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何其敏:民间礼俗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2012年11月28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现代生活当中,是不是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怎么体现自身价值,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信仰的时候,当我们对传统信仰做一个文化定位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在实践的层面做一个推进,才可能使传统信仰真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现实研究当中,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恰恰因为在学者的认知和民间的实践当中存在着差距。曾经有一位非常喜欢传统文化的学生问我,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价值?我对他说,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为中国历史证明了的,毋庸置疑。但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现代中国的民间对这种传统的理解和实践,关注就会始终停留在传统的优越感和回忆当中。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不同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体现的主要是精英的呼吁与思考,更立足于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福建霞浦民间有一个儒学实践研究会,以儒家道坛的形式,通过引导百姓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指导乡村百姓实践儒家的主张。这两者正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价值之应该实践之间张力的体现,是理论与礼俗的两个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接的路径。所以,我们的研究也可以从民间实践的角度,去审读学者的研究和理论分析,思考应然的理论和实然的实践之间的距离,并在不同的定位之间,考虑如何过渡和转化。

 

谈到中国传统的定位,我们学校有一个本科生做的关于广西京族哈节传统仪式的研究项目,负责这个课题的同学曾经非常疑惑地问我,那些十多岁的孩子,不带任何疑问地参加那些跟他们有关的传统节日,这和现代青少年在平时的表现完全不一样,他们居然不去问问这些活动背后的意义?他很困惑。在讨论当中我认为,这种情况恰恰反映出本民族价值理念、人生礼仪是以本地习俗的方式体现的,当贯穿着传统价值观的礼仪,以民间习俗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心理潜意识的时候,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一个组成部分的时候,那个传统的力量才真正显示出价值和力量。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当中,传统价值之所以被热切地提起,就是因为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在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组织、社会关系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动摇人们的基本生活准则、道德原则。因此我们提出,价值观方面需要更新、需要改变,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更新和改变?现实是,作为对社会发展的回应,中国民间对传统宗教给予了更多关注,与传统宗教相关的社会网络得以扩展,也使其从一种文化性的资本转化为重新构建社会网络、社会关系和生活秩序的资源。

 

无论是对宗教本身的结构性分析,还是宗教对信仰群体的实际意义都表明,宗教对于信仰者不仅仅具有信仰意义,还有许多其他的意义。而在中国民间对宗教意义的多元表达(如广西规模宏大的始祖神布洛陀祭祀大典、福建泉州香火兴盛的关帝庙、云南怒江地区同一民族的不同宗教选择等)中,可以看到宗教在象征和凝聚力方面的多重意义。如果用牟钟鉴先生的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概念,其中更强调了以宗法制度、仪式、习俗为特点的中国宗教特点。

 

从宗教与族群关系和谐的路径观察,在传统社会体制中,制度设置层面起到的主要是协调、引导作用,政策的柔性而不是法规的刚性起到了比较主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过去比较一致的利益群体出现了分化,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影响了族群的发展,相应地,宗教对传统框架中族群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生产方式的社会环境中,宗教文化与族群之间的关系、族群之间的和谐,主要由自然环境、生计方式的关联等途径实现协调。是急速变化的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解构了原有的自然调节系统,较为单一的文化协调系统生成为具有多种利益诉求的群体。必须承认,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协调路径的刚性需求和法治呼唤。在承认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也必须充分注意传统协调系统的价值,注意传统社会的系统性意义上的柔性治理。在今天,这是以民间习俗为主要表现的。

 

反思我们的研究方法,当我们特别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基础的时候,必须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是非自然发展的。相对相关性是社会事物的存有本性,宗教行为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与其他人类活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人的主体活动性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原始社会来说,用一元论的方法分析宗教比较具有可操作性。但在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宗教及宗教内部的多样性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宗教行为越来越表现为社会结构、文化规范和个性需要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上述意义理解,则民间信仰、民间礼俗是否可以成为上层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社会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能否重拾中国传统宗教的人文教化功能,是一个问题。我赞同说,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应该可以选择的一个价值系统,但是能不能重拾这个传统,实现这个教化功能,可能是一个问题。一方面,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顶层设计层面,如何纳入传统的价值追求,并且能够与地方对传统文化依赖的动力结合起来,存在难度。另一方面,礼仪体现的习俗,本来是人们加入社会生活、获得群体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加强团结的重要途径。这种形式在中国民间尤其乡村的作用和实践更为明显,到现在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对城市来说,这种礼与俗怎样实现?传统文化的礼俗,即,使人们获得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礼俗,恰恰在现在的城市生活中实践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我们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困难所在。而没有礼与俗,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如何能够坚守和传承?

 

宗教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息息相关,尊重他们的信仰,就是尊重他们的文化和民族情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到文化资源整合,既是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前提。我以为,我们的研究应该能实现学者的文化定位与民间的实践推进的双重进步,充分注意宗教的精神价值和社会建构价值。柔性的神道设教并非仅仅关乎思想,更关乎礼仪习俗如何塑造,传承着思想,使思想有礼仪的载体和依靠。将顶层设计与民间动机结合起来思考,可以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掌握有关活动和对象对人而言的意义。

 

(作者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2009重大项目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子课题《宗教文化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果。)

(来源:《中国宗教》2012年第1期,引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