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世界宗教研究》目录及摘要:2010年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2年5月11日

第1期目录

《世界宗教研究》改刊扩版寄语

 

宗教理论研究

自由主义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困境与危机|肖建飞 

 

宗教社会学研究

论新中国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王晓明 

清代澳门的宗教消费(1644-1911)|陈伟明 

 

佛教研究

国师之师——南林寺慧静社会关系研究|马宗洁 

辽以释废:少数民族社会视野下的佛教|陈晓伟 

关于元代设于淮/­浙的释教都总统所|赖天兵 

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考论|王红蕾 

 

基督教研究

托马斯难题:宗教信念的认知合理性是否可能|翟志宏 

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研究:以大波士顿地区为例|万晓宏 

试论社会关怀与恪守福音之间的张力——以当代英国基督教会为例|孙燕艳 95

 

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

论碧霞元君信仰扩展与道教、国家祭祀的关系|王元林\孟昭锋 

社会转型与民间信仰变迁——泉州个案研究|范正义

从《庄林续道藏》看清代闽台道教关系|盖建民

 

伊斯兰教研究

 “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房之奥义”——王岱舆关于宗教对话途径的尝试|杨兆华

宗教社区的联合与分离——宁夏韦州哈乙寺组织的民族志研究|马强\杨桂萍 

 

其它宗教研究

古埃及动植物崇拜及其影响|赵克仁

试论古巴比伦女祭司在家庭中的地位|李海峰

咒符(CURSE TABLET)——古希腊的巫术|章 衍 

 

信息与评论

曹源一滴水 遍润五大洲——2009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述评|徐孙铭 梁剑鸣 

“共建和谐:科学、宗教与发展”暨学术研讨会综述|马景 

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宏涛 179

2009’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纪念会综述|刘贤高 陈卉丽

纪念王船山先生诞辰39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综述|刘力夫 

高标一塔尊南岳 丹心万古护中华——明真法师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田 艳 

文本与理解:“汉语语境中的基督教典与诠释”国际研讨会述评|田海华 

“基督宗教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梁恒豪 

本期目录和内容提要英译|李建欣

 

Contents

 

Sending Some Words to Dear Readers as 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Being Changed from Quarterly to Bimonthly and Enlarged Pages

 

Studies of Religious Theory

The Predicament and Crisis of the Liberalist Freedom of Religious Faith | Xiao Jianfei

Studies of Religious Sociology

On the Democratic Reformation of Religious Institution in the New China | ­Wang Xiaoming

Religious Consumption in Macao in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 | ­Chen Weiming

 

Buddhist Studies

The Master of the Imperial Master: A Study of Social Relation of Hui Jing in the

Nanlin  Temple ­Ma Zongjie

The Downfall of the Liao Dynasty because of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ety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 Chen Xiaowei

On the Buddhist Duzongtongsuo (the General Institute of Regulating Buddhism in the

Capital) Established in the Jianghuai/Jiangazhe District in the Yuan Dynasty | ­Lai Tianbing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ranscription of Annotation of Mahabuddhosnisa-surangama-sutra | Wang Honglei

 

Christian Studies

Thomas’Paradox: If the Cognitive Reasonability of the Religious Conviction Possible?  | ­Zhai Zhihong

A Study on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es in the U. S. A.: A Case Study in Boston | Wan Xiaohong

O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Social Concern and Abiding the Evangel: Focusing on theContemporary British Christian Churches | Sun Yanyan

 

Taoist and Folk Religious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ith of Bixiayuanjun and Taoism, the State Sacrifice | Wang Yuanlin and Meng Zhaofeng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hange of Folk Faith: A Case Study in Quanzhou | Fan Zhengyi114

Looking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in the Fujian Province and in Taiwan in the Qing Dynasty from Chuang-Lin Shu Tao-Hsang | Gai Jianmin

 

Islamic Studies

“Transmitting the Islamic Doctrine by Chinese”: Wang Daiyu’s Attempt of Religious Dialogue | Yang Zhaohua

Union and Separation of Religious Community: the Ethnographical Study of the Weizhou in the Ningxia | ­Ma Qiang and Yang Guiping

 

Other Religious Studies

The Worship of Animal and Plant in Ancient Egypt and Its Influences | Zhao Keren

On the Familial Status of the Priestesses in Ancient Babylon | Li Haifeng

Curse Tablet: the Witchcraft of Ancient Greece | ­Zhang Yan

Review and Information


 

第2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我国现阶段两类宗教矛盾的社会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李东清 

 

宗教与社会

论恢复性司法模式中的宗教因素与我国宗教文化资源的本土困境|刘炯 

云南多宗教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张桥贵 

 

宗教心理学研究

瓦茨的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探究|陈永胜 

宗教体验的情绪活动与生理活动研究|韩慧娟 刘昌 

 

佛教研究

于阗僧人法藏与兖州宋代金棺刍议|温玉成 

明代伏牛山佛教派系考|黄夏年 

胡适的佛教文化观及其学术史意义|何建明 

论明武宗崇奉藏传佛教|何孝荣 

当代藏传佛教“部落寺院”与教众供养关系初探—以西仓寺院与西仓藏族调查分析为例|蒙小莺 蒙小燕 

 

基督宗教研究

后殖民圣经批评的基本主题| 

英国政府与梵蒂冈错综复杂的建交历程|刘金光 

基督教历史观的辩证解读—以莫尔特曼神学观之|杨华明 

 

道教与民间信仰研究

谢灵运寄居钱塘杜治与家族信仰的中断| 

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妈祖综考|郑丽航 

简析西安东岳庙主殿壁画艺术| 

 

伊斯兰教研究

安萨里伦理学及神秘主义|吕耀军 

清真寺与伊斯兰经济文化的生成及其发展|马丽蓉 

回族穆斯林“尔曼里”文化解析|杨文笔\马泽梅 

明清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再考察|许淑杰 

 

比较宗教研究

中国与古希腊多神信仰的同一性|汪晓云 

 

信息与评论

弗洛伊德宗教思想研究综述——陆丽青 

道教文化价值的现代诠释—读孙亦平教授新著《道教文化》|钟海连 

评潘桂明先生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韩焕忠 

本期目录和内容提要英译|李建欣 

Contents

 

Marxist Religious Outlook

Negative Impacts of Two types of Religious Contradiction on Chinese Society at Present Stage and Strategies of Coping with Them | Li Dongqing

 

Religion and Society

On Religious Factors in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Program and the Contextual Predicament of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al Resource | Liu Jiong

Main Reasons of Multi-religion in the Yunnan Province Getting harmoniously along with | Zhang Qiaogui

 

Studies on Religious Psychology

An Exploration of Watts’ View of Religious Psychology in Mystic Experience | Chen Yongsheng

Study on the Emo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 Han Huijuan and Liu Chang

 

Buddhist Studies

On Khotan Monk Fazang and the Golden Coffin in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Yanzhou | Wen Yucheng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Pedigree of Buddhism in the Fu’niu Mountain in the He’nan Province in the Ming Dynasty | Huang Xia’nian

The Outlook of Hu Shi’s Buddhist Culture and Its Academic Significance | He Jianming

On Believing in the Tibetan Buddhism of the Emperor Wuzong in the Ming Dynasty | He Xiaorong

The Initial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ibe Temple” in the Contemporary Tibetan Buddhism and Making Offerings from the Laity | Meng Xiaoying and Meng Xiaoyan69

 

Christian Studies

Basic Topics of the Postcolonial Biblical Criticism | Liang Gong

On the Complicated Process of British Government’s Establishing Diplomatic Relation with the Holy See | Liu Jin’guang

The Dialec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ristian Outlook of History | Yang Hua’ming

 

Taoist and Folk Religious Studies

On Xie Lingyun’s Living away from Home in the Duzhi of the Qiantang District and the Discontinuance of Family Faith | Sun Cho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Goddess Mazu in the System of State Sacrifice from the Song to the Qing Dynasty | Zheng Lihang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rt of Mural Painting in the Main Hall of the Temple of the Eastern Mountain in the Xi’an City | Gao Ming

 

Islamic Studies

On Ghazali’s Ethics and His Mysticism | Lü Yaojun 138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sque and the Evolution of Islamic Economic 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 Ma Lirong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mal” of the Hui Muslim | Yang Wenbi and Li Hua154

Further Remarks on the Movement of Interpreting the Islamic Works in Classic Chinese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 Xu Shuji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Religion

On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Polytheism with That of Ancient Greece | Wang Xiaoyun

 

3期目录及摘要

 

专稿

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促进学术繁荣与社会和谐——201065日在宗教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讨会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成立仪式上的发言|李慎明

马礼逊与中国文化的对话——《马礼逊文集》出版感言|卓新平

 

宗教与全球化

宗教与全球治理:一个跨宗教的比较视角|刘 义

 

宗教经济学研究

对宗教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定义的实证研究|杨志银 

 

佛教研究

“阿尔格尔”考:杨文会的弘法理念与国际视野|李四龙 

梁武帝天监三年发菩提心“舍道”真伪考辨|谭 洁 

宋代僧道数量考察|程民生 

庐山慧远的戒律观及其实践 |屈大成 

 

基督宗教研究

百年利玛窦研究|张西平

传教士本土化的尝试:试论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与清中叶中国学院的创办|夏泉 冯翠 

从司德雷登看传教士和传教运动|张 化 

绿色神学:女性主义神学家鲁塞尔的生态思想探究|李瑞虹

 

道教与民间信仰研究

辩太极图源于佛教一说|金秉峘 

关于道教辟谷养生术的综合考察|黄永锋 

民间信仰: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本|高长江 

北京天后宫考述|汪桂平 

 

伊斯兰教研究

生命不息求知不止——纪念王静斋大阿訇诞辰131周年、归真61周年|冯今源 

从阿拉伯到中国——清代画家改琦的家世和信仰综合主义现象探讨|王建平 

张中《归真总义》中引用的域外伊斯兰教典籍与中国学者的言论——晚明江南伊斯兰教界某些侧面的初步讨论|杨晓春

法图拉·葛兰伊斯兰思想解析|李艳枝 

 

宗教的比较研究

从“金规则”看儒家伦理“仁”的思想体系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基督教伦理的异同|邹昌林 

 

信息与评论

《唐五代佛寺辑考》再辑考——兼评《唐五代佛寺辑考》|陈双印 

2009年敦煌学宗教文化研究综述 |张景峰 

佛教与东亚思想传统——“佛教与东亚思想传统”学术研讨会综述|赖岳山 

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侯慧明\张文卓 

第六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综述|张晓翔

 

Contents

Special Contribution

Strengthening Study on Marxist Religious Outlook, Making Academic Research Prosper and Society Harmonious: Speech on Symposium of Marxist Religious Outlook Held by the Institute of World Religions of CASS on June 5, 2010                               | Li Shenming

