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四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2年9月6日

目录 

专稿

读汉译《昭元秘诀》|金宜久

 

宗教理论研究

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周普元

 

佛教研究

“动态的空”与历程哲学——宗教间创造性的相互转化的一个案例分析|李宜静

从佛化新青年运动看佛教近代调适特征|王毓

梵净山弥勒道场《敕赐碑》研究|张明

隋唐时期佛道文献中的星宿纪日|孔庆典\马丁玲

教派与权争:静安寺住持传继纠纷(1922-1923) |丁希宇

惭愧祖师身世、法号、塔号、信仰性质诸问题及其在台湾传播的特点试析|谢重光

 

道教与民间信仰研究

天师张继先与龙虎山正一雷法|王驰

明代灵济道派的形成嬗变考析王福梅81

借儒兴道:从元代全真教改造山西尧舜禹庙看其兴盛的独特路径|乔新华

信仰惯习、供需合力、灵验驱动——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复兴现象的“三维模型”分析|陈彬\刘文钊

 

基督宗教研究

提阿菲罗斯在《致奥托莱库斯》中史学阐释理论体系|肖超

亚威信仰与古代以色列社会——歌德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圣经批评|成祖明

宗教身份与罗马人格法|汪琴

 

伊斯兰教研究

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学者张中生平行实考察|杨晓春

“闯关东”中的回族穆斯林|范景鹏\王锐

 

其它宗教研究

德清与智旭对《中庸》的诠释|洪燕妮

日本宗教包容性原理的成因初探|胡稹\洪晨辉

 

信息与评论

论传教士中文报刊对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催生作用|赵晓兰

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内在精神的解读与创新——读洪修平教授《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胡永辉

视角独特风格别具——《“性空”至“妙有”》评介|潘桂明

当代道教研究的新动向:区域道教研究——兼评孔令宏、韩松涛著《江西道教史》|张广保

“法”与宋元道教的变革——评《道教天心正法研究》|陈文龙

“中国与伊斯兰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李林

经典翻译的当代视角——“宗教经典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万兆元

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暨犹太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艾仁贵\刘百陆

 

Contents

Feature

Study o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Zhaoyuan Mijue |Jin Yijiu

 

Studies on Religious Philosophy

Study on Children's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by Jean Piaget|Zhou Puyuan

 

Buddhist Studies

Dynamic Sunyata and Process Thought:A Case Study of Mutual Transformation in Religious Dialogue|Li Yijing

Study on the Adjusts of Buddhism in Early Modern Times by the Buddhist New Youth Movement|Wang Yu

Study on Chi Ci Bei of Maitreya Taoist Place on Mount Fanjin|Zhang Ming

Stars and Dating Data in Buddhist and Taoist Literature in Sui and Tang Dynasty|Kong QindianMa Dingling

Religious Sect and Power Struggle: The Dispute in Abbots Hand over of Jingan Temple (1922-1923) |Ding Xiyu

Study on CanKui:his experience&belief, the name of the Master , the name of the pagoda and spread in Taiwan|Xie Chongguang

 

Taoist and Folk Religious Studies

Study on Taoist Master Zhang Jixian and Zhengyi Leifa of Mount Longhu|Wang Chi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Lingji Taoist Sect in Ming|Wang Fumei

Borrow Confucianism to Develop Taoist: As an Example of the Shanxi YaoShunYu Temples Transformation by Quanzhen Taoism in Yuan|Qiao Xinhua

3D Model Analyse on the Folk Beliefs Renaissance in Modern China|Chen BinLiu Wenzhao

 

Christian Studies

Study on Theophiluss Theory-explain System of History in To Autolycus |Xiao Chao

The Worship of Yahweh and the Ancient Israelite SocietyNorman K.Gottwald and Marxist Biblical Criticism| Cheng Zuming

The Religious Status and Roman Persone Law|Wang Qin

 

Islamic Studies

Study on the Life Stories of Zhang Zhong, Islamic Scholar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Yang Xiaochun

The Hui nationality are involved in Chuang Guandong|Fan JingpengWang Rui

 

Studies on Other Religions

Interpretations of Monk Deqing and Zhixu to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ong Yanni

Study on Religious tolerance of Japan|Hu Zhen\Hong Chenhui

 

