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国家宗教事务局蒋坚永副局长率团访问加拿大

撰稿: 编辑:许津然 来源:2011年07月11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1-07-11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在机场热烈欢迎中国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暨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代表团


蒋坚永副局长率联合代表团一行出席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欢迎会


蒋坚永副局长率代表团一行实地考察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的五台山工程建设


佛教在线海外讯 应加拿大佛教会会长、湛山精舍主持达义法师邀请,国家宗教事务局蒋坚永副局长率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代表团访问加拿大。2011年7月5日,代表团抵达多伦多机场当晚即受到加拿大佛教会开山宗长性空长老和现任会长达义法师率领四众弟子的热烈欢迎。

次日,加拿大佛教会在湛山精舍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蒋坚永副局长出席了欢迎仪式并发表致辞。蒋坚永副局长说,宗教方面的友好交往自古以来就是国家之间、人民之间友好交往的桥梁。开展国际交流是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在历史上,中国的高僧大德,曾梯山航海,交流中外文化,为促进各国人民和佛教徒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蒋坚永副局长说,我们欣喜地看到,加拿大佛教会从1968年创立至今,协同湛山精舍共同创建了十座道场和正在筹建中的加国佛教四大名山。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发起筹建的加国佛教四大名山,仿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道场,发扬文殊菩萨之大智、普贤菩萨之大行、观音菩萨之大悲、地藏菩萨之大愿,旨在提供中西有缘人士修学佛法和了解文化的场所,希望借助四大菩萨的威德,感化世人离恶向善,启迪佛教智慧与慈悲的精神,并借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意义深远,功德无量。相信建成后的加国佛教四大名山,将是北美佛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能够宣扬佛教智慧、慈悲精神,又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现中国唐式建筑的经典艺术,同时更能促进中国和加拿大的文化交流事业,增进中加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中加友好关系的发展。

蒋坚永副局长引用赵朴初先生“誓续慧灯无尽际,时轮再转两千年”诗句赠送给加拿大佛教会,衷心希望加拿大佛教会和湛山精舍不断努力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切实担负起弘法利生的社会重任和历史使命,为世界佛教事业的发展、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承、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建设作出新的重要的贡献,在加拿大佛教史、中华大乘佛教史上写下崭新的篇章。

最后,蒋坚永副局长强调,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佛教与世界各国佛教加强交往、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妙江法师一起出席了欢迎仪式和欢迎会并分别致辞。

下午,蒋坚永副局长、净慧长老和妙江法师一行拜访了加拿大佛教会创始人之一的乐渡长老。蒋副局长对乐渡长老几十年来坚持爱国爱教,在美加地区弘法利生,促进中美、中加佛教友好交流与合作所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随后,代表团一行还实地考察了加国佛教四大名山的五台山工程建设和参访了湛山禅院。国家宗教局一司徐远杰司长、二司赵忠海副司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肖虹副秘书长和辽宁省宗教局包玉梅局长等随同访问。

新华社多伦多分社、中央电视台驻多伦多记者站、星岛日报、加中时报、加拿大商报、环球华报、多伦多周报、星星生活周刊、星网以及加拿大中文电台、加拿大OMNI电视台、加拿大新时代电视台等当地十余家主流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并对联合访问团进行了采访。

加拿大湛山精舍成立于一九七三年,由倓虚老法师的皈依弟子何德庆、何张雪明两位居士,捐献现址楼房一座,取名湛山精舍,以此纪念倓虚老法师在中国青岛创建的湛山寺,并邀请倓虚老法师的三位入室弟子——来自香港的性空法师、诚祥法师和乐渡法师为住持。三位法师秉承师志,建寺安僧,弘扬圣教,于一九七五年在僧俗四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终于将一幢普通住屋扩建为佛教大雄宝殿,成为多伦多首座中国式的寺院,也为当地华人提供一处学佛修行的道场。湛山精舍于加拿大安省各地相继创建了弘法精舍、湛山禅院、佛海禅院、湛山文物馆、法海禅院、湛山学佛院、万佛舍利宝塔寺及慈恩禅院等道场,并于各道场定期举行讲经、坐禅、诵经、礼忏等法会,还有读书会及图书馆服务等活动。湛山精舍是加拿大多伦多宣扬中国大乘佛教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组织之一,每逢佛教大法会均有数千人前来参加共修。随着信众的增多与需求,湛山精舍亦在不断地扩大与发展。三位开山长老为了使得湛山的佛教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在二零零三年特别将天台宗法脉传授给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的达义法师,并请他担任湛山精舍第二代住持。达义法师不负众望,以身作则,率领僧俗四众弟子积极筹备由湛山精舍发起创建的加国佛教四大名山工程(土地面积达一千三百多英亩),旨在宣扬佛教的慈悲精神,成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图:赵迟)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