Robert Morrison and Dialogue with Chinese Culture |Zhuo Xinping

 

Religion and Globalization

Religion and Global Governance: A Trans-religion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iu Yi

 

Studies on Religious Economics

A Positivist Study on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efinition of Religious Economics |Yang Zhiyin

Buddhist Studies

Study on Henry Olcott: Yang Wenhuis Ideas of Dharma Propagation and Hi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i Silong

Investigation on the Emperor Wu in the Liang Dynasty Vowed to Devote the Mind to Bodhi and Converted from Heresy to Buddhism in Third Year of the Tianjian  Tan Jie Investigation on the Number of Buddhist Monks and Taoist Priests in the Song Dynasty  | Cheng Mingsheng

The Outlook of Commandments and Rules of Huiyuan in the Lushan and His Practice |Qu Dacheng

 

Christian Studies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atteo Ricci for 100 Years |Zhang Xiping

Attempt to Cultivate Localizing Missionariesthe Italian Missionary Matteo Ripa and the Origination of Chinese College in the mid-Qing Dynasty |Xia Quan and Feng Cui

Looking at the Missionaries and Missionary Movement from John Leighton Stuart |Zhang Hua

The Green Theology: A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 the Feminist Theologist Ruether | Li Ruihong

 

Taoist and Folk Religious Studies

Defending a View of Diagram of the Supreme Ultimate Originating form Buddhism |Jin Binghua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aoist Art to Care for Life Going without Food |Huang Yongfeng

Folk Faith: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Harmonious Society |Gao Changjiang

A Research and Narration of the Palace of Queen of Heaven in the Beijing City |Wang Guiping

 

Islamic Studies

Seeking Knowledge till He Breathes His last: Commemorating the Great Imam Wang Jingzhais 100th Birthday and Passing away for 61 Years |Feng Jinyuan

From Arab to China: a Study of the Qing Artist Gai Qis Genealogy and Religious Syncretism Phenomenon |Wang Jianping

Islamic Books Outside China Quoted by Zhang Zhongs Guizhenzongyi and Chinese Scholars Opinions: a Primary Discussion about Some Aspects ofIslamic Circle in the South of Rive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Yang Xiaochun

The Analysis of Fethullah Gulens Islamic Ideas |Li Yanzhi

Comparative Studies of Religions

Looking at the Innate Character of Confucius Ethical Ren and It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the Christian Ethic from the Golden Rule |Zou Changlin


 

 

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促进学术繁荣与社会和谐

——201065日在宗教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讨会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研究室成立仪式上的发言

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马礼逊与中国文化的对话——《马礼逊文集》出版感言

卓新平

基督教在华传教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是中国学术界在思想认知上分歧较大的问题。人们通常较为强调在政治领域的社会及文明冲突,以及基督教由此而有的负面影响。但从人类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也必须注意基督教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推动和在中西文化对话中的积极参与。本文以《马礼逊文集》的出版为契机,从马礼逊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中的作用及意义来思考基督教在华存在和在中国文化中如何定位等问题,以便能为正确处理今天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提供思路和启迪。

关键词:马礼逊基督教中国文化汉学

作者:卓新平,1955年生,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宗教与全球治理:一个跨宗教的比较视角

刘 义

宗教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是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宗教观念自身来看,宗教在和平与冲突中的角色是矛盾的。具体说来,每种宗教都包含和平的因素,同时却又常常成为冲突的动力。然而,这一矛盾的角色却促成了宗教与全球治理的关键机制。这其中的核心在于全球公民社会的建构,公民宗教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其具体的步骤包括:全球民主的机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宗教人权、宗教对话等。治理概念的引入标志着与孔汉思的全球伦理不同的路径以及理解当今宗教与全球秩序之间关系的新视角。

关键词:宗教治理公民社会秩序

作者:刘义,博士,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对宗教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定义的实证研究

杨志银

关于宗教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宗教学科和宗教人士对宗教经济的研究,远早于经济学及其学者对宗教经济的研究。经济学学者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宗教领域内经济的研究,20世纪中期以来逐渐兴起,宗教经济学概念近年来频繁出现。但是,对于什么是宗教经济、宗教经济学、宗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缺乏较好的界定和系统研究,宗教经济学理论体系远未形成。本文主要对宗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宗教经济实体进行实证性研究。

关键词:宗教经济宗教经济学研究对象

作者:杨志银,1960年生,云南财经大学教授。

 

“阿尔格尔”考:杨文会的弘法理念与国际视野

李四龙

杨文会的两篇《支那佛教振兴策》反映了他后期的弘法理念,一则筹款兴学,二则全球传教。《振兴策二》以“美洲阿尔格尔”(Henry Olcott, 1832-1907)为中心人物,但在汉语文献却鲜为人知。这位美国上校,18759月曾在纽约创立“神智学会”(Theosophical Society),18805月抵达锡兰以后,成为最早的白人佛教徒,致力于亚洲佛教的复兴。学界大多注意杨文会与日本学者的交谊,本文则以“阿尔格尔”为由头,重点考察他与欧美人士以及达摩波罗(Dharmapāla, 1864-1933)的交往,说明清末民初的“新佛教”与杨文会的国际视野密切相关,是亚洲佛教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触了锡兰达摩波罗以后,杨文会的弘法实践,从早年专注“刻经”,转而投身于“僧学”,创建祇洹精舍,办佛学研究会,培养佛学人才。

关键词:阿尔格尔杨文会达摩波罗新佛教

作者:李四龙,1969年生,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

 

梁武帝天监三年发菩提心“舍道”真伪考辨

谭 洁

佛教文献记录的梁武帝天监三年发菩提心“舍道”一事,因时间、人物等衔接问题,引发诸多争议。本文从文献记载及流传情况着手,结合分析梁初佛、道二教之争,指出梁武帝天监三年发菩提心“舍道”,是佛、道二教斗争的结果。

关键词:梁武帝发菩提心“舍道”考辨

作者:谭洁,1971年生,湖北孝感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

 

宋代僧道数量考察

程民生

宋代僧道作为特殊身份的神职人员,在人口登记方面与平民不同,由祠部统计掌握,但也有“不系帐”的寺观和僧道在人口统计之外。宋代僧道群体庞大,确切数量最多时是中国古代史自唐代到元代数百年历史中的高峰。其数量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三落三起:三个低谷为宋初、宋神宗、宋高宗绍兴中后期;三个高峰为宋真宗、宋徽宗、南宋中后期。宋代宗教神职人员的主体是佛教的僧尼,其中僧人居绝对多数的地位,社会影响最广泛;道教的女冠最少,影响微弱。

关键词:宋代僧人尼姑道士女冠数量

作者:程民生,1956年生,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宋代研究所教授。

 

庐山慧远的戒律观及其实践

屈大成

慧远是初期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学僧,并在庐山首创汉僧教团。虽然庐山教团的具体运作现已不详,但僧传所记慧远及其弟子的生平中,有涉及戒律的片段,由此可见慧远的戒律观及其实践;尤其慧远临终时为遵从戒条,拒服米汁蜜浆或续命,更是千古传诵。本文征引原来律典的说法,对这些事例加以分析,期望能对中国戒律学和僧团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慧远佛驮跋陀罗戒律五石散林葬

作者:屈大成,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讲师。

 

百年利玛窦研究

张西平

本文对中国学术界近百年来的利玛窦研究做了一个鸟瞰式的回顾与总结,初步梳理了百年来利玛窦研究的成绩,总结其不足,并对今后的深入展开做了展望。

关键词:利玛窦天主教中西文化交流史

作者: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亚非学院院长。

 

传教士本土化的尝试:试论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与清中叶中国学院的创办

夏泉 冯翠

清中叶来华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华传教14载,深谙天主教在华传播之现状与困境,长期致力于在中、意培养中国本土化传教士。其自华返回意大利后,在其故乡那不勒斯创办中国学院,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中国本土传教士。本文拟以传教士本土化培养为视角,着重探讨马国贤创办中国学院之动因、经过与影响。

关键词:马国贤中国学院传教士培养本土化

作者:夏泉,1966年生,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冯翠,1985年生,暨南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从司徒雷登看传教士和传教运动

张 化

司徒雷登是近代基督教传教士的典型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件对中国社会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办教育,尤其是成功创办燕京大学,获得中美各界赞誉;二是当美国驻华大使,以失败告终。他在中国办教育、出任大使,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以基督教精神改造中国。他爱中国,但更爱美国。他努力融合中西文化,提倡基督教本色化。从司徒雷登身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是列强对外扩张的组成部分,而传教士往往是出于宗教热情参与其中。传教士主观上是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今天,在殖民体系崩溃、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依附于殖民体系的“差传”模式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相互交流和合作。

关键词:司徒雷登传教士基督教传教运动

作者:张化,1953年生,在上海市宗教事务局及上海市统战系统工作。

 

绿色神学:女性主义神学家鲁塞尔的生态思想探究

李瑞虹

鲁塞尔的生态女性主义神学思想植根于基督教传统神学和女性主义思潮,所以在她的思想中既可见传统神学的痕迹,又能找到近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因素;同时由于她深受民权运动、解放神学等社会运动的影响,其思想中还包含着对阶级压迫、种族歧视等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

关键词:鲁塞尔绿色神学民权运动解放神学

作者:李瑞虹,宗教学博士,团结出版社编辑。

 

辩太极图源于佛教一说

金秉

对于太极图和太极图说起源,目前学界存在着两种已被公认的主张,一种认为源于道藏;另外一种主张则认为源于佛教的阿赖耶识图,本文围绕寿涯的“先天地之偈”以及宗密的“十重图”(阿赖耶识图) 展开研究,通过分析佛教的相关典籍来论证后一主张的合理性。

关键词:太极图先天地之偈十重图(阿赖耶识图)

作者:金秉峘,首尔大学伦理教育系教授。

 

关于道教辟谷养生术的综合考察

黄永锋

道教辟谷养生术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局势、道教信仰、养生实践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类型有服药(饵)辟谷、服气辟谷、服(符)水辟谷、服石辟谷等,各有一套操作规程;拨开道教神学云雾,辟谷养生之精要在于慎重选择食材和适当节制食量。

关键词:道教养生辟谷

作者:黄永锋,1976年生,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民间信仰: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本

高长江

和谐社会建设不仅是一项社会工程,也是一项文化工程。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文化建设既要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又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开发与艺术利用本土文化库藏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资本支持。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本。(1)其以精神信仰的方式建构了平民百姓安身立命、顺道达和的和谐心理,从而为社会和谐创造了心理基础;(2)其所书写的忠孝节义、积德行善等道德故事,为民间社会整齐风俗提供了道德文本;(3)其全民性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仪式庆典也成为民间社会文化整合的重要文化纽带;(4) 其艺术语言的和谐风格滋养了民间社会的和谐性灵及日常生活;(5)其泛灵崇拜神化了天人关系,成为乡土社会人物和谐的生态哲学。