Review and Information


读汉译《昭元秘诀》

金宜久

《昭元秘诀》是一本苏非著作,一度被中国伊斯兰教选为经堂教育读本。它反映的是大神秘主义者伊本·阿拉比的思想。该文除阐释加米写作《昭元秘诀》的缘由外,概略地讨论该书的“品论”及其主体部分“电论”。对于当今苏非著作的研究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非主义 真有 显化 妙本

作者:金宜久,1933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甘肃宗教与民族研究基地研究员。

 

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周普元

自宗教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儿童宗教意识问题就成为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皮亚杰认为,不论是在儿童早期(3-7),还是在儿童后期(10-12),随着具体到抽象思维的概念形成,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和前因果观念下的泛灵论、目的论、人工论起重要作用,儿童自发宗教观念时隐时现。此理论被宗教神学家所利用,针对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适时进行儿童的宗教教育,即所谓“三岁给我,六岁还你”。

关键词:宗教心理学 皮亚杰 述评

作者:周普元,1979年生,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动态的空”与历程哲学

——宗教间创造性的相互转化的一个案例分析

李宜静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耶佛对话的背景下,阿部正雄是如何向西方对话伙伴阐释佛教“空”的思想,并指出阿部诠释“空”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动态性”。接着,针对一些学者认为阿部的“空”观沿袭了中国传统佛教对“空”的阐释,本文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阿部对“空”的诠释有其独创性。最后,通过分析怀特海的历程思想与阿部“空”的联系,指出阿部对“空”的创造性阐释受到了其宗教对话的启发,实践了“促进宗教间创造性的相互转化”的理念。

关键词:阿部正雄 动态的空 历程哲学 创造性相互转化

作者:李宜静,1978年生,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Dynamic Sunyata and Process Thought:

A Case Study of Mutual Transformation in Religious Dialogue

Li Yijing

This article first expounds how Masao Abe interpret Buddhist idea of sunyata in the context of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pointing out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his interpretation is taking Sunyata as a dynamic activity rather than a static state. Then it examines some scholar’s views on Abe’s interpretation, arguing that Dynamic Sunyata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Finally, b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is interpretation of Sunyata and process thought, it finds out that Abe’s understanding of “Dynamic sunyata” is probably inspired by the religious dialogue, therefore Abe’s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is also transformed in a fundamental way by Christian thought.

 

从佛化新青年运动看佛教近代调适特征

王毓

20世纪20年代的佛化新青年运动是佛教自身近代调适的重要努力之一。它反应了佛教近代调适的宗教人间性、伦理普世化、观念世界化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思想领域的角色转变和其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调适方式。研究佛化新青年运动不仅对传统宗教的当代转型具有现实意义,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佛化新青年运动 佛教近代调适 普世伦理 世界观念 共产主义

作者:王毓,1980年生,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梵净山弥勒道场《敕赐碑》研究

张明

本文根据明代贵州发生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同时结合地方史志和碑刻文献,对梵净山《敕赐碑》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考证和研究。本文指出:明代中后期梵净山地区发生一系列大规模苗民起义,促成了梵净山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的两次大规模重建。明王朝为稳定梵净山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武力征剿,另一方面又在此大力推崇佛教,兴修庙宇,敕封加冕,藉以强化佛教对少数民族的教化功能。万历四十六年,明神宗任妙玄为钦命僧,重建梵净山金顶古寺,赐镇山之印,梵净山逐渐形成“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四十八大脚庵”的格局。明代梵净山佛教的鼎盛是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必然结果,为清代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敕赐碑》透露以上众多历史信息,是为梵净山镇山之宝。

关键词:梵净山 弥勒道场 《敕赐碑》

作者:张明,1970年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历史学硕士、留美教育学硕士。

 

隋唐时期佛道文献中的星宿纪日

孔庆典 马丁玲

星宿纪日是一种使用星宿标记日期,并根据星宿决定每日行事吉凶的纪时方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秦汉时期的“朔宿法”、隋唐时期的“二十七宿纪日法”以及南宋以后的“七元甲子术”三个阶段。本文详细梳理了隋唐时期佛道文献中有关星宿纪日的记载,认为汉译佛经中的《宿曜经》等文献中的星宿直日属于“二十七宿纪日法”,《大方等大集经》中的星宿直日则属于“朔宿法”;对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中“沐浴日”的分析表明,道教仪轨的择日文献直到北周还在沿用秦汉《日书》以降的“朔宿法”;同属道藏的《二十八宿旁通历》所载星宿纪日内容则为“二十七宿纪日法”,这表明此篇文献应抄自佛经,既体现出星宿纪日在当时的影响,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道两教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关键词:星宿纪日 朔宿法 旁通历 宿曜经

