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岩改:浅谈西盟佤族宗教信仰现象及其价值取向和社会意义   2012年11月6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是古代社会狭隘的生产关系和低下的生产力的反映。他在1842年就曾说过要知道,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书中,他又指出: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也就是说,宗教的基础深植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由此可见,宗教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社会意义,作为人类社会宗教最早的原始宗教,更是如此。

 

(一)价值取向

 

本文认为西盟佤族原始宗教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农业生产和对祖先的崇拜等方面上来。即西盟佤族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往往指向与人们的农作物生产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各种自然物以及对祖先的挂念。如:原始的刀耕火种,佤族祖先并不是想要砍哪里的树林地就随便砍哪里的树林地,想砍翻多宽就砍翻多宽,而是首先要选定好日子,并在当天下午大约3时到4时这一时段之间,到自家意中看好的那片地上企图砍光一小片就返回家中。这一天一家人就必须进行禁忌,不迎接远方客人,晚上睡觉时,就要看看到底梦见了什么或者有些什么反映。家里人如果梦见的是吉祥物,认为给自家粮食生产带来大丰收的好兆头,就在那里的树林地砍翻5-10亩左右的农用耕地。如果梦境不好,就得重新选好地点和日子等等……

 

1.农业生产方面的取向。自古以来,西盟佤族居住在处于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中心区,属中高山峡地带。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适中,适宜亚热带各类作物的发育生长。很早以前,西盟佤族就学会种植稻谷、包谷、荞、小红米和豆类等农作物,主要以种植旱稻、小红米为主。长期的生产劳动,使他们掌握并熟悉了各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必然带有自己的特点,打上特定环境的印记。从事种植业特别是旱种植,离不开山、水、地、雨、太阳、雷、河、天等自然物,树木、牛等又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由此形成的原始宗教观念不能不指向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具有密切联系的各种自然现象。山、水、地、树、雨、太阳、雷、河等成为了佤族先民崇拜的对象,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而被神化,就是由于它们与佤族的生产劳动具有密切的联系。费尔巴哈指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436-437)西盟佤族的原始宗教也同样离不开自然。但是,不同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从事生产劳动的内容不同,崇拜的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即使有共同的崇拜对象,由于文化的内涵不同,其程度和方式也不一致。西盟佤族居住的地方适宜从事旱谷、小红米、荞、包谷和豆类等农作物,他们所崇拜的只能是与他们所从事的这些农作物生产对象有关的自然现象。从佤族的自然崇拜来看,他们崇拜的基本是与他们的农作物生产和生活对象相关的自然物。

 

西盟佤族耕地有水田和旱地两种。旱地可分犁挖地和懒火种两种,犁挖地就是把地上的小树和杂草铲倒、晒干、烧光后,再用锄挖或牛犁进行翻土的地。懒火地就是刀耕火种的地。解放前,西盟佤族就是靠旱地来种植旱谷、小红米、荞、包谷等农作物来维持生存的。佤族种植旱谷、小红米、包谷、荞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浸透着大量的原始宗教观念,种旱地主靠火烧、矛点种、牛犁等工具,牛是从事耕种不可缺少的,很早就用于牛犁耕作,和佤族人们结下了亲密的关系,人们处处加以爱护,由于牛与劳作有关,在进行宗教活动时,才剽牛祭祀司岗里龙摩爷”“木依吉,牛头成了一种吉祥物,牛也被当作了一种神灵崇拜。旱谷是佤族的主要粮食作物,佤族神话传说中流传着的谷种的来源足以证明谷子对佤族先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原始社会中,佤族先民把教育后代如何珍惜粮食、如何种植农作物等传授于子孙后代,希望他们不能忘记这些最基本的、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得以代代相传。因此,一旦遇到年景不好,天旱雨毁,颗粒不收,为了得到充足的物质生活,佤族先民借助于神灵鬼神祈求赐予好年景,让谷子、小红米、包谷、荞子等农作物丰收满仓。这样一来,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便产生了招谷魂等宗教祭祀,这些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作物及其相关的自然物便成了人们的崇拜对象。

 