关键词:和谐乡村和谐文化本土文化民间信仰

作者:高长江,1959年生,浙江理工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北京天后宫考述

汪桂平

   北京天后宫是清代乾隆时期福康安修建之王府家庙,也是清代北京内城里唯一一座妈祖庙。本文通过爬梳档案,钩沉史料,首次对北京天后宫的地理位置、建制沿革、历史变迁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分析。

关键词:天后宫妈祖福康安家庙

作者:汪桂平,196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生命不息,求知不止——纪念王静斋大阿訇诞辰131周年、归真61周年

冯今源

王静斋大阿訇是中国回族著名的翻译家、著作家。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爱国爱教,永葆革命的青春是他求知的重要内容;刻苦读书,洁身自好,品端学粹,以学养德是他求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命不息,求知不止是王静斋大阿訇一生的真实写照,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

关键词:王静斋生命不息求知不止与时俱进

作者:冯今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从阿拉伯到中国——清代画家改琦的家世和信仰综合主义现象探讨

王建平

本文以大量史实对清代著名画家改琦的家世进行了考证,从而对过去零星又简易的介绍提升为系统而完整的历史描述,由此确定了改琦家族从阿拉伯到中国江南地区的迁徙历程。通过对改琦绘画、书法和诗词的剖析进而探讨了改琦作为一位艺术家在信仰方面的综合主义现象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作用。文章最后指出:正是各大文明和思想传统的内核具有类同性使得改琦在精神文化上并蓄兼收、融会贯通而对富有包容性的中华文明的艺术作出了伟大贡献,从此名列为中国古代著名画家。

关键词:改琦家世宗教信仰综合主义

作者:王建平,1953年生,宗教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副所长。

 

张中《归真总义》中引用的域外伊斯兰教典籍与中国学者的言论

——晚明江南伊斯兰教界某些侧面的初步讨论

杨晓春

本文详细钩稽《归真总义》引用的域外伊斯兰教典籍的片段与中国学者的言论,在归纳的基础上,简单地讨论了晚明中国江南地区伊斯兰教的一些情况,主要包括经典的流传和学者的学术讨论情况。

关键词:张中《归真总义》“西师”陆师见子(陆师)继良子非非子

作者:杨晓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法图拉·葛兰伊斯兰思想解析

李艳枝

法图拉·葛兰是当代土耳其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本文通过对其著作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概括了葛兰伊斯兰思想的基本内涵。葛兰强调苏非主义是伊斯兰教的精髓,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是信仰的内化和精神与实践的兼修;葛兰指出土耳其引入的西方式现代化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现代化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葛兰坚信宽容是伊斯兰教的基础,多元主义是土耳其社会的固有特征,宗教对话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葛兰认为土耳其应该通过共同的族源和宗教纽带强化与中亚诸国的认同,通过与西方的结盟促进土耳其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通过排斥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极端倾向为伊斯兰运动赢得新的空间。葛兰的伊斯兰思想是基于现实需要对伊斯兰教的时代解读,体现了当代土耳其伊斯兰复兴运动全新发展思路。

关键词:法图拉·葛兰土耳其苏非主义现代化宗教对话

作者:李艳枝,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讲师。

 

从“金规则”看儒家伦理“仁”的思想体系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基督教伦理的异同

邹昌林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与儒家伦理相符,即“恕道”,亦即“仁”的思想体系的本质特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仁”的积极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对“仁”的消极表述。儒家的“仁爱”观与基督教的“圣爱”观都是普世之爱,由于二者的起源、发展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不同。儒家的“仁爱”观与“敬”分不开,其极至状态为“四海之内,合敬同爱”。

关键词:金规则儒家伦理仁基督教伦理

作者:邹昌林,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信息与评论

 

《唐五代佛寺辑考》再辑考——兼评《唐五代佛寺辑考》

陈双印

(作者陈双印,1971年生,历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讲师。)

 

2009年敦煌学宗教文化研究综述

张景峰

(作者张景峰,1977年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生,敦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佛教与东亚思想传统——“佛教与东亚思想传统”学术研讨会综述

赖岳山

(作者赖岳山,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侯慧明 张文卓

(作者侯慧明,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文卓,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第六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晓翔

(作者张晓翔,南开大学哲学系教师。)

 

 

Review and Information

Abstracts of the Major Articles

 

Robert Morrison and Dialogue with Chinese Culture

Zhuo Xinping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ultural exchanges and dialogu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belong to the problems of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or knowledge by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Normally people put stress on clash of various societies or civilizations from the political aspects, and show their negative impression on Christianity because of its involvement in such clash.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xchanges in human history,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s and dialogu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in history. On the occasion of publication of “Selected Works of Robert Morrison ” b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Hong Kong University Library and Macao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will rethink the existence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and its loc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Robert Morrison in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dialogue of modern time, so as to get some enlightenment or clues for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society and its culture correctly.   

       

Study on Henry Olcott: Yang Wenhui’s Ideas of Dharma Propagation and Hi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i Silong Yang Wenhuis late ideas of dharma propagation were manifested in his two treatises on promoting Chinese Buddhism, that the first is on raising funds for education, the other on propagating Buddhis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second treatise focuses on an American figure Henry Olcott (1832-1907), who is not famou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American colonel established Theosophical Society in New York in September of 1875, and became a first white Buddhist just after he arrived at Ceylon in May of 1880, devoting himself to restoring Asian Buddhism. Most of Chinese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Yang Wenhui’s communication with Japanese scholars, and this paper would like to further study his connection with European-American scholars and Dharmapāla (1864-1933) who is a Ceylonese student of Henry Olcott. This paper tries to show that New Buddhism in the turn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Min-guo period,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Yang Wenhui’s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it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sian Buddhist revival movement. After his meeting with Dharmapāla, Yang Wenhui’s way of propagating Buddhism gradually changed, from “carving scriptures” in his early years to “Sangha education.” Then he finally set up Jetavana-anāthapizfasyārāma in Nanjing named after the most famous place of Buddha teaching, and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for bringing up Buddhist followers who were interested with Buddhist thoughts.         From Arab to China: a Study of the Qing Artist

 

Gai Qis Genealogy and Religious Syncretism Phenomenon

Wang JianpingThis paper exams and checks the genealogy of Gai Qi, the famous painter in the Qing Dynasty based on large quantity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refore, raising the academic level from the scattered, simplified narrative up to a systemic and comprehensive historic introduction, hence rectify the migration journey of the Gai’s Clan from the Arab to the Southern Region of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to the paintings, calligraphy and poems made by Gai Qi it studi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roles of the religious syncretism phenomenon while he as an artist. In the final conclus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imilarities of the various great civilizations and idea traditions in core nature conduce Gai Qi to combine and integrate the different spiritu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thus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inclusive art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meanwhile he was ranked into one of the famous painters in the imperial China.

 

4期目录及摘要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宗教生态平衡与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兼谈民族识别与民族民间信仰若干问题 |王爱国

 

宗教与社会

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国民政府时期西康地区宗教样态二十年(1928-1948)变迁研究——兼论国民政府宗教政策和西康早期现代化|范召全\陈昌文

 

宗教哲学研究

简析施莱尔马赫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情感”|闻骏

 

佛教研究

论不空的政教思想|吕建福

僧人“慧觉”考略——兼谈西夏的华严信仰|崔红芬

近代佛教女众教育思想|李明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城镇和牧区蒙古族藏传佛教态度对比研究|姚学丽\刘仲康

新疆土尔扈特蒙古藏传佛教高僧|才吾加甫

 

道教与民间信仰研究

道教灵宝派授箓论略|张泽洪

北宋文人士大夫穿道服现象论析|张振谦

神明信仰的政治性——台湾的郑成功信仰|高致华

 

基督宗教研究

第一届中国教务会议的召开、程序与结果|刘国鹏

基督教青年会与民国时期中国的职业指导|金兵

传教士、山地民族与山区教会——立于广西三个区域堂点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曾志辉

 

伊斯兰教研究

穆斯林启蒙思想家赛义德的矛盾性|王思思

 

其它

论孔子的信仰|赵法生

方以智的三教融通论|施保国

犹太哈西德运动历史初探|白玉广

 

信息与评论

国内宗教政治学研究述评|闵丽

“道教的经典与义理”学术研讨会综述林巧薇184

评乐峰教授主编《俄国宗教史》 |〔俄〕阿·罗曼诺夫撰\戴桂菊摘译

坐而论道,起而行之——评《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       |孙艳燕

2010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中国宗教学会年会”学术研讨会综述|马桂芬

 

Contents

 

Marxist Religious Outlook

Religious Ecological Balance and Resisting the Religious Infiltration outside China|Wang Aiguo

 

Religion and Socie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Li Feng

Study on Change of Religious Form in the Xikang District during 1928-1948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Fan Zhaoquan & Chen Changwen

 

Studies on Religious Philosophy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Key Idea of Schleiermacher’s Religious Philosophy Gefüel|Wen Jun

 

Buddhist Studies

On Amoghavajras Idea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Religion|Lü Jianfu

A Brief Investigation of the Monk Huijue|Zui Hongfen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Modern Buddhist Lay Female Adherents|Li M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ongolian’s Attitude towards the Tibetan Buddhismbetween from City and Town and from Pastoral Area in the Bayingolin Mongolia Autonomous Prefecture|Yao Xueli & Liu Zhongkang

The Mongolian Tibetan Buddhist Eminent Monks in the Torgut of Xinjiang|Caiwujiafu

 

Taoist and Folk Religious Studies

A Brief Study of Register-Granting of Lingbao School in Taoism|Zhang Zehong

An Exposi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Literati and Scholar-officialsPutting on the Taoist Robe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Zhang Zhenqian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Belief in Deity: the Faith of Zheng Chenggong in Taiwan|Gao Zhihua

 

Christian Studies

The Holding, Procedure and Result of the Primum Concilium Sinense|Liu Guopeng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and Profession Guid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Jin Bing

Missionary, Montagnard and Mountain Church: Study on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Three Parish Churches in the Guangxi|Zeng Zhihui

 

Islamic Studies

The Contradiction of Muslim Enlightenment Thinker Sayyid|Wang Sisi

 

Studies on Other Religions

On the Faith of Confucius|Zhao Fasheng

On the Syncretism of Three Teachings of Fang Yizhi|Shi Baoguo

The Initial Probe into the History of Jewish Hasidism|Bai Yuguang

 

Review and Information                             


 

 

