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建立巴利语佛学院 培养南传佛教僧才——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

撰稿: 编辑:许津然 来源:2015年3月18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5-03-18

记者:请您评价一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云南地区南传佛教的发展状况。您认为现在南传佛教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刀述仁30多年来,云南地区的南传佛教总体来说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僧侣一直坚持爱国爱教,基本上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求,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作出了很多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选择出家为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云南南传佛教区域内,有大大小小的寺庙5000多座,但是南传佛教受比丘戒的出家人总共2500人左右,平均两个庙里都分不到一个僧人,可以想象僧才是多么的缺乏。有时候不得已从东南亚,比如缅甸、老挝请回一些比丘,可是这又与我国的宗教政策不符,往往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

 

南传佛教在云南衍生和传播的历史已达1000多年,不仅给云南人民带来了宗教,也带来了文化,在云南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推动作用。寺庙不仅是单纯的宗教场所,而且还是重要的教育场所,小孩子出家就如同上学,寺院就是他们的学校。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教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本来为人天师的僧人,文化知识和佛学知识却显得缺乏,这成为南传佛教传承和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与外国友人的交往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南传佛教要不断弘扬发展,就必须摆脱人才的困境,而创办佛学院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版纳地区建设一座南传佛教的巴利语佛学院,培养自己的南传佛教人才,促进佛教文化更好地传播与交流。我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语系的佛教分支,它们的地位是均等的,发展的机会也应该平等。目前,汉传佛教有中国佛学院,藏传佛教有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唯独南传佛教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我们应该建立一座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填补这个空白。

 

记者:有人说出家人越来越少说明云南南传佛教地区人们的信仰越来越淡漠,您认为是这样吗?

 

刀述仁:并非如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信仰的需求其实越来越强烈。云南南传佛教地区的百姓想要过宗教生活,举行宗教仪式,但苦于找不到比丘。所以,我认为,国家的宗教政策可不可以因地制宜,不要一刀切。这些地区的人们有强烈的宗教需求,才从东南亚地区请来比丘。对于这种情况,可不可以研究出更灵活的办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记者:您认为南传佛教僧才的培养存在什么问题?

 

刀述仁:南传佛教面临着僧才特别缺乏的状况。我们在政府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曾经送出一批僧人到泰国、斯里兰卡学习,培养了一两百位僧人,但这远远不够。培养僧人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要出台具体的措施。

 

因为各种原因,送出去培养出来的这批人最后留在僧侣队伍的不多。一些人回来看到云南地区的南传佛教发展得不好,僧人生活艰难,就还俗了,所以人员流失比较大。如何才能把培养出来的人才留在寺院,一方面需要政府的一些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佛教界要自己找出适应当前形势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同时,很多僧人都是年轻人,必须有事让他们做,让他们看到佛教的发展,看到自己在寺院是有前途的,他们才能踏实地留在寺院。

 

记者:您认为南传佛教在对外交往中有怎样的作用?在对外交往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与问题吗?

 

刀述仁: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南传佛教文化也成为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国家文化交流的纽带,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对外外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宗教团体对外交往的门槛比较高,具体操作比较困难。比如很多次活动审批还没下来,活动就已经结束了,错失了很多很好的对外交流机会。期望政府能给我们更多的支持,这需要放权,但是放权到什么程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一刀切,要灵活处理。(记者吴艳)

 

(来源:2015317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