督教徒20.24亿,伊斯兰教徒12.13亿,佛教徒3.63亿,印度教徒8.23亿,锡克教徒约2368万,犹太教徒1455万,各类新兴宗教信徒1.03亿。中国现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信众约计1亿多。

 

统计数字虽是直白的,但它们传递的信息却是纷繁的、发人深省的。深思上列数字,我们几乎可想到现实中和历史上发生的一切,惟独想象不出宗教还跟什么东西无关。因而,宗教研究领域广泛,意义重大。这个判断并不夸张,可从宗教学的探索足迹得到充分印证。

 

宗教研究由来已久。但按国际人文学界的共识,作为一门现代学术的宗教学还很年轻,若把德国学者缪勒的《宗教学导论》(1873)视为奠基作,其探索历程不过一百多年。那么,宗教学是什么呢?缪勒的回答浓缩于一句名言:只知其一,一无所知。这也就是说,若不否认宗教现象需要认真研究,那就理应抱着科学态度,广泛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的观点方法,对世界上所有的宗教现象进行客观而全面的研究。尽管此项任务艰辛,但历经百年努力,宗教学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渐成体系的人文学科,其主要分支或研究方向包括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现象学、宗教史学、宗教哲学、比较宗教研究、世界宗教对话等。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交叉性或跨学科性,宗教学可谓典型,这主要是由其研究对象的错综复杂性所决定的。譬如,要想理解宗教现象,便不能不探讨如此种种关系:宗教与文化、宗教与民族、宗教与社会、宗教与政治、宗教与法律、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科学、宗教与艺术等。同样,若要深究上列关系中的后者,诸如文化、民族、社会、政治、法律、经济、哲学、艺术等,也不能不涉及宗教问题,只不过那些问题或以历史面目出现或有强烈现实色彩罢了。据上述关系可得出一个双重判断:宗教学几乎与所有其他的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反之,所有其他的人文社会学科几乎都跟宗教学相连。

 

宗教学所研究的对象之复杂,涉猎的领域之广泛,发现的问题之重大,引发的争论之热烈……已使其成为当今人文社科领域的一门显学或前沿之一。这里仅举几个重大的或基本的课题:宗教与文化源流,宗教与社会形态,宗教与民族矛盾,宗教与智情意、真善美,宗教与古代宇宙观、现代思维方式以及后现代精神困境等。

 

如前所述,宗教学尚属一门新兴学科。这对我们来说是学术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中青三代学者解放思想,共同努力,在宗教史和宗教学理论上都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同时也应承认,宗教学在我国理论界仍处于拓荒播种期。一方面,宗教学者有必要开展本专业的科普工作,通过评介国内外的晚近学术成就,使大家认识到宗教研究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更需要联系实际,结合国情,攻克那些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难题。笔者仅就后一方面略谈两点感想。

 

1)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加强应用性研究。宗教学是否有应用价值呢?如果说以前还有不少人对此抱轻视甚至否定态度的话,那么,经过反思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诸多大事,像巴以冲突,美国“911”事件,伊战及其后果,西方反华势力年年出手的人权牌西藏牌等,再不重视宗教学的应用性研究便有失其学术使命了。宗教研究事关重大,关乎到国家安全,国内稳定,民族团结,等等。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很多课题有待开展或推进,像宗教立法研究,尊重宗教信仰与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宗教伦理对精神文明的影响,宗教自然观对生态保护的启示等。

 

2)继承中国学术传统,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宗教学形成以来,有国际影响的理论学说大多是由西方思想家提出来的。这使不少国内学者以为,现有的宗教学理论是西方的。这是一种误解,有悖学术精神。学术乃天下公器。我们初建某个学科时,不能闭门造车,而应首先回眸先驱者的探索道路,历数该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以求发现新的起点,接着思想大师说接着关键问题说。所以,就正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国宗教学而言,我们在批判地吸取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应当发扬光大中国学术传统,从悠久深厚的华夏文化中发掘思想资源,建树有中国特长的宗教学理论,既为应用性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又让国际宗教学论坛上早日出现中国学者的响亮声音。笔者以此与同行共勉。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导)

(引自中国宗教网)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