宗教生态平衡与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兼谈民族识别与民族民间信仰若干问题

王爱国

境外宗教渗透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为重点目标。在境外针对我少数民族进行传教的非法出版物中,对中国政府经过识别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作出了毫无根据的质疑和否定,实质上是为了达到所谓的“基督教前景”,煽动我国民族分裂、利用宗教危害我国家安全。中国的民族识别,其理论创举和社会效果已为历史所证实,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遵循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形成文化生态平衡、宗教生态平衡,不仅能有效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同时对保护我们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宗教渗透 民族识别 基督教 民族民间信仰 宗教生态平衡

作者:王爱国,云南省宗教事务局副局长。

 

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李 峰

作为国际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长期为主流学界所忽视,但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它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制度主义认为,组织的发展受到外部制度环境的形塑,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受到外在世俗性和内在宗教性因素的双重影响。前者涉及国际政治和文化等,后者包括宗教性质、神学思想和宗教运动等。而且在同一组织领域内,不同性质的非政府组织也相互影响。这使得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世俗类组织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异之点。它们的发展经历一战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二战后三个阶段,它们在国际非政府组织中的地位也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再到重要;从影响者到被影响者的过程。

关键词: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 制度环境  世俗性 宗教性

作者: 李峰,1976年生,上海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国民政府时期西康地区宗教样态二十年(1928-1948)变迁研究

——兼论国民政府宗教政策和西康早期现代化

范召全 陈昌文

国民政府时期,西康地区宗教样态在现代化冲击下悄然变化,寺庙总量显著增长,僧徒总规模有所减小,境内呈现为藏传佛教优势下的多宗教共存状态。深究原因,既有藏传佛教厚重历史之因,也有国家宗教政策和早期现代化推动渗透之故。西康地区宗教样态20年变迁对今日康区现代化建设仍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国民政府时期 西康 宗教样态  宗教政策  现代化

作者:范召全,1969年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社会学博士生,四川农业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系主任。陈昌文,1955年生,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学会长。

 

简析施莱尔马赫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情感”

闻 骏

“情感”(Gefühl)原文界定概念是施莱尔马赫宗教哲学与基督教思想的核心概念,本文力图对施莱尔马赫宗教哲学核心概念——“情感”——进行一次简要细致的分析和梳理,以期能进一步消除成见和误解。

关键词:情感 施莱尔马赫 宗教哲学 基督教思想

作者:闻骏,1981年生,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

 

论不空的政教思想

吕建福

不空的政教思想,包括佛法护国论、正法理国论和佛国本土论,其核心是政教互为利益,佛法护佑国家,国家扶持佛法,相得益彰。但能使国家扶持佛法,其前提在于佛法有益于国家,因而护国更为关键。正法理国是佛教的一种政治理想,佛法护持国家,国家也要以佛法理国,不空认为帝王必以大乘理国,保护正法,才能受到佛菩萨之护持。不空翻译《王法政论经》,提出具体的做法,还直接在奏表中加以阐释,也想在中国建立由转轮法王统御的理想国度,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提出正法理国的理念。佛国本土论是试图将佛国圣地本土化的一种理想,其目的在于提高本国在佛教界中的地位和在信众中的影响。不空的佛国本土论主要表现在宣扬中国为文殊菩萨的化境,其意即视中国为佛国净土,于人间秽土建立清净佛国,以实现其佛国本土化的宗教理想。

关键词:不空 政教关系 佛法护国 正法理国 佛国本土论

作者:吕建福,1957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教授。

 

僧人“慧觉”考略——兼谈西夏的华严信仰

崔红芬

本文主要依据《故释源宗主宗密圆融大师塔铭》和遗存佛经题记对僧人慧觉的佛事活动进行考证,认为塔铭所记慧觉与佛经题记中提到的一行沙门慧觉应是同一僧人,是位显密兼通的高僧,主要活动在蒙元时期。慧觉最初在贺兰山慈恩寺出家,修行密法,后到洛阳白马寺从龙川大师研习华严义理,深得龙川大师赏识。世祖时他协助龙川重修白马寺,随龙川去大都校经,被授以“宗密圆融大师”之号。慧觉还出任河南僧录和白马寺第三任释源宗主,多次前往河西地区弘扬佛法,为西北与中原佛教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慧觉 密乘 西夏 华严信仰

作者:崔红芬,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近代佛教女众教育思想

李 明

佛教女众教育是佛教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试从近代女众教育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展示民国佛教女众教育之大观。其中,太虚大师和张圣慧居士的优婆夷教育思想是民国时期女众教育思想的代表,反映了近代以来女众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新的发展因素。基于此,可以对女众教育的意义和不足进行深刻反思,亦能对十年前关于女众教育的学术争论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近代佛教 女众教育 太虚 张圣慧 尼众学院

作者:李明,1983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Modern Buddhist Lay Female Adherents

Li Ming

The female Buddhist education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uddhist education. This article wanted to show modern Chinese female Buddhist educ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auses of female Buddhist education, the nun’s education, and the Upāsikā’s education. Among them, the Upāsikā’s Buddhist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Taixu and Zhang Shenghui were the representativenesses, which contained the new development factors. On this basis, we could got an deep reflection on the worth and shortage of the female Buddhist education, and we could rethink the academic debates ten years ago.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城镇和牧区蒙古族藏传佛教态度对比研究

姚学丽 刘仲康

藏传佛教在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受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和牧区蒙古族对藏传佛教的态度存在差异。本文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角度分析二者的态度现状。发现用知识作为衡量标准,城镇略好于牧区,但二者宗教认知都较差;城镇和牧区普遍具有超验感,牧区的安全感需要明显强于城镇,城镇的宗教情感出现以安全感为主,多种情感并存的发展趋势;除诵念经文外,二者的宗教行为都较高,牧区所有宗教行为都明显高于城镇。

关键词:巴音郭楞 城镇牧区 蒙古族 藏传佛教 态度

作者:姚学丽,蒙古族,1978年生,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刘仲康,1955年生,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ongolian’s Attitude towards

the Tibetan Buddhism Between from City and Town and from

Pastoral Area in the Bayingolin Mongolia Autonomous Prefecture

Yao Xueli & Liu Zhongkang

Tibetan Buddhism has a long history in Xinjiang, it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life of the Mongol Nationality. Under the different life background, city and Pastoral Area Mongol Nationality may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 Tibetan Buddhism.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City and Pastoral Area Mongol Mongol Nationality’s attitudes to Tibetan Buddhism from cognition, feeling and behavior.

 

新疆土尔扈特蒙古藏传佛教高僧

才吾加甫

土尔扈特蒙古族是我国新疆地区生活的民族之一。藏传佛教在这个民族中一直流传,曾经出过不少著名的高僧。本文深入考察与介绍了土尔扈特蒙古族佛教的传播以及高僧辈出的历史,并对他们的贡献作出院合乎事实的评价。

关键词:土尔扈特蒙古 藏传佛教 高僧 活佛

作者:才吾加甫,1962年生,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道教灵宝派授箓论略

张泽洪

灵宝派是与正一派、上清派鼎立的三大道派之一,灵宝授箓是道教授箓制度的重要环节。论文以閤皂山灵宝派及元始宗坛授箓活动为中心,考察辨析灵宝授箓的历史及其宗教内涵。认为道教三山符箓中的灵宝授箓,充分体现了灵宝派的教义思想,灵宝经戒法箓具有济世度人的功能。历史上道士有参受正一、灵宝、上清法箓的传统,閤皂山灵宝派的元始宗坛授箓,是灵宝派道法传授系统的象征。

关键词:道教 灵宝派 授箓 閤皂山 元始宗坛

作者:张泽洪,1955年生,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

 

A Brief Study of Register-Granting of Lingbao School in Taoism

Zhang Zehong

The Numinous Treasure (Lingbao) school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Taoism schools(the other two are the Orthodox Unity(Zhengyi) and the Highest Clarity (Shangqing)). Lingbao Register-granting is a significant link in Taoist system.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original altar Register granting activities of Lingbao school in Gezao mountain to probe and analyze its historic and religious connotat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Lingbao Register-granting fully embodies the ideological doctrine while its scriptures,precepts,rituals,and registers contain a power of helping people and the world.In history Taoists have the tradi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Register granting activities of the three major schools. Above all the original altar Register granting activities in Gezhao mountain is a symbol of the granting systems of the Lingbao school.

 

北宋文人士大夫穿道服现象论析

张振谦

道服,即道教服饰。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穿道服的现象零星出现,至五代而形成社会风气,北宋蔚为大观,形成了文人士大夫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穿道服的独特现象。文人主要在两种时空穿道服:一是在职官员非公务的私人生活中;一是贬官或无仕的在野文人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穿道服既来源于道士服饰中的“常服”,又发生了变异。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是道教世俗化对文人影响在服饰方面的重要表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文化意蕴:带有道教信仰意味;是闲适生活方式的象征;代表了一种与世俗礼仪相对的处世态度。

关键词:道服 文人士大夫 道教

作者:张振谦,1979年生,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神明信仰的政治性——台湾的郑成功信仰

高致华

在台湾,祭祀郑成功的地方有所谓的官庙、纪念堂、宗祠家庙以及一般的民间庙宇百余处,即使动机或目的不同,然而信仰者众,蔚为潮流。本论旨在探讨“郑成功信仰”有别于一般华人信仰所独具之政治性功能,“郑成功”于不同主政者(清代与日本统治台湾时期)的重新诠释下,皆符合当代的国家利益,而成为精神教化的代表甚至是爱国的代名词。

关键词:郑成功 郑成功信仰 台湾 开台圣王 延平郡王祠

作者:高致华,1965年生,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第一届中国教务会议的召开、程序与结果

刘国鹏

本文使用了大量一手文献和最新披露的教廷档案、秘密文件、书信等,详尽描述了1924年于上海召开的天主教第一届中国教务会议的缘由、过程、内幕及其影响和意义。围绕20世纪20年代在华天主教“本地化”运动的首要事件——“第一届中国教务会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予以全方位的描述和观察,并试图在20世纪在华天主教“本地化”运动的大脉络中,捕捉此次会议的意义、影响和价值。当中所首次披露的大量教廷珍贵文献,也为我们透过文本了解第一届教务会议的细节、程序和会议内容提供了可能。而困扰该领域学者多年的一些问题:如围绕会议程序和主题而展开的争论与讨论,本文也首次依据最新文献,予以详尽阐述。

关键词:第一届中国教务会议 刚恒毅 天主教 本地化

作者:刘国鹏,197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基督教青年会与民国时期的职业指导

金兵

青年会是基督教的外围组织,倡导基督教的服务与献身精神,它的活动涉及教育、文化、医疗、慈善等诸多方面,职业指导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不仅发起了许多职业指导活动,而且还创立了一些职业指导机构,为青年择业、就业提供服务。基督教青年会是近代中国职业指导事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青年会 职业指导 事工

