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办的“贡院人文与宗教讲座”第一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成果”在世界宗教研究所成功举办。
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研究员致辞,《世界宗教研究》副主编李建欣编审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要领导,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研究员,以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讲座。
郑筱筠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新时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重视,世界宗教研究所“贡院人文与宗教讲座”正是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而创建,旨在邀请国内外资深学者就中华文明的特点及成因、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宗教在人类文明与中华文明中的价值与作用等主题作学术报告,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讲座伊始,王巍研究员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历史真实还是传说?他回忆20世纪80年代末在日本留学时,发现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五帝的记载被日本认为只是传说而未被日本史书采信,他们仅承认中国有3300年的文明史。因此,他意识到需要通过考古资料去证实、研究我们文明的历史,并从2000年起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上。
接着,王巍研究员简单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基本情况,及其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对“文明”、“文明起源”、“文明形成”等概念,以及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进行阐释后,王巍研究员结合近20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成果,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他将这一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万年奠基:栽培农业出现,定居村落形成;
2.八千年起源:农业初步发展,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的端倪;
3.六千年加速:社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开始出现;
4.五千多年进入文明古国阶段: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出现,社会分工显著,形成金字塔式社会结构;
5.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明和石家河文明由于环境的变化转向衰落,中原地区尧舜时期文明进程加速,汇聚各地先进因素,形成崛起之势;
6.四千年王朝建立:夏王朝在中原地区建立,文明进程进入以中原地区王朝为引领的文明一体化进程。由古国文明向王国文明(夏王朝)过渡;
7.三千年巩固:经过商王朝的经略, 西周王朝通过封邦建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王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礼制完善,王朝统治得以巩固;
8.两千两百年帝国建立: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标志,中华文明由王国文明转变为帝国文明。
最后,王巍研究员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一系列都邑遗址、各地中心性遗址和区域调查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性,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存在;揭示了各地区文明化进程;探讨了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对中华文明演进的环境背景、兴衰原因、内在机制等取得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提出了通过考古遗存辨识文明形成标志的中国方案,丰富了世界文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积累了多学科结合研究人文重大课题的经验,完善了机制;培养了一批多学科结合研究文明的专业人才队伍。
王巍研究员讲完后,在场专家学者意犹未尽,纷纷提问,积极交流互动,本次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照片:《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