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成有:互制互鉴 多元通和——牟钟鉴《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读后    2019年5月30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费孝通先生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用这个“美”字来表达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最为贴切。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魅力绵延数千年,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在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浪潮下,尽管中华文明的现代性适应受到了严重的质疑,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再次唤醒了世人对中华文明内在活力的极大兴趣。当代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洗礼,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明显具有更加开放的全球视野和更加理性的普世关照,早已摆脱了盲目自大或妄自菲薄。他们对于中华文明的优长得失,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建立在这种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应该能够提供支撑当代中国人确立“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著名的中国宗教学家、中国哲学家牟钟鉴先生新近完成的《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就是这样一部彰显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开启中华文明密钥的经典之作。

 

儒道佛的关系横跨三大思想体系,纵跃三千余年历史,内容宏丰,何以“简明”?知识庞杂,何以“通贯”?对一般学者来说,这自然是难以跨越的巨大困境。但对牟钟鉴先生而言,他自有一套克艰制胜的“法宝”——“涵泳”。实际上,除了“文革”时期的短暂耽搁之外,在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里,牟先生都浸润于儒道佛三家思想与时代文明之中。即使是病中需要“静养”的时间,学者们后来发现他其实是在“涵养”,因为病愈后总有新的成果发表。(北京大学张志刚教授的总结)“涵泳”的习性,造就了他独特的生活方式——“学术养生”。年届八十,依然满头乌发,精神矍铄!有这样的“涵泳”功夫,何愁不能“简明通贯”?

 

本书的“简明通贯”,我认为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广而不散,二是深而不涩。

 

首先,该著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但牟先生举重若轻,将横跨两千多年的思想史资料“编织”在三教关系之网中,条分缕析,广而不散。他以三教关系的生成发展历史为经,以具体时代的三教及三教关系的内容为纬,为读者完整呈现出了三教关系的发展脉络。在叙述这一宏大的历史脉络中,论著在“第一章总论”部分首先破题“儒、道、佛三教内在结构的多元互补性”及三教的主要内涵与精神,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了“三教关系历史发展的特点与趋向”“三教关系通和的主要原因”“三教冲突论与三教融合论”“三教同异与互补”“三教关系发展史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和当代价值”,着重阐述了中华文明“三教之间相融为一种文化共同体,内部和而不同,聚同化异,互补互渗,共生共荣”的核心价值。围绕这样的核心价值,论著从三教关系的逻辑生成顺序上,首先探讨三教关系的前史,即第二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儒道关系史”,指出“中华早期文明从开始就独立发展,具有多元性与通和性,没有一元排他的基因”。此后六章,分别以“儒、道、佛三教关系发生阶段(汉末时期)”“儒、道、佛三教互动并在论证中求同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鼎立具全国规模并成为常制阶段(隋唐时期)”“儒、道、佛三教理论深层融合并出现学说创新高潮阶段(宋、辽、金、西夏、元、明时期)”“儒、道、佛三教融合思潮的下移与扩展阶段(明、清时期)”“儒、道、佛三教边缘化与奋力复兴阶段(民国时期及其延伸)”,分述不同历史时期三教关系的具体展现。这里的历史分期,完全按照三教关系的实质性差异展开,与一般通史性论著惯用的时代分期明显不同。但这样的思想史分期,使整个三教文化的纵向流变、横向扩展、多元会通、中心边缘、兴盛衰复等历史脉络及特点一目了然,十分明晰。

 

其次,整部论著不是简单地梳理历史脉络,而是在历史脉络的梳理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分析,而且语言平实,深而不涩。牟先生在讨论“儒、道、佛三教内在结构的多元互补性”时指出:“从儒、道、佛三教之间的结构关系而言,具有三元性,人文与宗教可以互制互鉴,形成多元文化互动的良性机制,从而避免了一元文化独占而带来的单一性和文化专制主义。”儒道佛三家的互补,始终体现为人文与宗教的互补,贯穿其中的精神,则是“互制互鉴”。儒家的人文理性,既提升了道教、佛教内在的宗教理性,又同时约束着道教、佛教内在的宗教非理性因素,从而“有效避免了中国宗教向非理性的极端主义发展,加强了它们的人道主义意识与温和中道风格,形成济世为善的传统。”与此同时,道教、佛教的出世信仰和彼岸向往,弥补了儒家世俗主义的不足,使得儒家保留对天命鬼神的敬意,坚守慎终追远的传统,重视神道设教,用以解答百姓对善福相悖的困惑与死后问题的关切。人文与宗教良性互动的结果,使得儒家对于宗教的态度是温和与包容的,导致中国佛教、道教总是把行善积德、尊重生命作为第一要义,并把爱人作为爱神的必要前提,达成了人道与神道的高度统一。他还特别强调:“三教之间不是平行的三足鼎立,而是以儒家为主导、道佛为辅翼,因此具有向心性,即以儒家的‘五常八德’为基础,把道佛二教和其他宗教凝聚起来,形成比较稳定的文化共同体。这样能有效避免散化和冲突。……在儒家主导的同时,孔子儒家和老子道家互补,一阴一阳,一显一隐,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脉,共同推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三教合流的趋势。然后把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显扬起来,向中国伊斯兰教、基督宗教、民间信仰及其他辐射。两千年中华思想文化在动态中形成的结构,可用‘一二三多’来概括。‘一’是儒家主导,‘二’是儒道互补,‘三’是儒、道、佛合流,‘多’是包纳其他宗教和外来文化。这个结构模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通俗的语言,深刻的分析,既让人充分领会了儒、道、佛各自的特点与局限性,又给人对儒道佛互制互鉴、多元通和的核心价值产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开启中华文明的密钥!

 

牟先生的研究,实际上也是一次“探险”。在这个探险过程中,他也曾有不能“简明通贯”的畏惧,但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又不容他畏惧。正如他在本书“自序”中所讲:“若不对三教皆有所知,则一教亦无由真知,各家不同学派、人物亦复如是。研究三教关系与研究一教互为前提。要破解这个矛盾,只有两者同时进行,在动态中逐步化解。……对于青年学子而言,在接受国学知识训练的时候,能够对儒、道、佛三教的要义与相互关系有常识性的了解,以便开阔视野,在三教比较中进入中国思想史核心领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近来我决定对‘儒、道、佛三教关系’纲要加以扩展和调整,希望形成一本内容尚属实在又简明扼要、条理力求清晰而层次分明、文字能够信达并通俗的书,主要供青年学者参考。”这段话,体现出牟先生对中华文明的体认与自觉、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期盼!牟先生在“自序”最后谦虚地说:“只要此书在结构、观点和表述上有可取之处,又能够为世人领略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中国经验提供帮助,我就满足了。”我相信,该书将会极大地帮助读者快速地了解儒、道、佛各自的内在结构与精神,领略儒道佛互制互鉴、多元通和的“中国经验”的魅力!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宗教》2018年第7期)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