作者:孔庆典,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学院;马丁玲,宁波市发展研究规划院。

 

教派与权争:静安寺住持传继纠纷(1922-1923)

丁希宇

1922年冬,上海诸山会议废黜静安寺六根的住持资格,公举谷云继任新职。围绕住持传继,“十方派”与“剃度派”相颉颃。前者依恃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实际执掌静安寺大权;而后者则运动中国各级行政官厅,坚持“因案撤换”与“传继合法”应当分别办理,会审公廨司法干涉行政。透过静安寺纠纷案,亦可窥视民国时期政教、僧俗之间的博弈互动。

关键词:静安寺 住持 教派 会审公廨 权争

作者:丁希宇,1986年生,宁波市史志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惭愧祖师身世、法号、塔号、信仰性质诸问题

及其在台湾传播的特点试析

谢重光

惭愧祖师本是粤东客家人的重要民间信仰。祖师原型是唐代高僧潘了拳,来自福建汀州,至粤东阴那山行化,祖庙为梅县阴那山灵光寺,信仰圈主要涵盖梅县、大埔、兴宁等县,清代传至台湾。但现在台湾的惭愧祖师庙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南投县,信众多是来自漳州的移民后裔,族群属性为福佬人。台湾一般信众已不了解祖师的身世,产生了种种附会的说法。祖师塑像为文武装,与阴那山祖庙的塑像迥异。惭愧祖师信仰由客家原乡辗转传至台湾,祖师身世、功能、神性、形象乃至信众族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与台湾南投等地拓垦初期的族群性质及自然环境、现实需要有深刻的内在关联,也反映了民间信仰因环境转变而移易混化的现象。本文将对此作初步探讨,希图揭示客家文化在台湾传承和变迁的某些规律。

关键词:惭愧祖师 信仰 粤东 南投 客家 福佬 移易混化

作者:谢重光,1947年生,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师张继先与龙虎山正一雷法

王驰

宋代以来道教革故鼎新,形成了以雷法为核心的道法体系。北宋末天师世家的杰出代表,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雷法创立、兴盛的潮流中多有贡献。本文从史传考辨和思想解析的双重维度出发,梳理了张继先参同诸家学脉,开创龙虎山正一雷法的事迹,并依其著作,对融摄内丹心性学说的正一雷法思想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张继先 天师道 正一雷法 内丹

作者:王驰,1978年生,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博士生。

 

明代灵济道派的形成嬗变考析

王福梅

灵济道派是产生于明代的一个道派,亦是道教宗派史研究中待开垦的处女地。文章试图梳理灵济道派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指出:灵济道派源于五代宋元的二徐真人信仰,明初形成为一个独立宗派,并发展到鼎盛,晚明以后逐渐衰亡。

关键词:灵济道派 历史 组织 宫观 教义 科仪

作者:王福梅,1976年生,莆田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借儒兴道:从元代全真教改造山西尧舜禹庙

看其兴盛的独特路径

乔新华

元朝时全真教在北方盛极一时的原因颇为复杂,其中全真教借儒学以助其兴盛的现象历来为学者所关注。但以往讨论全真教与儒学之关系偏重在义理方面,本文则以元世祖时期,全真道士姜善信改造传统儒家正祀庙宇——尧、舜、禹庙的生动事例为研究对象,考察分析全真教在山西南部发展兴盛的独特路径。1262年改河中府禹王庙为龙门建极宫、1264年平阳尧帝庙增修光宅宫、1289年蒲州虞舜庙内增祀老子这一系列的改造之后,全真教不仅通过挤占尧舜禹庙的空间增修道教宫观,而且也以“尧舜思政求贤之道,上帝称心”的儒家文化使其得以在山西南部盛极一时。姜善信创修龙门建极宫则被后人视为清代全真教龙门派之发端,“龙门、临济半天下”的辉煌让我们把视线回放到靖应真人姜善信及其在山西南部的全真教活动。

