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童子寺佛阁前廊
佛阁内北壁唐代壁画
童子寺遗址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龙山之北峰,为北朝隋唐著名的佛教寺院。寺院创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金天辅元年(1117年)毁于兵火。遗址分寺院区和佛阁区,现存北齐摩崖大佛、燃灯石塔等。继2002至2006年度对寺院区和佛阁前廊发掘之后,2012至2013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考古队,又对佛阁内部进行了发掘,揭示了佛阁布局,新发现北齐佛龛、唐代壁画等珍贵文物。
佛阁是童子寺主体建筑,北齐创建,依大佛龛建造,东南北三面砌墙。按叠压关系,可分早晚二期。早期为北齐墙体,条石垂直垒砌,墙体厚2.2米,南北面阔34米,东西进深约5-8米,现存高度7.5-8米。外壁素面,内壁均雕千佛龛,千佛具有典型的北齐造像特征。佛阁中间开门,门宽5米,有门槛。阁内面宽3间,进深1间,方砖铺地。后(西)壁为石砌佛座,高4米,上沿出三层叠涩。座上为高达20余米的无量寿佛。座前有一排直径1.4米的4个大型柱础。阁内南壁分上下层,下层为石条砌筑并列的两个佛龛,内各置北齐圆雕一佛二菩萨像。上层台依壁置北齐圆雕三佛二菩萨像。晚期为唐代护墙和前廊。除了阁内南壁外,对北齐墙体内外都进行了护墙加固。北壁护墙上新发现唐代绘制的佛龛壁画,有楣龛,内绘一高1.65米的坐佛,这是中原地区保存年代最早的寺院壁画,十分珍贵。壁画揭去后,发现唐代护墙中镶嵌一块唐开元二年(714年)童子寺浮图铭方石,正面雕坐佛龛,两侧面为精美的线刻佛说法图。阁前建面宽5间,进深1间的前廊,有排列整齐的大型宝装覆莲檐柱石柱础5个。
佛阁遗址内出土一批精美的北齐佛像,尤其是出土的多个大佛头顶螺残件以及从崖壁崩塌下来的大型佛龛造像,表明:大佛原为螺发样式,佛龛内壁则雕刻大型龛像,对于复原大佛及佛龛壁面具有重要意义。
童子寺是一处石窟和地面寺院相结合的特殊类型。特别是佛阁的出现,与大佛雕造密切相关,是现存中国最早的佛阁实例。燃灯石塔与阁门、大佛在一条直线上,石塔有灯室和葫芦形的抽烟孔,燃烧痕迹明显,表明燃灯供佛是当时重要的宗教活动,这是北朝寺院中所仅见的。(文:李裕群、阎跃进)
(来源:2014年12月4日《中国文物报》)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