作者:金兵,1976年生,历史学博士,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部教师。

 

传教士、山地民族与山区教会

——立于广西三个区域堂点历史与现状的研究

曾志辉

本文在查阅相关中外文献史料和多次实地田野的基础上,以几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堂点为中心,梳理了天主教在桂西民族山区、桂中大瑶山区及桂南十万大山等三个广西民族山区的传播历史与现状,并分析其传播特点及由此形成的山地民族与传教士共存的“山区教会”的特点,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广西 天主教 巴黎外方传教士 山地民族 山区教会

作者:曾志辉,1984年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穆斯林启蒙思想家赛义德的矛盾性

王思思

穆斯林启蒙思想家赛义德·阿赫默德·汗思想复杂性的一个方面是矛盾性。表现在他对英国殖民者的态度、对印度教的态度和对伊斯兰世界的态度三个主要方面。究其原因,赛义德“穆斯林”、“印度人”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臣民”这三重身份互相抵触制约,使他无法保持自己文化身份的完整性,从而最终陷入两难的矛盾境地。

关键词:赛义德 矛盾性 三重文化身份

作者:王思思,1981年生,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南亚系2006级博士研究生。

 

The Contradiction of Muslim Enlightened Thinker Sayyid

Wang Sisi

One factor of complexity in Muslim enlightened thinker Sir Sayyid Ahmad Khan’s thinking was contradiction. It displayed in three major aspects, including his attitude toward British colonial ruler, Hinduism and Islam. The reason was the triple cultural status of Sayyid i.e. a Muslim, an Indian and an official under British colonial ruler made him impossible to keep integrity of his cultural status, and let him became self-contradictory at last.

 

论孔子的信仰

赵法生

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中,孔子的信仰问题很大程度被遮蔽了,对孔子信仰的诠释表现为一个除魅过程,其结果不但遗失孔子信仰的真意,且将孔子学说中的宗教信仰和人文理性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面向对立起来。本文对以往学术界有关孔子天命观的几种主要解释范式进行辨析,指出其解读方法上的不足,并从信仰对象、信仰态度、信仰的情感及人格塑造等方面解读孔子信仰的内涵,力图还原孔子信仰的本来意蕴。另从中国古代宗教史的角度探讨了孔子所以“敬鬼神而远之”的原因,揭示其天命信仰与鬼神观的关系,突显孔子天命信仰所具有的伦理宗教特质。

关键词:孔子 天命 至上神 神圣者 鬼神

作者:赵法生,1963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方以智的三教融通论

施保国

从学科范畴、思想发展历程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能看出方以智哲学的融通特性;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心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其思想源于儒佛道三家相互融合的悠久历史、家学渊源和“归异于同”的方法等。

关键词:方以智 三教融通“ 随”“泯”“统”

作者:施保国,1970年生,哲学博士,广东省嘉应学院社科部讲师。

 

犹太哈西德运动历史初探

白玉广

本文对近代犹太哈西德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状况进行历史性的考察,认为该运动之产生是东欧犹太社区对其生存境况恶化而做出的反应,其发展一方面与整个东欧犹太社区所面临问题的共性有关,亦与该运动独特的内部结构与发展方式有关;本文还分析了该运动独特的宗教主张,分析其在犹太教神秘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及宗教价值和社会意义。在现代性日益发展的今天,哈西德运动的存在本身具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应当得到主流社会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关键词:犹太教  哈西德运动 东欧 正统派

作者:白玉广,1972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信息与评论◎

国内宗教政治学研究述评

闵丽

(作者闵丽,1962年生,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道教的经典与义理”学术研讨会综述

林巧薇

  (作者林巧薇,198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评乐峰教授主编《俄国宗教史》

〔俄〕阿·罗曼诺夫撰 戴桂菊 摘译

(译者戴桂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坐而论道,起而行之

——评《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

孙艳燕

(作者孙艳燕,197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助理研究员)

 

2010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中国宗教学会年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桂芬

  (作者马桂芬,甘肃省委党校哲学部讲师,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博士后)

 

“追思任继愈先生——《任继愈宗教论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5期目录及摘要

 

宗教理论研究

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积极对策|安伦

费希特哲学向宗教的回归|崔文奎

 

佛教研究

从明末四大高僧看永明延寿对晚明佛教的深刻影响|黄公元

论宋代禅宗清规中所见茶汤礼的形成|王大伟

三阶教衰亡原因综论|杨学勇

当代福建佛教慈善组织运行模式剖析|王佳

 

道教与民间信仰研究

平民化新道教产生于两宋之际原因探析——以全真教为中心|李俊芳

刘基与道家道教关系考论|吴光\张宏敏

临水夫人与妈祖信仰关系新探|叶明生

豫西北与晋东南二仙信仰比较研究——兼论区域文化之间的互动|李留文

 

基督宗教研究

近世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国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以河北道为例|尚海丽

上帝与死囚:基督教视野中的美国死刑问题|李立丰

基督教在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传播——鄂温克族与拉祜族比较研究|唐戈

民国政府教会学校管理政策演变述论|杨思信

 

伊斯兰教研究

《经学系传谱》与苏菲主义|哈宝玉

伊斯兰与自由的公民权——试析塔里格·拉玛丹的西方穆斯林观|欧东明\胡雨

萧德珍宗教思想研究初探|李健彪

 

其它宗教研究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蒋明智

儒学与以“天”“祖”崇拜为核心的中国人宗教信仰系统的发展|肖燕

管志道研究现状综述及其三教合一观本体论浅探|刘守政

 

信息与评论

全真道研究综述|陈明\吕锡琛

儒学与儒教并行不悖——“儒学与儒教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解光宇

政教关系及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执政党与宗教:伊斯兰教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哈宝玉

张台首届海峡两岸道源长老佛学思想研讨会在张家口举行|铂净

关于基督教与中国乡村建设研究的一部力作——《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王京强


 

Contents

Studies on Religious Philosophy

Postive Strategy for Resolving the crisis of faith hiatus|An Lun

Fichte philosophy to return of religion |Cui Wenkui

 

Buddhist Studies

From Four Eminent Monks to See the Chan Master Yongming Yanshou 's Profound Impacts on Buddhism of Late Ming Dynasty |Huang Gongyuan

The Forming of the Tea and Soup Etiquette Which in the Zen Monastic Rule for Buddhist of Song Dynasty |Wang Dawei

Summary Research on the Reasons of SAN-CHIEH-CHIAO's Decline and Fall |Yang Xueyong

Study on the Operating Modes of Contemporary Fujian Buddhism Philanthropy |Wang Jia

 

Taoist and Folk Religious Studies

Study on the Reason Why Civilian New Taoism Borned Between Northern Song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y——That Center Around Quan-Zhen Religion |Li Junfang

Research on Liuji and Taoism's relation |Wu Guang&Zhang Hongmin

New Research about Faith Relation of Linshui Furen and Matsu |Ye Mingsheng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Belief of Two Immortals in Henan Northwestern and  Shanxi Southeastern——Also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gional Cultures |Li Liuwen

 

Christian Studi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pread of Modern Protestantism and Catholicism in HeBei Dao |Shang Haili

God and Deaththe problem of U.S. Death Penalty in Christian Views |Li Lifeng

Christianity Spread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Comparative Study on Ewenki and Lahu |Tang Ge

Study on the Government Policy Change on Church School Control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Yang Sixin

 

Islamic Studie

The Chain and Biography of Islam classic scholars of China and Sufis |Ha Baoyu

Islamic and Civil Rights: Study on Tariq Ramadan Views on Western Muslims  |Ou Dongming&Hu Yu

Preliminary Study on Xiao Dezhen's Religious Thought |Li Jianbiao

 

Studies on Other Religions

New Research on the Legend of Yuechenglongmu |Jiang Mingzhi

Confucianis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ligious Belief System Which Adores Heaven and Ancestor |Xiao Yan

Summary Review on Guan Zhidao Research Status And Preliminary Study on Three Religions in One Ontology | Liu Shouzheng

Review and Information

 


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积极对策

安伦

清末民初至“文化大革命”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极端思潮酿成我国社会信仰缺失的危机,一度造成社会道德衰败、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严重、宗教问题凸显、社会和谐稳定难以维持等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社会向信仰常态回归已成趋势。因此,顺应全球化进程,发挥社会宗教信仰包容融合的特别优势,因势利导促成各宗教和合共生的“宗教共同体”,并以此主动化解信仰危机和相关的社会问题,不失为可供选择的积极对策。

关键词:信仰缺失 危机 信仰 宗教共同体 宗教

   作者:安伦,1952年生,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费希特哲学向宗教的回归

崔文奎

费希特耶拿时期的哲学是从自我的本原行动出发的,主体的绝对能动性是知识学用以说明一切知识的依据,由此确立的最高原则是人的自由原则。然而,费希特对人的主体能动性(尤其是在道德实践领域)的高扬是从“脱离了自然的精神”片面地出发的。在这一时期费希特的思想中,一切存在、客体都不过是意识的对象而由人的认识能力加以规定。费希特哲学思想的致命弱点也恰恰就在于此。在“无神论事件”及外界的批评下,费希特开始反思知识学的基础或本原,进一步探寻自我或本原行动的实在性的根据。这就导致了费希特哲学向宗教的回归。这在当时对德国哲学及宗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费希特哲学 自我 上帝 回归

作者:崔文奎,1967年生,哲学博士,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Fichte philosophy to return of religion

Cui Wenkui

Philosophy in -Jena period is starting from the nature of the action itself, absolute initiative of principal part is the reason that knowledge is learnt in order to explain all knowledge, the supreme principle established is the people's free principle. But it is from “Have broken away from natural spirit ”setting out one-sidedly ,that Fichte raise high of subject dynamic role (especially practice the field in the morals) to people .All exist, the object is just that targets of the consciousness are stipulated by people's cognitive ability in this period in Fichte thought. The fatal weakness of the Fichte philosophy thought lies in this exactly too. Under “ atheism incident ” and external criticism, Fichte begin to review the foundation or origin of knowledge, Further pursue really foundation of the reason of the self- or originally original action. This cause Fichte philosophy to return of religion. This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Germany's philosophy and religious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从明末四大高僧看永明延寿对晚明佛教的深刻影响

黄公元

本文以明末四大高僧云栖莲池、憨山德清、紫柏真可、灵峰蕅益著述中反映永明延寿思想影响的文字资料为主要依据,辅以他人的有关评论为佐证,说明永明延寿的思想与行持对晚明佛教复兴基本走向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由此管窥永明延寿思想对中国佛教入宋以后诸宗融合、导归净土的新格局形成与演进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明末四大高僧 永明延寿 晚明佛教

作者:黄公元,1946年生,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论宋代禅宗清规中所见茶汤礼的形成

王大伟

禅宗清规在宋代完全齐备,并成为禅院的标准管理模式。清规中记载的事项也多与礼仪有关,在各版本的清规中,茶汤礼无疑都是禅门礼仪中最重要部分之一。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对禅院茶汤礼的考证上,本文则以宋代禅宗清规所记载的材料为基础,结合其他史料,考察宋代禅宗清规茶汤礼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等问题。同时,就宋代禅院茶汤礼的形成,分析了其在禅宗发展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宋代 禅宗清规 茶汤礼 形成

作者:王大伟,1984年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The Forming of the Tea and Soup Etiquette Which in the Zen

Monastic Rule for Buddhist of Song Dynasty

Wang Dawei

Zen monastic rule for Buddhist has been formed in the Song Dynasty,and became the normal management mode.The most recordation of Zen monastic rule for Buddhist are about the etiquette.In every edition of the Zen monastic rule for Buddhist,tea and soup etiquett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Currently, the findings are about the textual research.This paper depends on the record of Zen monastic rule for Buddhist 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discusses the forming condition and reason of tea and soup etiquette.At the same time, analyse the significance of Zen monastic rule for Buddhist which in the Zen Buddhist history.