农作物种植业的产生,使佤族先民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到与这些农作物有关的自然物上来,带来了与这些作物文化有关的各种崇拜活动,形成了具有农耕文化色彩的原始宗教。由于生产力低下,思维认识能力落后,对于种植农作物及其有关的自然现象只能通过幻想来认识和理解,于是产生了与种植农作物有关的宗教观念,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崇拜,山神、水神、树神、土地神、雷神、太阳神等出现了。随着种植业的发展,人们不但要崇拜自然,而且要改变自然、利用自然,要发展提高种植业技术,就产生了佤族祖先造万物的传说神话:木依吉阿依俄,造出了天地、河流、山川、风雨、太阳、月亮、田地、泥土、犁耙、镰刀、房屋、火、筛子、锄头等等。这不就是一个佤族农作物种植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吗?人们的想象始终以旱谷、小红米、荞子、包谷等农作物生产为基础,从崇拜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土地树木到创造天地万物、田地工具不仅是人们崇拜对象由物转移到人,而且反映了佤族种植旱谷、小红米、荞子、包谷等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佤族先民种植农作物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神灵赐给的,而是通过人们的辛勤劳动、通过人们的努力实践得来的。

 

2.对祖先的崇拜取向。佤族祖先崇拜分为两种,一是一姓人的始祖,一是当代人所敬奉的父母和祖父母之灵。佤族对已故祖先的崇拜,不仅仅是对已故先祖们的一种纯粹的怀念和尊敬,更重要的是对祖先们在生产生活、血缘家庭教育、社会交往处世、抚育引导、保护损伤等方面为子孙后代所作出的滴血汗水和牺牲的一种悼念和敬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贫乏的物质生活、众多的社会压力下,面对凶猛野兽、自然灾害、部落械斗等等,佤族祖先们一代接着一代,为了保护、抚育、教育、引导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茁壮成长,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与猛兽和大自然作了艰苦卓绝、不畏艰难的斗争,想方设法创造有利条件。为了获取众多的生存食物、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他们不断开辟天地、发明创造,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正因为如此,人们在举行祭祀祖先活动或平时用餐、喝水酒,甚至在吃其他零食的时候等等,总是念念有词:祖先们,走好啊!你们在土底下,好好保重!也要让我们儿女、子孙后代在人间过个安康吉祥的日子。让我们走好路,不误歧途,不受伤害,正是因为祖先们通过和自然进行搏斗,为后代创造了生产生活资料,提供了生存环境,同时,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大凡教子有方,教子有成的人,使原始家庭、血缘关系能守规矩、平等团结、和睦共处地发展,因此,人们把祖先神圣化,作为崇拜对象进行崇拜。

 

在原始的佤族社会里,人们吃、喝用的旱谷、小红米、包谷、荞等农作物要靠土地来播种养育、出土发芽、开花结果、成熟收获;吃饭、防寒取暖靠火、柴禾等,同时,火也会引火灾、烧毁房屋、森林、甚至庄稼、人蓄等;盖房住宿靠树木、竹林;解渴、洗东西等要靠泉水,打捞捕鱼靠河流,而河流也会泛滥发生水灾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们便死无不可疑。因此,人们的观念中产生了对这些自然物的种种幻想和想象,把它们做崇拜的对象进行崇拜。从而产生了土地神、山神、河神、水鬼、火鬼、林鬼等等。另外,佤族的宗教价值取向还反映在某些对自己生产生活有用的动植物上来。在此,本文不作一一列举。

 

从上述来看,万物有灵的佤族原始宗教价值主要取向于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有关的自然物和人,他们往往把这些自然物做崇拜对象,以通过祭祀这些被神圣化的自然物和祖先来解脱自然界带来的现实苦难。现在西盟虽然崇拜自然,具有浓厚的原始观念,但他们并不因此完全相信神灵的作用,而是依靠自己,依靠人的力量,发挥阿佤人的创造精神,发展生产、提高生活。在创造阿佤独特文化中,表现了人们的奋斗精神。阿佤人崇拜山、水、土地、雷、太阳、树木等,但他们并不害怕这些鬼神。由于地理条件、自然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很大,有时对生产生活有利,有时则无利有害。每当灾害出现时,人们并不是如何崇拜,如何祭祀,而是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与大自然作斗争。这正是西盟佤族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由神灵的力量转向人的力量的一大转变。

 

作为一种极其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笔者认为西盟佤族原始宗教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它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社会意义。

 

(二)佤族原始宗教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是维系社会。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早期,佤族社会是被神圣化的。换言之,原始佤族社会的存在依据往往被说成是神圣的,而归其存在之合理性的说明,是由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来承担的,既由佤族社会中创造万物的神灵木依吉阿依俄来操纵一切。这一点,可以从佤族宗教活动中得到印证。

 

