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的十余名专家学者4日会聚海南定安文笔峰,探讨道教南宗白玉蟾思想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弘扬传承,倡议发挥中华传统宗教文化信仰,促进南海地区民间外交。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海南省定安县文笔峰相传是白玉蟾羽化升仙之地。4日,主题为“白玉蟾思想与南海和谐”的论坛在此举行。
道教和佛教等在东南亚国家统称为“华教”,在华人社区颇有影响力。马来西亚孝恩文化基金会执行总裁、马来西亚道教学院董事会主席王琛发博士说,遍布东南亚的华人宗教文化继承者,各自有落地生根的经验。东盟和中国许多族群同文同种,许多人拥有相同的宗教文化,互相亲近、尊重、分享和学习,促进南海区域的和谐。
马来西亚国家军事学院荣誉院士、国防大学教授Ruhanas Binti Harun认为,东盟、中国都是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区域,都倡导和谐文化。双方除了加强政治、经济交流外,需注重民间外交,增进草根基层友谊。
明清以来,白玉蟾思想随着先民下南洋,流传在古代海上丝路。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秘书甘德政博士表示,中国宗教传统一直都是华人先民下南洋后对祖家眷恋的精神寄托,中国应可善用在海外的“信仰遗产”,以宗教组织为载体,开展“与信仰有关的外交”,为新形势下的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创造有利条件。
新加坡国立大学前教授杨松年表示,海上丝绸之路对于海外华人不仅是商业之路,还是移民之路,是“丝路心路”。白玉蟾文化内涵丰富。新马寺庙神坛信众众多,他担任负责人的世界华人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中心愿意推动白玉蟾文化在东盟的弘扬。
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海南省道教会会长陆文荣认为,“一带一路”促进南海地区路通、物通,而文化相通是基础。宗教“神缘”可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陈进国博士表示,南海诸岛上遍布中国本土宗教庙宇,主要祭祀中国海神妈祖、伏波将军、108兄弟公等,是东南沿海百姓主要信仰,对了解南海历史文明和文化有深远意义。中国应发挥本土宗教团体、民间社会的积极作用,促进南海地区“地缘宗教”的公共软实力提升。
当日论坛上,中马新三国学者发表宣言,呼吁重构分散在南海地区的民间白玉蟾文化传播载体,形成有组织的合作,促进各国民间友好往来。(记者:王辛莉)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霍群英)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