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金洲、张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拜物教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6年6月8日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是当前中国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文本依据,侧重马克思拜物教的哲学批判和劳动批判维度,揭示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批判具有本质的一致性。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拜物教批判与对国民经济学的经济拜物教批判两个方面,深度解读了早期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丰富内涵,试图重新确认马克思思想的劳动本质和劳动解放的人学方向。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对于整个现代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中国现代化事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拜物教批判;现代价值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是当前中国学术界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研究集中于《资本论》,侧重于经济学批判和制度批判,致力于生产关系的解放。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拜物教的哲学批判以及劳动解放的维度没有得到学者们足够重视。对《手稿》的拜物教批判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有助于我们抓住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核心,重新确认马克思思想的劳动本质和人学方向,在实践上还有助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拜物教形态保持警惕并予以批判,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新文明形态的建构。

 

一、在何种意义上《手稿》中存在着“拜物教”批判

 

拜物教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产生于原始部落把某一种特定的物体看成具有超自然力的活物进行崇拜的习俗。法国历史学家德·布霍斯1760年在其《论物神崇拜》这一著作中首先把“拜物教”概念用于指称原始部落信奉的这种宗教。马克思1842年采用了德·布霍斯的拜物教概念,认为拜物教是一种“感性欲望的宗教”,“欲望引起的幻想诱惑了偶像崇拜者,使他以为‘无生命的东西’为了满足偶像崇拜者的贪欲可以改变自己的自然特性”[1],这一理解与拜物教的原始含义相一致。在《手稿》中马克思两次使用了“拜物教”概念,三次使用“拜物教徒”概念,而且是在描述人们崇拜金属货币、私有财产、商品的时候使用的。因此,有学者就据此认为“马克思在其早期曾在崇拜物、对物顶礼膜拜的意义上使用拜物教及其相关概念”[2]。这一观点承认《手稿》中存在着拜物教批判,然而是在简单、低层次、外在的意义上存在的:拜物教就是人对“物”的崇拜。然而,这一理解却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实际。笔者认为,《手稿》既指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物”(商品、货币、资本)的崇拜这一拜物教意识形态,又揭示了“物”对人的颠倒、主宰、异化的经济现实和异化劳动根源,并指出了恢复人与人、人与物的直接性关系的社会前景。马克思《手稿》中拜物教批判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复杂性决非“拜物教”这一词语所能涵盖。

 

通过仔细考察,我们发现《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明确规定和阐述,其基本观点、精神实质在《手稿》中已经存在,尽管不是以“拜物教”的词语出现的。《资本论》第一章马克思集中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定义、性质及其秘密。第一,商品是一种物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它“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3]。商品作为物何以具有形而上学性质呢?商品有一种隐藏在具体的产品、使用价值之中又高居于它们之上的属性、本质和价值。简言之,商品是物又高于物。第二,商品的神秘性在于对人类劳动的社会性的遮蔽或物化。劳动的支出取得了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形式,劳动时间的耗费取得了商品的价值量形式,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取得了商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所有这些“形式”的秘密有一个共同本质,那就是它把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变成了商品本身的物性,似乎这些物天然就具有社会性,因而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了外在于生产者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第三,拜物教就是异化。马克思指出:“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3]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以及人与产品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决定、制约、主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就是异化。一切劳动产品,不管是商品、货币还是资本,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物化的、外化的表现,如果颠倒、夸大、放任、赞美这种物对人的主宰、奴役,就是拜物教徒。劳动者对于历史的主体地位第一次得到确认,这个观点真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拜物教理解为人类劳动的产物脱离劳动和社会关系仅仅以物的形式在现实和观念中主宰人、统治人,他的拜物教批判就在于揭示这一现实的秘密,揭开这一观念的帷幕,如果这一把握是准确的话,那么我们要说,《手稿》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成为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深刻、丰富、系统的文本。

 

二、《手稿》中的拜物教批判“批判”的是什么

 

1.马克思批判了拜物教的哲学形态(黑格尔哲学)与《资本论》中拜物教批判的经济学维度不同,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拜物教批判对象首先指向黑格尔哲学。

 

其一,马克思指出了黑格尔哲学拜物教的神学性质。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取得的伟大功绩在于,他证明了黑格尔哲学只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通过思想加以论证的宗教。如果把宗教看成人的本质的异化,那么哲学就是人的本质异化的另一种形式。黑格尔哲学的虚假实证主义或虚伪批判主义的根源就在于“宗教或神学的设定、否定和恢复”[4](P109),所以“信奉宗教等等的人可以在黑格尔那里找到自己的最后的确证”[4](P112)。从本质上,黑格尔哲学就是宗教,就是上帝拜物教。