二是提供意义体系。在传统佤族社会,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是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手段。宗教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日月星辰的运转、四季的更替、各种自然灾难,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祸、福以及社会秩序——财富、力量和权利的等级,提供了一种论证,为人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世界观。

 

三是影响、约束人的观念和行为。在佤族传统社会中,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承担整合社会价值观的量。佤族先民伦理道德的价值判断及行为规范主要来自宗教。佤族原始中的禁忌对几乎整个佤族社会都是具有重要影响,这些与宗教观念、原始崇拜紧密相关的禁忌是佤族先民日常言行、生产、生活、婚姻、饮食、生育、殡葬、服饰、节日、礼仪等方面的基本指导和主要评判标准。

 

一言以蔽之,原始宗教在佤族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垄断地位。它不仅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秩序,而且论证着整个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与此同时,又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佤族宗教中的禁忌,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进行相互交往以及日常生活中必需遵循的规范。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万物有灵的佤族原始宗教必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那么,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佤族原始宗教,还具有它在传统社会的那些价值与意义吗?

 

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佤族人民,已经以理性的、此岸的天命取代了非理性的、神意的天命,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佤族人民不再需要木依吉神和阿依俄神作为说明自己存在之合理性的帷幕,佤族社会从神圣化或宗教化,逐渐变得非神圣化即世俗化,祭拜司岗里龙摩爷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了祈求神灵赐予吉祥安康,而已经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习俗。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理论已浸透佤族人民的思想观念,用科学理论解释自然界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个体在不断深化和加强,佤族人民对社会的看法及日常生活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和改变,万物有灵不再能够为全社会提供共同价值准则与基本世界观。由于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人的认识结构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准则也变得多元,判断其对错是非的是法律。因此,原始宗教的那些禁忌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只局限于个人,不再具有普遍的社会约束。诸如在祭拜司岗里龙摩爷等祭祀活动中,除了巴猜和随行举行祭拜仪式的人外,多数在场的人都是处于一种好奇心而前来观望的,他们并非必须守约于祭拜仪式的相关规定。

 

尽管这些重大的变化使得佤族原始宗教的价值和社会意义逐渐衰落,但是,由于它们主要是体现在精神上,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能够捉摸出传统、原始的价值和意义。

 

原始宗教在现代社会虽然丧失了某方面的价值,但它并没有被其他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所替代,如:佤族的思想观念中,还一直认为木依吉阿依俄鬼神左右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饮食起居。这是因为,原始宗教独具一些价值和意义,而且它们在今天更加凸显。由于现代社会的结构日益复杂,为人提供的各种机会增多,致使人的欲望增多,竞争也增多,因此,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可能影响人的生活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此外,科学并不能够完全解决人的存在问题,因此,原始宗教的宗教价值反而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单面化、非人化、非情感化,由于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得到强化,由于物质生活丰富与精神生活贫乏的反差而得到强调,由于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孤独感、冷漠感而更为人所需要。原始宗教在现代社会转向加强了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强调宗教与整个社会相同的规范与价值取向,由于个人的身份趋于复杂化,在这种状态下,宗教的认同价值得以加强。原始宗教的这种价值与社会意义尤其对于社会中的孤独者、社会地位低下的民众等更具有重要意义。宗教是否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和意义?舍勒(M.scheler)说,宗教是人的头脑和灵魂的一种基本天赋。贝格尔(p.Berger”认为,人是一种精神动物,他不只是寻求生存的手段,他也关注生存的意义,而且是在最深层次上寻求生存的意义。

 

总之,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在西盟佤族先民的思想观念中已根深蒂固,在佤族社会的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都带有神灵鬼神的烙印。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崇拜现象和崇拜对象,支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今,西盟佤山独特的人文景观、自然风景、风土人情和神奇迷离的宗教文化已经吸引不少中外有识之士和游客。作为一种最古老而又原始的西盟佤族原始宗教信仰,它所隐喻的价值取向、宗教价值和社会意义,应该是值得我们子孙后代去探究、思考和评析的问题。

 

参考资料和书籍: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志》(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11)。

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10第一版)

3、哲学与信仰(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编,民族出版社,1999.9)

4、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送审稿)(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1984.6)

5、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学习材料〔第一辑〕(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1999.7)

6、新编思茅地县市情(中共思茅地委政策研究室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5.第一版)

7、佤山风情旅游(聂勒、伊琴编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

 

(来源:《文化宗教民俗(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引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