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广西恭城的关公崇拜

撰稿: 编辑:许津然 来源:2013年7月8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3-07-08

 

恭城关帝巡游中的关公塑像

 

 

龙狮朝拜

 

 

观看关帝巡游的人群

 

 

“码头”祭品

 

 

恭城关帝庙

 

2013619日(农历五月十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举行了盛大的关公巡游活动,吸引数万游客参与。恭城民间认为农历五月十二是三国名将关羽的诞辰,每年举行纪念活动,形成了广西最大的庙会之一。同时,恭城百姓每3年还会将关帝庙供奉的关羽像抬出来巡游,祈求国泰民安。

 

恭城为何会有关公崇拜

 

恭城是一个古老的县城,于隋末大业十四年(618年)开始置县。1990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县、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县、灵川县,北临灌阳县。

 

恭城百姓为什么对关公如此崇拜?据笔者考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虽然现在的恭城不沿边、不沿海,铁路和高速公路都尚未建成,但古代的恭城,因为一条河成为一个繁华的华南小城镇,这条河就是茶江。据历史记载,恭城古称茶城,茶江因城而得名。由于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水路成为最有利于大宗商品运输的通道。茶江起源于恭城,流经湖南江永县,而后又回流恭城,以“S”型环绕恭城整个城区,最后下古昭州(今平乐县),至梧州,达广东,直至出海,成为连接湘、桂、粤少有的水路。因为恭城的茶江水流平缓,古代的水路运输客商往往在恭城停靠、小憩,所以如今在恭城县城,还可看到五六个历史久远的码头。码头边上,由古代湖南商人兴建的湖南会馆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等商会组织已随历史的变迁而没落了。茶江带动了恭城的商业发展,商业文化自然应运而生。作为各行各业的行业神、庇佑商贾发财的财神,不管是在湖南的商业文化还是广东的商业文化中,都少不了大名鼎鼎的关公。而且,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关公信仰在恭城融合,使恭城的关公信仰体现出其独特性——在恭城关帝庙中,前殿奉财神,偏殿供奉菩萨,后殿供奉观音、妈祖,楚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恭城的水乳交融,体现了恭城关公文化的强大张力。

 

二是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认同的结果。根据实地调研,占恭城人口近60%的瑶族同胞基本上是从湖南、广东、江西等地迁移而来。瑶族社会中占主流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两种:闾梅教和正一教。不管是闾梅教还是正一教,它们都是从道教演变而来,而关公作为道教的本门神祇,自然不会被当地人口最多的瑶族同胞所排斥。相反,因为商业文化中的关公信仰,使当地的瑶族同胞自然而然地也加入到了关公崇拜的队伍当中。因此,除恭城县城内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关帝庙外,恭城的部分乡镇也建有古老的关帝庙,都按一定的规律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

 

恭城关公崇拜的具体体现

 

恭城关帝庙的香火十分旺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春节等重大节日,当地百姓都要一清早到关帝庙进香,特别是除夕夜,还有抢着烧新年头香的习俗。不过,最热闹的场面还数每3年一次的关帝巡游活动了。关帝巡游是恭城关帝庙会的高潮部分。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恭城关帝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一到十二举行,但关帝巡游却是每3年才举行一次。

 

每到农历五月十一,恭城百姓用柚子叶煮水为关公塑像沐浴。此前,一切参与这一庄严仪式的人,都要先行用柚子叶水沐浴净身,以示对关公的崇敬。当天晚上,人们相聚关帝庙,吃饭交谈,观看戏曲,谓之为关公暖寿(当地百姓家中老人大生日前一天,亲属、亲戚会进行类似活动)。当晚接近二十四时,当地百姓纷纷前往关帝庙给关公敬香,祈求关公保佑。

 

农历五月十二上午8时许,关公庙内香火缭绕,当地百姓聚集在关帝庙内外,庙内则举行净手、敬香、祭拜、宣读祭文等仪式。随后,巡游活动正式开始。

 

关帝巡游的队伍十分庞大,前面是礼炮车为巡游队伍开道,主祭人紧跟其后,然后依次为两人抬着的关公大刀、四人抬着的全猪全羊等三牲祭品、八人抬着的关公坐像、塑有关公生前经典场面的彩车、高跷队、腰鼓队、芦笙队及县内外的龙狮队伍等。

 

巡游的路线包括县城内的所有古街和主要街道。每条街道都会设立一个祭台,当地人俗称码头。沿街的商铺、百姓早已募集善款,在码头摆设众多祭品。巡游队伍每到一个码头,百姓焚香燃炮,将码头附近围得水泄不通。关公坐像则停在码头前,接受朝拜,随后的巡游方阵,表演的表演,舞龙的舞龙,舞狮的舞狮,热闹非凡。

 

码头的祭品在巡游过后可是香饽饽,因为得到祭品的人认为会带来好运,所以募集善款的百姓会护着祭品,防止围观的群众抢走,等人群散后,根据捐资多少分配。(文/图:徐平)

 

(来源:《中国民族报》)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