关键词:元代 山西南部 全真教 儒学

作者:乔新华,1972年生,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信仰惯习、供需合力、灵验驱动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复兴现象的“三维模型”分析

陈彬 刘文钊

 

民间信仰复兴是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社会事实。对于该社会事实之形成原因,学界已有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因果解释。为了全面、深入地把握这种现象的原因,本文首先纳入一种历时性维度,将信仰传承的惯习作为一种孕育着民间信仰复兴的基本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再立足于现时性维度进行探讨,即把信仰结构的供与需两方面因素作为促成民间信仰复兴的重要原因来展开讨论;最后还将辅以一种动态性维度,即把灵验机制作为维系民间信仰复兴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此分析框架称为“三维模型”,至于该模型的解释力尚需更多实证研究予以检验。

关键词:民间信仰复兴信仰惯习供需合力灵验驱动

作者:陈彬,1975年生,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博士;刘文钊,1988年生,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提阿菲罗斯在《致奥托莱库斯》中史学阐释理论体系

肖超

“安提阿的提阿菲罗斯”对于早期基督教史学可谓至关重要。在其传世之作《致奥托莱库斯》(To Autolycus),他不仅首次地编撰了富有基督教特色的编年史;还对众多传统西方史家与史著做出评判,建构起一整套带领“意义”脱离于“言语”的史学阐释体系。帮助早期基督教把传统史学的叙事“言语”留给了文本本身,而将历史发展的隐含“意义”带到了受众面前,有力并富有技巧地宣扬了基督教信仰。

关键词:提阿菲罗斯 早期基督教史学 《致奥托莱库斯》

作者:肖超,1975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亚威信仰与古代以色列社会

——歌德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圣经批评

成祖明

圣经社会学批评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圣经批评学流派之一,源自现代圣经批评学,但将社会学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圣经批评中形成圣经社会学批评,则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歌德瓦是圣经社会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引入到圣经批评学之中,重构了以亚威崇拜为中心的古代以色列社会。他从“反抗模式”出发,论述了亚威信仰和崇拜源于受压迫的乡村农牧民,他们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亚威信仰的诞生;亚威崇拜对早期以色列社会的作用不仅产生一套“伦理规范”,更是深入社会结构深层的权力象征,在以色列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是维系以色列共同体平等的社会关系和抵御外来侵略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键词:圣经社会学批评 歌德瓦 马克思主义 亚威信仰 古代以色列社会

作者:成祖明,1972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

 

The Worship of Yahweh and the Ancient Israelite Society

Norman K.Gottwald and Marxist Biblical Criticism

Cheng Zuming

The Biblical Social-scientific criticis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hools of contemporary Biblical Criticism, which source is from modern scientific criticism, but systematically exerted sociological theory to the Biblical criticism and set up Biblical Social-scientific criticism, begins sixties in the last century. Norman K.Gottwald i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Biblical sociological criticism. He successfully introduces Marxist sociological theory into Biblical Criticism, and reconstructed the ancient Israelite society around worship of Yahweh. Starting from “The Model of Revolt”, he discusses that the worship and faith of Yahweh takes place in the oppressed class of the rural farmers and herdsmen, whose social relations of equality had led to the birth of faith and worship of Yahweh. The faith and worship of Yahweh not only brings a set of “ethics”, but is the power symbol deeply into social structure, plays a unique function in Israel’s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e, and also is an indispensable force in maintaining equality of the Israelite community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resisting external aggression.