 

三阶教衰亡原因综论

杨学勇

三阶教衰亡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学说上的非难和政治上的禁断。就学说上的非难来说,主要是由于三阶教的一些学说不符合正统佛教的传统并且不为统治阶级所喜。至于政治上的禁断,本文认为公元600年的禁断应主要跟高颎有关,是高颎失势的牺牲品;武则天的两次禁断由于主要给予其伪经、异端的定性,佛教界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唐玄宗的两次禁断主要是针对无尽藏进行的,所以禁断应主要出于经济上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上的考虑。从五次朝廷禁断来看主要是出于政治范畴而不是宗教本身。

关键词:佛教 三阶教 非难 五次禁断

作者:杨学勇,1979年生,历史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

 

当代福建佛教慈善组织运行模式剖析

王佳

本论文以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厦门同心慈善会和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等三个佛教慈善组织为重点,对它们的慈善活动开展和组织运行机制进行剖析,比较其组织特点和发展优势,并将三者分别归纳为“救济型慈善”、“服务型慈善”和“弘法型慈善”三种类型。以这三个佛教组织进行考察,不仅可以反映出福建佛教慈善的基本状况,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佛教组织运行机制特点,从而揭示我国佛教慈善组织的发展面貌。

关键词:慈善 慈善组织 福建佛教 佛教慈善组织

作者:王佳,1984年生,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科研人员。

 

 

 

平民化新道教产生于两宋之际原因探析——以全真教为中心

李俊芳

   道教的平民化迟于佛教平民化,两宋之际才出现,尽管新道教的产生与内丹思想兴起有关,但是内丹思想不是产生平民化新道教的必然原因,因为信奉内丹者不乏上层社会人士。道教的平民化是社会的需要,吕洞宾成为道教的著名神仙是民间不断神化的结果,正是民间的推动,王重阳在钟吕内丹思想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领袖,建立平民化的全真教。

关键词:平民化 新道教 宋代

作者:李俊芳,1969年生,历史学博士,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刘基与道家道教关系考论

吴光 张宏敏

本文主要从浙江处州一带的洞天福地所蕴涵的道教文化对刘基的熏陶,老庄、道教学说对刘基思想体系生成的影响,刘基与仙客羽士的交游情况等三个方面来详细考论刘基与道家、道教之间的关系,兼论其亦道亦儒、归本儒宗的思想特色。

关键词:刘基 道家 道教

作者:吴光,1944年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张宏敏,1982年生,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科研人员。

 

临水夫人与妈祖信仰关系新探

叶明生

临水夫人与妈祖,是福建乃至海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女神。从当代信仰情况看,她们从神格、社会功能及地位影响都有较大差异,但是从历史文献及当代大量民祀情况分析,两位女神原属同一神班,妈祖即是“陈林李三夫人”中的林九娘。出于政治需要与社会功利原因,历代统治阶层对妈祖频频敕封,对临水夫人进行抑制,这使得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地域的信众对两位女神之不同的诠释,造成她们主从及神职等方面的转换,其关系十分微妙。

关键词:临水夫人 妈祖 林夫人 神班 民间信仰

作者:叶明生,1946年出生,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豫西北与晋东南二仙信仰比较研究

——兼论区域文化之间的互动

李留文

豫西北和晋东南的二仙信仰都非常兴盛,但两地二仙庙中所供奉的神灵并不相同。豫西北信仰的“二仙奶奶”并非象晋东南那样是两位女神,而是道教上清派祖师紫虚元君。从紫虚元君到二仙奶奶的转变过程偶然而离奇,促成这一转变的社会力量源于明初的山西移民。从紫虚元君到二仙奶奶改变的只是名称,信仰本身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两地二仙崇拜都是基于区域自身历史所形成的民间信仰,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尽管两地文化相互影响,但基于自身历史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很难根本改变。

关键词:豫西北 晋东南 二仙信仰 区域文化

作者:李留文,1968年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

 

近世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国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以河北道为例

尚海丽

近世基督教、天主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及其社会背景、传播路线、传播方式等各不相同,别具特色。二者以不同的策略及方式在教会的本位化和本土化建设方面都各自做出了努力,取得了成效。在基督教、天主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医疗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化的学校和西式医院,推动了中国内地近代化进程,影响深远。

关键词:基督教 天主教 传播

作者:尚海丽,1966年生,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pread of Modern

Protestantism and Catholicism in HeBei Dao

Shang Haili

The modern Protestantism and Catholicism spread into Hebei Dao in different and unique time, social background, routes, ways etc. Both made their efforts and achieved major succes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urch's inculturation and localization with different strategies. Meanwhile, they brought more advanced Educational ideas and medical technology, built a number of schools and Western-style hospitals, which stimulated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in the local area, and had made far-reaching impacts.

 

上帝与死囚:基督教视野中的美国死刑问题

李立丰

死刑与宗教的互动从未停歇。作为大多数美国人信仰的基督教虽然面临着包括价值日趋多元、教义与当代科技日趋脱节、信众流失等诸多挑战,但其仍然在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西方所谓民主国家当中唯一没有废除死刑的国家,美国国内目前围绕死刑存废以及死刑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相关问题的争论需要在宗教,特别是在基督教的视野中加以解读。而这种基督教语境中的死刑问题研究将会从文化层面剥离与解析美国死刑的发展脉络、主要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基督教 死刑 美国 解读 文化

作者:李立丰,1977年生,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基督教在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传播

——鄂温克族与拉祜族比较研究

唐戈

东正教在驯鹿鄂温克人中的传播和新教在拉祜族中的传播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类型,其传播的结果和基督教在这两个族群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不同的。

关键词:东正教 基督教 驯鹿鄂温克人 拉祜族 传播

作者:唐戈,1963年生,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民国政府教会学校管理政策演变述论

杨思信

民国政府教会学校管理政策的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民初十年,北洋政府试图改变晚清“不干涉亦不承认”的消极政策,通过颁布一系列立案法规督促教会学校立案,但教会方面却对其置之不理;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发生后,教会教育备受社会各方的诟病,这本来给政府严格管理教会学校、统一教育权带来良机,但由于北洋政府的很快倒台而未能实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教会学校的管理进入国民党主导的时期。国民党政府陆续颁布了一批法令,最终形成了以“私立”、“中国人控制”、“教育与宗教分离”为基本原则的教会学校管理体制。

关键词:民国政府 教会学校 管理政策 收回教育权运动

作者:杨思信,1966年生,历史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社科系教授。

 

《经学系传谱》与苏菲主义

哈宝玉

经籍、经师和经堂是经学教育中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经籍、经师是经学教育的主体,在整个经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经师在授徒教学时,吸纳或借鉴域外(更多是波斯的或中亚的)来华传教师及其携带经籍的苏菲思想,这从客观上奠定了苏菲思想对经学教育影响的基础。从赵灿所撰《经学系传谱》来看,各地经学学者对苏菲思想的承传使之遍及大江南北,这种全局性的、长期的影响贯穿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教育的始终。当然,影响经学的苏菲思想既有遵法性的也有非遵法性的,但总体看来遵法性的苏菲思想占去了经学教育的主流。值得一提的是,就经学经师与域外来华传教师之间对有关经籍疑难问题切磋讨论的娴熟和广深程度而言,足见历代经学大师学问的渊博和功力的深厚。所有这些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经学思想无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学传统  《经学系传谱》 苏菲思想

作者:哈宝玉,1967年,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The Chain and Biography of Islam classic scholars of

China and Sufism

Ha Baoyu

Scripture,Suttantika and Scripture hall are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Mosque educational system.Through the entir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Mosque education system, each suttantika learned and absorbed the Sufi's thought from those foreign missionaries who came from Persian or Mid-Aisa.Objectively,tha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sque educational system which is effectted by sufism's idea. There can be seen that ,every where in china, the Mosque educational system is so popular for scholars , according to “The Chain and Biography of Islam classic scholars of China” from Zhaocan.This whole, long-lasting effect wen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mosque educational system. This kind of cmprehensive and long-term impact is throughout the entire Islam education in China. Although Sufism consists of legal and illegal parts, the legal part is in the priority. From the broad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s among suttantikas and foreign missionaries, we can see the high proficiency and standard of those Classics masters. Therefore, all these informations are very significant and important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s ideologies today.