 

其二,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拜物教的抽象形式。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全部异化以及异化消除的历史不过是抽象的思维生产史。而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历史感也“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4](P97),这个表达一旦完成,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形式就构成了历史的本质。“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现实世界以及人的一切活动内容都将被扬弃或否定,唯一剩下来的是抽象概念和思辨形式。“这就是普遍的、抽象的、适合于任何内容的,从而既超越任何内容同时又恰恰对任何内容都有效的、脱离现实精神和现实自然界的抽象形式。”[4](P114)黑格尔哲学就是概念拜物教。

 

其三,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拜物教的利己主义本质。无论对神还是对逻辑形式的崇拜,黑格尔哲学拜物教最终落脚在对自我意识的崇拜。马克思以极其敏锐的思想洞察力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就是《精神现象学》。正是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追溯了自我意识经过精神到宗教,最后到绝对知识,即回到实现了的自我、完成的自我、理解自身的自我的过程。马克思总结精神《现象学》最后一章,指出黑格尔关于绝对知识的主要观点在于,意识的对象不过是以对象的名义掩盖的自我意识,因此哲学要扬弃的不是客观对象,而只是意识的对象。对自我意识的强调使人本身被抽象化、固定化为纯粹抽象的思维利己主义者。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现实的异化就其内部最深刻的本质来说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的哲学拜物教包含着一切思辨的幻想:自我意识把自己外化并扬弃这种外化,把精神世界冒充为真正的存在,幻想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就是在自身。本质、对象表现为思想本质,主体始终是意识或者自我意识。

 

其四,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哲学拜物教对现实的颠倒与遮蔽。黑格尔哲学对感性世界或异质性经验真实性的否定隐藏着的是对旧世界的认同与辩护,在黑格尔逻辑学的抽象概念和思辨形式中,在自我意识的自足的王国里,国民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是无法被真正地触及到的。当他把一切都精神化、思维化、形式化、自我意识化时,思想拜物教造成对现实拜物教的遮蔽:如果财富、国家权力等世俗的东西同人的本质相异化,那只是表明财富、国家权力的思想形式与人相异化。思维自身的矛盾运动、对立构成世俗对立的本质与意义。在黑格尔的辩证法批判的否定的外观下掩盖着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非批判的唯心主义。

 

其五,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拜物教的拯救与扬弃。马克思一方面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拜物教性质,另一方面又指出黑格尔哲学拜物教下面隐藏着最重要的理论成果,这就是把历史理解为劳动发展史。他认为,作为《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否定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4](P101),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4](P101)。人自身的现实的运动和实现,人自己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4](P101)。“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4](P101)。马克思把拜物教或异化放在人的自我实现的历史运动中来理解,正是因为高扬了黑格尔的劳动的自我发展的思想,并用它来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对劳动的剥夺、主宰,马克思才指出了通过劳动或劳动者解放来克服拜物教的现实途径与历史前景。

 

2.马克思批判了拜物教的经济形态(国民经济学)首先,马克思以极其锐利的批判眼光指出,资本对劳动的统治是拜物教的本质,货币对人的颠倒是拜物教的必然表现,国民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拜物教的实践形态。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国民经济学与现实的矛盾,揭露了商品、货币、资本等物对人、人的关系、人的社会性的统治、异化的现实。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对劳动的异化,指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是资本主义一切对立的根源、实质。马克思还批判了货币对人的异化。货币的本质首先不在于它作为财产转让的中介,而在于它使人的行动异化为在人之外的物的东西的属性,“由于这种异己的中介——人本身不再是人的中介——人把自己的愿望、活动以及同他人的关系看作是一种不依赖于他和他人的力量。……这个中介就成为真正的上帝。对它的崇拜成为目的本身。……因此,凡是人的这种类生产活动的属性,都可以转移给这个中介。”[4](P165)交换在私有制条件下必然发展到价值,货币仅仅表达了私有财产与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人与人的活动都丧失了自己的价值,货币才真正是唯一现实的价值。

 

其次,马克思以资本为逻辑顶点回顾了资本主义拜物教的历史过程,指出它是一个越来越远离人、敌视人的过程。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就是劳动。崇尚劳动价值论的国民经济学才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因为它们促进、赞美了工业的能量和发展。在认识到私有财产就是劳动的国民经济学看来,货币主义以及重商主义把私有财产仅仅看成对象性的物,仅仅知道贵金属才是财富的真正形态,所以他们是拜物教徒。马克思在这里是从国民经济学家的眼光得出货币主义是拜物教的结论。而如果从马克思的眼光来看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才是真正的拜物教徒,因为他们崇拜的不是物本身,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形式。

