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至11日,“隐修传统与信仰的生成”——第五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北岳恒山举行,与会学者热议多样的隐修传统与实践。
5月10日的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研究员主持,山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罗飞道长代表山西省道教协会、恒山三元宫对本届工作坊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谈到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岳恒山是修道弘道的名山,是中华文化的福地。在此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思想与学者们共襄盛举,能够推动道教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他对道教文化修行与精神生活提出了三点展望:一、弘扬道教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二、以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三、引导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传承和弘扬道教爱国主义传统。
华东师范大学黄剑波教授在致辞中说,宗教人类学工作坊具有跨界、跨资历、跨学科等特点,秉持“平等开放、万象共生”的理念,以期在相互尊重、承认和欣赏中最终实现共生、共存、共发展。主办方对“修行人类学”的推动旨在反思“化约论”的倾向,恢复现象学意义上的宗教研究,在结构性的探讨之外或之上,更多关注凝结了各种社会关系的个人的经验和能动性,进而在主导的教义性和历史性研究提供的基础、范围和框架之上,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着力于对宗教的实然性的探讨。关于本次工作坊的主题,“隐修”本身即是一种非常强调实践的传统,“信仰的生成”则体现了对“过程”而非“状态”的关注,他期待围绕主题不同学科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讨论和反思中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整个工作坊分为七组研讨,与会者相继进行论文发表,并就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议题主要涉及知名宗教人物的隐修故事与传说,基督宗教中的灵修,道教的隐修传统与修仙实践,古代与现代的隐修、修行话语和观念之比较,琴道、“修身”与古琴的隐修面向,藏区修行者的身体与选择,以及当下各个宗教参与城市生活的多样实践等。
5月11日下午,在黄剑波教授的主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李耕和兰州理工大学刘凡分别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学术总结,与会学者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对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李耕博士的总结强调了社会科学训练的重要性,关乎描述宗教体验是否足够细致和全面、呈现报道人的言行是否客观、是否揭示了现象背后多维度的关联、对实践过程的归因能否超越功能主义等,她认为研究者应避免架空宗教本身,从细微处入手,并加强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对普适性问题的关注。在她看来,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在补课的同时要建立本土的自知、自觉和自信,在此过程中既要趴在地上用显微镜观察,又要站起来用望远镜展望。刘凡副教授则强调了深入田野对于去伪存真的重要性,认为走进信仰者身心实践过程的同时,也是研究者走进自己内心的过程,在理解他者的神圣和日常生活中的宗教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是在反思研究者自身对于宗教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在陈进国研究员看来,对于包括隐修在内的宗教现象的研究,仅局限或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是不够的,应在进一步揭示隐修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呈现中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探究相关实践背后的诸多复杂性因素的影响,并且要在具体研究中带有问题意识,方能更好地理解和阐明当下的“修行主义”以及现代社会的种种“病灶”。
本次工作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岳恒山三元宫和山西北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讨论的议题包括:不同宗教的隐修传统,隐修的文化和宗教意义,隐修中的人、地与信仰,隐修与现代社会,以及与此相关的经验个案和理论层面的对话等,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大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莆田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30余位资深专家学者和年轻学人参加。
宗教人类学学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支持的交叉学科,宗教人类学工作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杨德睿教授最早于2013年发起的,旨在从经验研究的个案出发,回应理论层面“修行”这一概念所可能涉及的丰富意涵,推进“修行人类学”相关议题的学术讨论,进而提升中国及周边地区宗教人类学的研究进展,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工作坊,包括2015年6月在海南玉蟾宫举行的“世俗时代的修行”、2016年9月在茅山乾元观举行的“修行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与社会”、2017年5月在宁波金峨寺举行的“修行与精神性生活探析”、2018年6月在福建泉州举行的“修行方式与指向”。(文/王超文)
(编辑:霍群英)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