 

伊斯兰与自由的公民权

——试析塔里格·拉玛丹的西方穆斯林观

欧东明 胡雨

 作为一位欧洲伊斯兰公共知识分子,塔里格·拉玛丹认为,从伊斯兰原则本身出发,就可获得西方穆斯林与西方社会相融合的基础和动力。西方穆斯林首先应恪守不可改变的伊斯兰基本原则,保持其宗教认同;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可以转变那些与当代世界严重脱节的文化观念和习俗,摒弃伊斯兰与西方水火不容的成见,走向与西方社会的深度融合。为此,拉玛丹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融合的具体路径,这就是改革伊斯兰教育、加强文明对话和重建公民伦理。伊斯兰认同与国家认同可以同时并存,伊斯兰与西方现代性亦能达成重叠共识与和解共生,而这将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西方穆斯林 宗教认同 公民伦理 重叠共识

作者:欧东明,1961年生,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985工程“南亚与中国藏区创新研究基地”副研究员。胡雨,1965年生,历史学博士,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萧德珍宗教思想研究初探

李健彪

萧德珍是民国闻名全国的伊赫瓦尼教派的著名学者和阿訇,其宗教思想受瓦哈比思想的影响,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许多著述影响深远,成为研究近现代中国伊斯兰教变迁的宝贵资料,为中国伊赫瓦尼教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追述了萧德珍的生平、著述及其宗教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探讨了其伊赫瓦尼思想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分析了他与瓦哈比思想的异同,以及所具备的时代性、地域性、针对性。

关键词:萧德珍 伊赫瓦尼 瓦哈比 宗教思想

作者:李健彪,1967年生,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

蒋明智

悦城龙母传说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但长期以来,学人们都把它看作是唐代的产物,但从历史文献来看,其最早记载当在西晋,比唐代的记载要早五百余年。从历史记忆的视角考察,龙母传说与秦始皇发生联系并非故事情节的任意粘连,而是有着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它既保留了秦始皇时期帝国征服与土著抵抗的集体记忆,又形象、真实地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状况,起源古老,值得珍视。

关键词:悦城 龙母传说 秦始皇 历史记忆

作者:蒋明智,1966年生,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

 

儒学与以“天”“祖”崇拜为核心的中国人宗教信仰系统的发展

肖 雁

千百年来,真正在中国人的精神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宗教观念是以“天”“祖”崇拜为核心的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系统。但是,三代以降,以“天”、“祖”观念为核心的宗教信仰系统始终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若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原因就出在儒学身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发展具有“二重性”:既有对天命、鬼神和祭祀的肯定,又有对人文和理性精神的张扬。这就决定了儒家文化同宗教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利玛窦入华宣教遭遇的尴尬和窘境,在于基督教的反偶像崇拜与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敬天祭祖思想之间的排拒和不容。当代祭祖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就其实质来说,是中国传统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结果。

关键词:儒学 儒教 敬天 祭祖 宗祠 信仰

作者:肖雁,1964年生,中国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管志道研究现状综述及其三教合一观本体论浅探

刘守政

管志道是明末三教融合的重要倡导者之一,关于他的专门研究除了日本学者荒木见悟先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外,中文学术界研究者问津寥寥,这可能与管志道的资料收集不全有关。本文预以笔者有限的能力,对管氏及其研究状况做以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管氏三教合一观的本体论进行了探讨,认为管氏关于三教理融规矩不融的观点正与主张儒佛道教理划界清楚的正统儒家和三教融合入一家的极端融合派形成晚明思想的全貌,他的理论具备一定系统性。

关键词:管志道 三教合一 泰州学派 体用

作者:刘守政,1979年生,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09级博士生。


摘要

·信息与评论·

全真道研究综述

陈 明 吕锡琛

  (作者陈明,1980年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老师;吕锡琛,1953年生,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儒学与儒教并行不悖——“儒学与儒教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解光宇           

(作者解光宇,安徽大学儒学研究中心教授)

 

政教关系及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执政党与宗教:伊斯兰教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哈宝玉

(哈宝玉,1967年生,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哲学博士)

 

张台首届海峡两岸道源长老佛学思想研讨会在张家口举行

铂 净

(作者铂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审)

 

关于基督教与中国乡村建设研究的一部力作——《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

王京强

(作者王京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6期目录及摘要

 

宗教理论研究

论阿奎那创世形而上学的三个层面|吴广成

中国古代宗教政策的特色——以魏晋南北朝为例|李刚

 

佛教研究

唐宋潭州谷山寺及其驻锡僧人考|万里

都邑的“市”、胡人聚落与佛教

——以东汉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为实例 | 叶德荣

寺院在僧人侵权案件中能否成为补充责任主体 |张建文

艾香德牧师与中国佛教:民国时期宗教对话的一个案例 |孙亦平

 

道教与民间信仰研究

全真教早期传播中的乐舞活动|王定勇

关于《辉州重修玉虚观碑》的两则考|释徐菲

道教医学的三境九重——《吕祖医道还元》探微|程雅君

南传罗祖教初探|李志鸿

 

基督宗教研究

乾隆朝江南地区两次教案述论|周萍萍

晚明仁会考 |汤开建\张中鹏

剌佛与马礼逊在华传教事业之关系研究 |谭树林

利马窦研究三十年|林金水\代国庆

 

伊斯兰教研究

西北回族社会伊斯兰文化与社会网络——以甘肃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为例|王平

试析马启西与苏非主义的关系| 哈正利

 

其它宗教研究

“绝地天通”政策的人文解释空间|卢国龙

历史失忆与价值选择:孔子“神道设教”思想的生成与退隐|孔德立

 

信息与评论

渊源中探本真传播中见变化——李利安教授著《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一书评介|王宏涛

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综述|李维建

“东南佛国·杭州首届佛教文化节暨弘一大师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于飞

“儒佛关系与佛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班泰勇

“中国首届临水夫人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叶明生\张帆

“文明的交融:第二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学术研讨会综述|李林

“全球化与宗教多元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张凤梅\郭长刚

 


Contents

Studies on Religious Philosophy

On Aquinas' Metaphysics of Creation|Wu Guangche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Religious Policy——As an Example of Wei-Jin, Southern & Northern Dynasties|Li Gang

 

Buddhist Studies

Study on Gushan Temple in Tanzhou and Monks in This Dwelling Plac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Wan Li

City in Duyi, Hu Residence and Buddhism——As an Example of CapitalLuoyang in Eastern Han and Wei and Xijin Dynasty|Ye Derong

Whether monasteries can be comple mentary Liability subjects or not in Monk Infringement Case|Zhang Jianwen

Dr. Karl Ludvig Reichelt and Chinese Buddhism: case analysis of Religious Dialogu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Sun Yiping

 

Taoist and Folk Religious Studies

Dances Accompanied by Music in Early Spread of Quanzhen Taoism|Wang Dingyong

Two Studies about Huizhou Rebuilt Yuxu Taoist Temple |Xu Fei

Three Boundaries and Nine Tiers In Taoist Medicine——Tentative Research on Restore of Lvzus Medicine |Cheng Yajun

Primary Exploration on sect in South China Luozu|Li Zhihong

 

Christian Studies

Study on Two Church Cases in Jiangnan Region, QianLong Period|Zhou Pingping

Study on Nhon Hoi in Late Ming Dynasty|Tang Kaijian hang Zhongpe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hn William Roberts and Robert Morrisons Missionar Enterprise in China|Tan Shulin

Study on Matteo Ricci in Recent 30 Years |Lin Jinshui Dai Guoqing

 

Islamic Studies

Islamic Culture and Social Network in Northwestern Hui Society——As an Example of Bafang Hui ethnic community in Linxia, Gansu| Wang Ping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 Qixi and Sufism|Ha Zhengli

 

Studies on Other Religions

Humanistic Explanation Space of From Heaven to Earth |Lu Guolong

Historical Amnesia and Value Choice: the Thinking Formation and Retire of The Instructing according to Sacred Way by Confucius|Kong Deli

 

Review and Information

 

摘要

论阿奎那创世形而上学的三个层面

吴广成

阿奎那在形而上学基础上建构创世信仰,确立创世形而上学体系。此体系包含三个层面:上帝是世界的第一原则,其本质与存在同一,即纯粹的现实活动;创造作为上帝的本质体现和神圣活动就是存在的给予;世界万物,既绝对受造于上帝,又自有其分有之在,表现为存在论上的依存性和自在性。阿奎那的创世形而上学正是对《圣经》“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信仰告白的哲学表达,代表了新的神学范式。

关键词:阿奎那 上帝 创世 世界 形而上学

作者:吴广成,1976年生,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院讲师。

 

On Aquinas'Metaphysics of Creation

Wu Guangcheng

Aquinas tried to establish his metaphysics of creation theologically and philosophically. Creating belongs to God alone, as means that it is God's divine action. For God, as to its essence, is nothing but pure act. The essence of creation is creatio ex nihilo, as means that God the Creator alone creates the entire world out of nothing. Since God is the giver of being, the first principle alone, creating is but to give being. And the creatures, as to their existence, were created by God. Although all the things come from God absolutely, they have their own participated being and good. As a new theological paradigm, Aquinas' metaphysics of creation was a philosophical expression of the Bible sentence, namely,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s heaven and earth.”

 

中国古代宗教政策的特色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

李刚

中国古代宗教政策的基本模型是扶植与控制并举,利用与改造共行。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则是利用宗教系统来稳定整个社会系统,即所谓“坐致天下太平”。政策允许信仰或不信仰宗教,没有强迫人民改变其宗教信仰,出家与还俗较为自由,自此形成古代中国宗教政策允许信仰自由的传统。政府为了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先后设置僧官和道官制度,这是对宗教实施行政管理的主要措施。调整处理宗教经济和其他经济的矛盾关系,在扶持宗教经济的同时又不让它损害国家和其他经济集团的利益,这是政府宗教经济政策的使命。政府宗教思想文化政策,对各民族的融合起了促进作用,各朝政府都将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结合起来处理。对宗教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对具体宗教形态的认识范围内,没有上升到理论思维的高度去把握。中国古代宗教政策留下许多经验教训,有待我们总结。

关键词:中国古代 宗教政策 政府 僧道

作者:李刚,1953年生,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唐宋潭州谷山寺及其驻锡僧人考

万里

本文对与潭州谷山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考证,指出住持或驻锡该寺的僧人中,有唐五代时期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二系的谷山藏禅师、谷山有缘禅师、谷山崇禅师、谷山丰禅师、谷山和尚等,也有宋代临济宗的惠洪觉范禅师、谷山希祖禅师、谷山旦禅师、扬州齐谧首座、谷山广润禅师、石霜竹崖印禅师、谷山照禅师等。这些禅师之间相互有着较深的师承法脉渊源关系。唐代潭州谷山藏禅师的法嗣中有瑞岩禅师、百岩禅师、大岭禅师三位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僧人,几位禅师回国后,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法派体系,对中国禅宗的东传做出了一定贡献。

关键词:潭州 谷山寺 宝宁寺 禅宗

作者:万里,1951年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都邑的“市”、胡人聚落与佛教

——以东汉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为实例

叶德荣

本文根据佛教僧团主体的民族属性,提出胡族佛教和汉族佛教两个概念,进而构建了汉地佛教史的理论框架:以胡族僧团为主导的“前史”和以汉族僧团为主导的“正史”。在此框架内,考证、审视了属于汉地佛教“前史”范围内汉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的“市”、胡人聚落与佛教的关系,认为可以将该时期的佛教行事大致限定在胡人从事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聚落空间内。

关键词:市 胡人聚落 胡族僧团 汉族僧团 胡族佛教 汉族佛教

作者:叶德荣,1962年生,少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寺院在僧人侵权案件中能否成为补充责任主体

张建文

寺院财产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即具有公共信托财产的特性,僧团组织和不特定的、显在的和潜在的、现在的及未来的善男信女为其受益人。寺院对该财产而言,居于受托管理人的地位,不能任意处分该财产,只能用于与佛教教义相符的宗教活动。对游客而言,寺院仅对该财产所可能造成的物件损害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只有在寺院自己举办的有组织性佛事活动中才对活动的参与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而对个别僧人的侵权行为,寺院不应承担安全保障义务所产生的补充责任,而应由实施加害行为的僧人本人承担。

关键词:汉传佛教 僧人侵权 公共财产 公共信托财产 安全保障义务

作者:张建文,1977年生,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俄罗斯法研究中心主任。

 

Whether monasteries can be complementary liability

subjects or not in monk infringement cases

Zhang jianwen

Monastic property owns the nature of public property, namely, has property of public trust property. The beneficiaries of monastic property consist of the Organization of monks, uncertain pilgrims who include not only visible and present ones but also potential and futural ones. Monasteries which take the position of trustees of monastic property can not disposal the monastic property. The monastic property can only be used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which match up to Buddhist doctrine. In the case of tourists injury, Monasteries hold Security Duty only in the situation of possibility damages caused by monastic property. Monasteries only hold Security Duty for participants of the activities which are organized themselves. And monasteries do not hold complementary liability for the compensation of individual monk tort. The monk who committed acts of infringement should hold tort liability.