 

重农主义学派从其对土地的崇拜看仍然属于拜物教。他们把全部财富归结为土地。一方面,土地是直接的财富,它产生一切劳动成果,因而在自然界范围内获得了最高普遍性。另一方面,土地只有通过劳动、耕作才能作为真正的财富,重农主义使“财富的主体本质已经移入劳动中”[4](P75),这是它比重商主义进步的地方。但劳动由于还固定在土地这种特定的物上面,也就没有上升到普遍性、抽象性。“劳动不过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特殊的外化,正像劳动产品还被理解为一种特定的财富——与其说来源于劳动本身,不如说来源于自然界的财富。”[4](PP75-76)土地没有被看成劳动的因素,相反地劳动被看成土地的因素。重农主义学派仍然陷入拜物教的泥潭之中。

 

国民经济学把私有财产看成主体的劳动,使人成为财富的本质,但是他们把工人看成唯一的人的本质,这种人的物化就是最彻头彻尾的拜物教。马克思指出,与重农主义相比,国民经济学“把具有完全绝对性即抽象性的劳动提高为原则,是一个必要的进步。”[4](PP75-76)他们指出,从经济学上看,农业同一切其他产业没有区别,财富的本质不是与特定的对象——土地结合在一起的劳动,即农业劳动,而是一般劳动。一切财富都成为劳动的财富。也正是在工业中,私有财产以最为普遍的形式完成了对人的统治。从斯密到李嘉图,“他们总是自觉地在排斥人这方面比他们的先驱者走得更远。”[4](PP75-76)国民经济学完成了物的主体化,但是又把主体非人化、物化。人本身的规定性就是私有财产的规定性。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以劳动为原则。但实质上是彻底否定人,人成为最大的私有财产。人只不过是工人,对工人来说,他的人的特性只有在它对资本来说存在的时候才存在。人的物化、非人化才是马克思批判拜物教的实质。

 

三、《手稿》中的拜物教批判指出了一条什么历史道路

 

在上述批判中马克思发现了一条通过劳动的历史发展消灭拜物教并最终在劳动中获得感性解放的共产主义道路。与黑格尔执着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史相反,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展开对自我意识的批判:人是什么?马克思说,人作为感性存在物,是一个有强烈地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利己主义遭到解构。而“哲学的真谛就是要逃脱概念拜物教的罗网,去寻求一种来自人的生命深处的异质性经验”[5](P234)

 

1.共产主义发展史是逐步扬弃拜物教的历史。马克思认为,积极的共产主义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共产主义,它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到达了人的生命对感性世界的真正占有和人的主体性的彻底实现,彻底摆脱了拜物教的束缚。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4](P81)。马克思强调这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过去一切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它们都从与私有财产相对立的历史中为自己寻找存在的证明。脱离私有财产的历史、在私有财产之外是寻找不到共产主义的。马克思指出,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尽管是异化,但是它仍旧是人的生命的感性表现。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并不仅仅是消灭私有财产这种物,而是消除这种物对人的奴役、主宰或异化。因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包含着人对人的本质和生命的积极占有,对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真正占有。人以全面的方式作为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

 

2.批判拜物教意味着人的社会性的恢复。拜物教表现为以精神和经济的形式对人的直接社会性的否定,批判拜物教旨在恢复或重建人的社会性。私有制与社会性是完全对立的。只有当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的时候,人才能在自己的对象中确证自身克服异化。而“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4](P86)。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一方面生产自己和别人,另一方面生产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体现了劳动者自己个性的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既是自己为他人而存在的证明,也是他人为他而存在的证明。“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4](P83),当人的真正社会性恢复的时候,社会活动和享受决不局限于人们的直接共同活动和共同享受的形式,甚至当我“从事一种我只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进行直接联系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4](P83)。社会性成为人的真正本质。国民经济学上的富有和贫困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富有与贫困。而共产主义与之相反,“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总体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不仅人的富有,而且人的贫困,——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同样具有人的因而是社会的意义。贫困是被动的纽带,它使人感觉到需要最大的财富即别人”[4](P91)。个体的生命表现也就是社会生活的确证和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社会性关系重新恢复到无遮蔽、无异化、无物化的本真状态中。

 

3.扬弃拜物教,以劳动者的姿态走向人的感性解放。拜物教使人与物、人与人、人的社会关系失去了其直接的丰富的全面的联系,人的感性变得狭隘和片面了。私有制使人变得极端片面,以至当我们面对丰富的感性世界时,任何一个对象,只在当它被我拥有的时候,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4](P85)。人的一切肉体和精神感觉都被这唯一的感觉即拥有感所代替。对商品、货币、资本等物质财富的需求成为国民经济学唯一的真正需要。

