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展厅一角。(资料图片)
1933年至1941年,上海为数万名逃离纳粹屠杀和迫害的欧洲犹太难民撑起了一艘“挪亚方舟”。当时的中国虽然同样饱受战争蹂躏,但依然向处于危难时刻的犹太民族伸出援助之手。两个民族的那一代,以及他们的后代,开始有了难以割舍的联系。
“犹太难民在上海”世界巡展5月1日开始前,笔者参访了位于上海长阳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走出大门之后,恍然顿悟,原来,“纪念”是敬畏与爱的传承。
进入大门,首先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中国艺术家何宁为纪念馆设计的群体雕塑:手捧妥拉(《旧约圣经》)的犹太拉比、老年犹太妇女、手捧金灯台的青年男子、青年女子、中年男子并肩抬着一个展开双臂的儿童,分别代表了信仰、苦难、光明、爱、坚定和希望,以及被纳粹屠杀的600万犹太人。
雕塑背后是全球唯一一个以拯救为主题的幸存者名单纪念墙,这里铭刻着曾在这里寄居的近1.4万犹太难民的名字。
事实上,从当时德国纳粹主义兴起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开始出现越来越多逃离纳粹大屠杀的欧洲犹太难民。在当时的上海,西方人管理着租界、日本人占领非租界,汪精卫的傀儡政府还没有形成。这个“三不管”使得外国人不需要签证就能进入,上海因此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留给犹太难民的目的地。“上海犹太人”便是对这一群体的特殊称谓。
纪念馆馆长陈俭介绍,战争期间来沪避难的欧洲犹太人大约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超过了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和南非5个国家收留的犹太难民的总和。
当年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便是现在整个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摩西会堂。进入其中,看到的是努力还原到当年的样子:深红色的圣幕后面放着犹太圣典妥拉,圣幕顶端用希伯来文写着“无论我身处何处,上帝在我心中”。
整个会堂给人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让人一窥犹太民族即使在灾难中仍旧持守他们的信仰,这也许是他们历经数千年漂流逼迫仍不绝于世的精神力量。
后面两个展厅分别是从大历史史料和小平民故事两个角度展开。其中第一个展厅告诉我们,几万犹太人避难上海,与当地民众彼此互助。展厅以当代著名犹太文学家、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艾利·维塞尔的一句名言结束:“过去包含于现在,但未来仍掌握在我们手中”。第二个展厅则是“我们的故事”,曾经避难于此的难民们回忆着上海在乱世之中带给他们难得的安定与祝福,讲述着他们对上海的感激。一方面是史料、数字,一方面延续的是困境中小人物的亲情、爱情与友情,是人性的闪光之处。
历史,我们不该忘记,尤其是那些带给人类巨大伤痕的历史,比如法西斯带给人类的创伤。70年后,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蹂躏在中国人的记忆中仍无法抹去。
敬畏上帝、敬畏历史和敬畏生命。小小的一个纪念馆,浓缩了犹太民族的宗教观、历史观和生命观,让笔者不禁心生敬佩。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走出纪念馆时,才知道这一切并非中国人所建,而是犹太人所建。
中国也是一个内心含有敬畏的民族:敬天。今天,身处现代化和世俗化洪流中的中国人,是否也要回归对苍天、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并且扩展到对一个个历史中每个生命的敬畏?(文:于欣伟、王璐德)
(来源:2015年5月5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