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首届太平道学术研讨会在东汉太平道创始人、黄巾起义领袖张角故里河北省平乡县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河北省平乡县人民政府、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道教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河北道教界人士参加了研讨会。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谢路军指出,在目前我国五大主要宗教中,只有道教是固有的土生土长的宗教,但是道教的现状离人们的期望相差甚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其积极作用,是我们当前要认真反思的问题。首届太平道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无疑对弘扬道教文化有极大的推动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张雪松解读了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关于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批语,他认为要看到在群众性宗教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不一定是麻痹人民的鸦片,它完全可以是正面、积极的。他同时认为,毛泽东关于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批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文献,对研究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古代民众道教信仰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重新研究。
四川大学教授潘显一指出,《太平经》作为中国早期道教经典,其文艺美学思想的多样与丰富特别值得研究,它对“真文正文”的推崇,对“邪文巧伪”的反对,在思想上树立了旗帜鲜明的艺术原则,《太平经》带有民间气息的文学美学论述,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发掘。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来自意大利的道教研究学者马丽姗认为,“太平道”是个复杂的话题,西方学者对其不仅从严格的道教观点,也从不同的角度(如历史、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进行过充分的探索,形成多种解释立场,即在分享共同元素的同时,也根据各自的独特性,激发对“太平道”相对完整并且多层次的理解。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治理,北方工业大学教授李肖认为,太平道作为道教的一个早期流派,其实践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仍然有着多元的现实意义。他指出,在当前农村,最缺乏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食粮,特别是带有中国文化元素、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精神信仰。而道教作为一种崇尚仁爱平和的宗教形式,包容性强,协同性好,具有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优势,因而是富有正能量的民间组织。只要在各级政府和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正确指导下,道教在新农村建设中就一定能够发挥出积极作用。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东汉建宁、熹平(168-178年)年间,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太平经》为核心经典,以“太平道乐”为传法辅助。其教义要求人们多行善事、少做坏事。公元184年,张角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文:蓝希峰)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