 

马克思提出了通过劳动实现人的感性解放的历史前景。感性成为一切科学的基础,感性解放成为历史的最高目的。马克思认为,一切科学只有从感性出发,即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出发,才能成为真正现实的科学。甚至全部人类历史也只不过“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做准备的历史”[4](PP89-90)

 

怎样才能恢复人的感性意识或重建感性意识的人呢?只能靠感性活动,靠劳动和实践。马克思指出,消除拜物教的根本路径就是劳动解放。“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P92)整个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造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的人的心理学。只有人的劳动解放才能造就感性丰富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自由个性的人,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拜物教。

 

四、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当代价值

 

1.理论价值。首先,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对现代西方哲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极其重要地认识到人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以形而上学的方式发生着、增加着,并持续地被人的无家可归的状态遮蔽着。马克思在体验异化的过程中掌握了历史的本质方面。“对于马克思来说,存在就是生产过程。这个想法是马克思从形而上学那里,从黑格尔的把生命解释为过程那里接受来的。生产的实践性概念只能立足在一种源于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上。”[5]

 

史蒂文·贝斯特认为马克思最早发现了商品形式及其历史发展,指出了商品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原则。卢卡奇、阿多诺、马尔库塞结合资本主义的现代困境进一步指认商品化渗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资本主义成为了一个被物化并赋予自身合法地位的系统。客体世界控制了主体。

 

鲍德里亚进一步认为,商品形式发展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被符号价值所取代的程度。符号价值将商品重新定义为被消费与被展示的象征。符号系统最终实现了对自身的自治,政治经济和生产的时代终结了。符号拜物教代替了资本拜物教。社会由激进的符号制造过程所控制,当符号和形象的数量增长到一种程度,幻象与现实、能指与所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区别崩溃了,只剩下一个超真实的仿真世界。在这种状况下,一切现代价值和指涉物已经死亡。对马克思而言,资本主义代表着一个激进地世俗化的现代世界,在劳动破碎化、分工发展过程中有机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被破坏了,利润最大化成为生产的唯一目的。主客体逆转,使客体实现了对主体的控制。鲍德里亚充分肯定了马克思早期对异化及其逆转进行的哲学、人类学考察的重要性。

 

道格拉斯·凯尔纳指出,客体世界对于主体的不断增长的权力构成了鲍德里亚的主题,他认为,鲍德里亚把符号价值和符码看得比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生产等构成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东西更为根本和更为重要是有根据的。而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也是反对客体、物对人的异化、奴役、统治的。但是马克思从没有放弃主体,而是主张通过劳动和革命实践重新恢复主体性。而“主体,这个现代哲学的宠儿,就在鲍德里亚形而上学的设想和客体的胜利中被打败了,对一向为现代哲学框架的主体客体辩证关系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终结”[6]

 

其次,对《手稿》中拜物教批判的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有助于我们厘清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历史,整体把握其结构与实质,有助于我们抓住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核心,丰富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思想内涵;更有助于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意蕴和批判精神,重新确认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劳动本质和人学方向,使其批判与建构的双重功能在当代获得新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拜物教的当代形态,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2.现实价值。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根本原则和逻辑结论就是劳动者立场或劳动解放原则。这一批判有助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改变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使劳动者成为自由自觉的创造者和全面发展的人,使劳动成为发展与完善自己的生命活动。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提倡劳动原则、公平原则、交往直接性原则,有助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拜物教形态保持警惕并予以批判,有助于克服现实生活中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重申劳动创造世界和劳动者光荣的真谛。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有助于建构新的存在方式,对我们摈弃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建设五位一体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直接的启示。这一研究要求我们在现实中坚持科学发展,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市场,合理控制资本,以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宏观调控机制奠定扬弃拜物教的物质基础。要求我们全面深化经济、政治、社会管理、文化体制改革,为扬弃社会关系的物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供制度保障。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消除拜物教的意识形态,为新的存在方式的建构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引导。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人的存在方式的重构研究”(14BZX008);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项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拜物教批判及其当代意义研究”(15ZD048);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尊严观及其现实意义研究”(CSY1202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科隆日报>179号的社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2]刘召峰:《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J].《南京大学学报》2012(1)

[3]马克思:《资本论》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8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费迪耶等:《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丁耘摘译,《哲学译丛》2001(3)

[6]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M].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李平武审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2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