 

宗教身份与罗马人格法

汪琴

宗教身份是指某宗教团体(派别)及其信徒在世俗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基督教传入罗马前,各宗教间保持着和平共处的态势。其时,拥有某宗教身份不会影响人们的法律地位。但随着基督教的出现,这种情况改变了。帝政初期,他教信仰者因憎恶基督徒而对其迫害。因基督教身份,基督徒或被剥夺市民身份降为外邦人;或被剥夺自由身份降为奴隶。此时,宗教身份是人格变更的因素。而当基督教成为帝国国教时,信仰正统的基督教则成为完整人格的构成要素。凡信仰正统基督教则享有完整的权利能力;反之则具体权利能力受限,但不会导致身份的剥夺。

关键词:基督教 宗教身份 罗马法 人格

作者:汪琴,1976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The Religious Status and Roman Persone Law

Wang Qin

Religious status was what some religious organization and its believers were placed position in the mundane society. Before the Christianity was disseminated in the Roma, kinds of religious groups had gone along with each other. At the time it didn’t affected the law status that one enjoyed some religious status. However, the situation took place as the Christianity expanded into the Roma. As the loathing of the Christian, some non-Christian began to persecute the Christian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Because of the Christian status, the Christian was expropriated of the roman citizen status or the libertas, which caused him to be reduced to the peregrinus or slave. Then the religious status became a kind of reason which led to capitis deminuto. But when the Christianity was established as the nation religious of the Roman Empire, the orthodox Christianity became a component of the whole persone. That is to say, as long as one believed orthodox Christianity, he might enjoyed the whole rights capacity; on the contrary, his some concrete right capacity might be limited, but it didn’t result in the status being expropriated.

 

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学者张中生平行实考察

杨晓春

明末清初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张中的生平,缺乏记载。根据其著译三书《克里默解》、《归真总义》、《四篇要道》的序跋文字,以及苏州丁家巷瑞凝礼拜寺的一种碑刻文字(张中译,原石已佚)和张中表弟周士骐撰《〈修真蒙引〉弁言》等文字,可知他名中,字君时,或又字时中、志中,号隐斋,别号寒山樵叟(寒樵、寒山叟),苏州府吴县阊门外丁家巷瑞符里人。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崇祯间至南京,从临潼经师张少山、印度经师阿世格学,笔录阿世格所讲成《归真总义》。明末清初回到苏州,不久往扬州,在清真寺授徒,由学生笔录成《四篇要道》。约顺治十五年(1658),回到苏州,整理并刊刻《归真总义》,刊刻《四篇要道》。顺治十八年(1661)还在世。在张中一生中,授徒教学一直是主要的内容,三种著译大约都是教学时的教材。

关键词:张中 《克里默解》 《归真总义》 《四篇要道》

作者:杨晓春,1974年生,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闯关东”中的回族穆斯林

范景鹏 王锐

清初以来,华北地区山东、河北等省的很多回族穆斯林也参与到“闯关东”的移民大潮中。他们多沿着陆路到达关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逐步由南向北纵深发展。沿途“奔寺而去”、“围寺而居”,最早从事农垦业较多,后从事商业逐渐增多,聚居城镇化程度高,为东北地区的开发、近代的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中,东北的回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闯关东 回族穆斯林 奔寺而去 围寺而居

作者:范景鹏,1982年生,中共甘肃省委党校讲师、博士研究生;王锐,1981年生,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教师、法学硕士。

 

德清与智旭对《中庸》的诠释

洪燕妮

《中庸》不仅对儒家本身思想的发展影响巨大,对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同样深广。唐宋以来,佛教与儒道合流成为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在明代佛教发展中体现尤为充分。本文通过分析明末两大高僧德清及智旭对《中庸》思想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家思想对明末佛教的影响以及明末佛教会通儒学的方式及特点。

关键词:憨山德清 蕅益智旭 《中庸》

作者:洪燕妮,1983年生,南京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

日本宗教包容性原理的成因初探

胡稹 洪晨辉

本文认为日本宗教的包容性原理源于作为“绝对神”的“人格创造神”观念发育不足,以至不易出现类似于西方世界的一神教排斥异己的观念。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1)日本在远古乃使用一个统称为“物”的、泛指今人所说的“神、佛、鬼、魂”等的概念,“神”并不伟大;(2)此后日本引进中国的“神”、“灵”、“魂”等词汇,置换了“物”的概念,但因中国上古似乎和日本一样,也缺乏“绝对神”的观念,泛神现象严重,“神”、“灵”、“魂”等的概念边界模糊,故使日本仍未能明确自己的“绝对神”何在,反而和中国一样,继续在泛神的宗教道路上发展。日本(或中国)个别的“神”的伟大,是后期政治干预宗教的结果。

关键词:日本宗教 “物”    “气”

作者:胡稹,1955年生,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洪晨晖,1964年生,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