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至7月27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以王卡研究员为首的考察组赴山海关、东北等地调研道教、民间宗教历史与现状。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谭德贵、赵敏、汪桂平、李志鸿、林巧薇,以及于光、王皓月等研究人员一同前往。考察组先后调研了山海关海神庙,兴城城隍庙,笔架山“三清观”,北镇庙,闾山道教宫观历史。并与当地文化管理部门进行了座谈,收获颇丰。
明、清两代,山海关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明初通海运开始,老龙头即有“海神庙”,该庙毁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之手。1988年,按原貌恢复了海神庙的建筑。修建后的海神庙,东距万里长城老龙头350米,主体建筑伸入海中124米,座南朝北。东西宽22米,三面环水。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从南到北依次有重檐歇山顶后殿(天后宫)、左右卷棚顶碑廊(游廊)、歇山顶正殿(海神殿)、左钟楼,右鼓楼、硬山顶带耳房山门、左右幡杆、五孔桥、四柱三楼牌楼等建筑。此外庙宇四周围,有用花岗石料雕凿而成的石栏板,栏板之间有望柱。
兴城古城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正统七年间,至今已经有近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朝嘉靖和清朝的康熙、嘉庆、同治和光绪年间都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维修,是辽宁省如今保持最为完好、最为古老的明代城隍庙。历经风雨洗礼的城隍庙充分体现了明清独特的建筑风格,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留至今的兴城古城城隍庙充分展示了兴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笔架山三清阁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石结构建筑,整个建筑设计别致严密,集楼台、宝塔、角亭于一体,风格独具。该建筑以道教建筑为主体,集佛、道、儒、伊斯兰多种宗教文化于一身,为中西合壁的上乘建筑。三清阁建筑群的创建者便是晚清民国时期全真龙门派十九代传人朱洁贞和她的弟子孙金言与贺宝江。笔架山三清阁雕像风格独特。阁身纯用花岗石仿木结构建造,6层,通高2.6米。层楼耸立,上出云表,一、二层为楼台式,面阔5间,拱形石门窗上有浮雕纹饰,四周有回廊,三至五层为宝塔式,平面呈八角形,建于二层顶上正中,无塔檐,绕以螺旋形石阶梯,可旋转上登阁顶。顶层形式仿八角亭,单檐八角攒尖顶,飞檐翘角。整个建筑,设计别致严密,集楼台、宝塔、角亭于一体,风格独具。阁内现儒释道三教雕像43尊,各高2米上下,均为汉白玉雕坐像,雕工朴实,面相端正,衣纹流畅自然。登阁顶眺望,使人心旷神怡。现存阁高 26.2 米,六层封顶,纯一色石料建筑,连飞檐挑角,壁画门神,皆全用石雕。阁内左右有回廊周旋,上下相通。
医巫闾山,今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锦州市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自隋开始,此山便成为“北镇”的“五大镇山”,从而声名鹊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一跃而为东北名山之首。
山海关海神庙天后宫
兴城城隍庙
笔架山三清阁
考察北镇庙
考察闾山老爷岭道教遗迹
(供稿|摄影:李志鸿;编辑:李文彬)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