 

艾香德牧师与中国佛教:民国时期宗教对话的一个案例

孙亦平

民国时期,中国佛教进入改革发展阶段,社会影响力也波及到其他各种宗教。挪威传教士艾香德来到中国后,受佛教影响,积极学习佛经,深入寺庙与佛教徒进行交流,参访南京支那内学院,撰写了有关中国佛教的著作,并依照佛教寺院制度,先在南京和平门外创办景风山基督教丛林,后又在香港建立道风山基督教丛林。艾香德以较为开放的胸怀倡导宗教对话与宗教联合,当时虽然没有得到人们特别重视,甚至还受到了一些批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宗教对话与宗教联合被越来越多的宗教团体所认同与接受,已成为世界宗教发展中的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重新回视艾香德所倡导的宗教对话就显得更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宗教对话 宗教联合 基督教 佛教 艾香德牧师

作者:孙亦平,1956年生,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Karl Ludvig Reichelt and Chinese Buddhism

——A case analysis of religious dialogu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n Yip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Buddhism entered into a new era wit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ts social influence making way into other religions. Karl Ludvig Reichelt, a Norwegian priest, is a good case in point. Karl was much influenced by Chinese Buddhism. After he came to China, he began to study Buddhist sutras and spent time in the temples to communicate with Chinese Buddhists. He also paid visits to China Buddhist School, called Jinling Buddhist Publishing House today, in Nanjing. Based on these experiences he wrote books on Chinese Buddhism, and started a Christian center at Fengjing Mountain outside the Peace Gate in Nanjing, and another center in Daofeng Mountain in Hong Kong successively according to Buddhist regulations. Being a fairly open-minded person, Karl in his time advocated dialogues and union between religions. Though it was mostly ignored and even criticized by his contemporaries, this open-mindedness, in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oday, is gaining acceptance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eligious communities, which has become a very interesting cultural phenomenon worthy of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religions. Therefore it has even a greater significance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s for us to go back to Karl Ludvig Reichelt and his religious dialogue in today's world.

 

全真教早期传播中的乐舞活动

王定勇

作为金代产生的新道教——全真教注重运用乐舞进行传教,将之作为一个贴近世俗、吸引民众的重要手段。全真教早期的各位高道的著作,留下了关于道教乐舞、金代乐舞的鲜活记录。全真教的乐舞活动涉及道情、社火和大曲等三个品类,结缘化俗,方便说法。

关键词:全真教 乐舞 道情 金代

作者:王定勇,1978年生,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关于《辉州重修玉虚观碑》的两则考释

徐菲

《辉州重修玉虚观碑》立于元代至元元年。学者在研究使用该碑时发现,碑文所载的玉虚观教派归属难以定论,而立碑时间亦模糊不清。本文通过碑阴和历史文献的记载,推断出当时的辉州玉虚观当属全真派,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证出立碑的具体时间。

关键词:《辉州重修玉虚观碑》 玉虚观 全真派 

作者:徐菲, 1981年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道教医学的三境九重——《吕祖医道还元》探微

程雅君

《吕祖医道还元》是“圣(清)光绪二十年,岁在甲午季秋,廿九戍刻,降着”,由“板藏粤东省城善书总局”印刷的一本道教医学孤本古籍。随着该古籍的整理和挖掘,促使学界对道教医学的内涵做更深入地解读。道教医学包括三种境界:“身”医学、“心”医学、“性命”医学。“三境”又各蕴含三重层次:“身”医学分为《脉理奥旨》、《症候源流》、《药法阐微》;“心”医学分为《天地心》、《五气心法》、《无碍心》,“性命”医学分为《性命洞源》、《修性复命》、《真体圆成》,共计九重。从《吕祖医道还元》探讨道教医学“三境九重”之内涵,不仅对道教道学研究必不可少,对中医学尤其中医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吕祖医道还元》 道教医学 三境九重

作者:程雅君,1972年生,中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南传罗祖教初探

李志鸿

本文以新发现的史料与经卷为中心,对流行于闽、赣边界地区的南传罗祖教进行探讨。指出,该支罗祖教以罗梦鸿为初祖,其异姓弟子李心安为二祖,江西的黄春雷为三祖,此支罗教不以“普”字为号,流传有78字字派,迥异于江南斋教等罗教支派。

关键词:南传罗祖教 《大乘正教宗谱》 《大乘五部六册》 闽赣地区

作者:李志鸿,1976年生,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乾隆朝江南地区两次教案述论

周萍萍

乾隆十二年(1747),江南地区发生苏州教案,两名传教士被处死。乾隆十九年(1754),江南地区再次发生教案,被拿获的五名传教士先被监禁,后被驱逐至澳门。在这两次教案的打击之下,江南传教区日趋萎缩。本文利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苏州致命纪略》和《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中的有关资料,对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视的江南两次教案发生的背景、经过及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探讨乾隆朝严惩传教士的原因,而对教案等相关材料的厘定,有助于考察乾隆时期的禁教政策。

关键词:禁教 江南 教案 乾隆

作者:周萍萍,1972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晚明仁会考

汤开建 张中鹏

仁会是晚明时期出现的天主教在华慈善组织。然而学界关于仁会的认识却存在不少误区,通过考察晚明仁会之现存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虽然仁会带有一定的中国传统善会的色彩,但不可否认其天主教的宗教色彩,同时此一特征亦可视为中国天主教慈善团体本土化过程的必然显现。

关键词:晚明 天主教 仁会 善会

作者:汤开建,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中鹏,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剌佛与马礼逊在华传教事业之关系研究

谭树林

剌佛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主席,马礼逊则是公认的基督教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开山始祖”。剌佛给予马礼逊在华事业多方帮助。可以说,马礼逊在华事业的开拓,与剌佛对其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但学界研究迄今尚付阙如。本文拟详加探究,祈望能补此方面研究之罅漏。

关键词:剌佛 马礼逊 在华传教事业

作者:谭树林,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John William Roberts and

Robert Morrison's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

Tan Shulin

John William Roberts was the president of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in Canton, Robert Morrison was recognized as founding father on the spread of Protestantism in China. The East India Company was hostile toward the missionaries, but as a member of the company, John William Roberts assisted Morrison in preaching work in China: he hired Robert Morrison as a translator and help him compile the dictionary, and supported for missionary work.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ause of Robert Morrison in China was inseparable from John William Roberts's generous help. But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still lacking. This paper intends to the field of study.

 

利玛窦研究三十年

林金水 代国庆

世纪之交,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出千年来对中国历史进程及中外关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国人有4人,其中利玛窦名列其中。现今利玛窦对中国人来说,再也不是一位陌生的和有争议的反面人物。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给学术界带来宽松气氛的结果。

   作者:林金水,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代国庆,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后。

 

西北回族社会伊斯兰文化与社会网络

——以甘肃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为例

王平

本文以西北典型的回族聚居区为例,分析了聚居区内单一教坊和多教坊之间的互动网络;以聚居区为核心形成的跨区域的回族经堂教育网络;以及跨区域宗教仪式互动网络和组织网络,并对这些网络体系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西北回族 伊斯兰文化 网络 经堂教育

作者:王平,1969年生,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讲师,博士。

 

试析马启西与苏非主义的关系

哈正利

本文从宗教行为和思想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所受苏非主义的影响,及其对中国西北苏非主义传统的接纳和继承,肯定了马启西在中国苏非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并进一步申论了马启西与苏非主义关系的澄清在中国伊斯兰教史、教派关系史以及西道堂研究中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伊斯兰教 苏非主义 西道堂 宗教传统  中国西北

作者:哈正利, 1971年生,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绝地天通”政策的人文解释空间

卢国龙

“绝地天通”是上古时针对“民神杂糅”宗教状态的一项禁令,但经过历代学者的解释,演变成以人文理性精神对待宗教的意识形态传统,本文旨在揭示这一传统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民神杂糅 绝地天通 人文理性

作者:卢国龙,195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历史失忆与价值选择:孔子“神道设教”思想的生成与退隐

孔德立

传统说法认为,人道教化是孔子的主流思想,但竹书《鲁邦大旱》、帛书《要》篇等出土文献的发现,表明孔子晚年出现了神道设教的倾向。孔子继承春秋以来的贵族礼文化,以人道教化弟子。但对于传统贵族与小人的失礼行为,诗书礼乐并不能完全起到教化作用,神道与巫术作为人道教化的补充,在孔子晚年被纳入到儒家思想中,就成为孔子思想发展的必然。但《鲁邦大旱》、《要》篇蕴含孔子神道设教思想的简帛文献并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孔子的神道设教思想长期被遮蔽。这种历史失忆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早期儒家价值选择的结果。墨子对儒家虚设神道设教的批评,孟、荀有意回避神道设教,都是导致这些文献失忆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孔子 墨子 神道设教 人道教化 《鲁邦大旱》《要》 历史失忆

作者:孔德立,1974年生,历史学博士后,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教授。

 

信息与评论◎

 

渊源中探本真传播中见变化——李利安教授著《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一书评介

王宏涛

(王宏涛,西北大学佛教所博士生)

 

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维建

(作者李维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东南佛国·杭州首届佛教文化节暨弘一大师

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于飞

(作者于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

 

 

“儒佛关系与佛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

班泰勇

(作者班泰勇,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研究生)

 

“中国首届临水夫人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叶明生 张帆

(作者叶明生,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张帆,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文明的交融:第二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

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林

(作者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全球化与宗教多元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凤梅郭长刚

(作者张凤梅,上海大学历史博士研究生;郭长刚,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全球学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