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本性法师北师大谈“文明互鉴:文明冲突没有必然性”

撰稿: 编辑:许津然 来源:2014年10月29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4-10-29

 

本性法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讲《文明互鉴:中国禅的跨国与跨界》

 

 

讲座现场

 

 

许嘉璐院长、本性法师等合影

 

应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北京师大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先生,北京师大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先生之邀,中国佛协常务理事、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州开元寺方丈本性法师于20141025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新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主讲《文明互鉴:中国禅的跨国与跨界》。

 

该人文讲座由朱小健先生主持,北师大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北师大及首都高校300多位师生听讲。

 

本性法师从印度佛教革命性地提出缘起论、佛性论、因果论、生命至上论等划时代观点,指出自由、平等、生命权尤其人权的概念与思想,实际上是东方智慧,而非西方文明。因为,2500年前,佛教就大力提倡宣扬实践这一理念。而在西方,提出这些时,还只是300年前的事。从中国化禅宗的创新性,指出禅是动态时空的产物,有着与社会与不同文明的强大调适性与应机性,乃至融合性。

 

本性法师介绍了中国禅西渐之路与欧美对中国禅的研究与实践。尤其着重谈到了中国禅在欧美的跨界,如披头禅、基督禅、禅与脑科学、与心理疗法、与对癌症的对治、与养生、与管理、与文化艺术等。指出,西方有识之士已认识到西方文明存在的缺陷,所以,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心灵的问题,他们尝试在东方文明中寻找解救补救的办法,而中国禅正是其思想之源泉,正及时充当着这一角色。

 

本性法师指出,从中国禅的跨国与跨界,说明:时下流行的“文明冲突论”存在误区。法师认为,不同文明的冲突没有必然性,尤其是事关中华文明包括禅文明的时候。基督徒吸收禅学禅法的止观与默照,然后与基督教的祈祷结合,形成基督教的默观与默祷,谓之基督禅,这便是不同文明对话与互鉴的典型事例,亦是不同文明可以交融的典范。为此,把不同地区的冲突归结于不同文明的冲突是不谨慎的结论。本性法师还认为:文明的交流核心是心灵的沟通,而慈悲仁义博爱是其交集共鸣点;南北交融与东西对话是当代不同文明交流的主线;中国禅文明在欧美的传播大有可为,以中国禅为主体的新佛教将在欧美诞生。

 

讲座结束后,许嘉璐院长于北师大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看望并宴请本性法师等。

 

本性法师倡导“心灵非暴力”; 专注于“文化、教育、慈善、修证”;致力“以佛心导正人心,回归信仰;以佛道辅正世道,重建道德”;推动“人间佛教、南北交融、东西对话”。为斯里兰卡马欣达·拉贾帕克萨总统“佛教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主讲人。学兼南北传禅法。出版禅学专著逾6部,应邀于欧美、东南亚主讲禅学30多场,热心于中国禅的跨国传播与跨界研究。

 

(来源:佛教在线)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