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5日上午,《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办的“贡院人文与宗教讲座”第八讲“做宗教:宗教研究与概念”在世界宗教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系周越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学院岳永逸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华伟副研究员与谈,《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建欣编审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周越教授简述了民族志、民族学、人类学三者间的递进关系,指出人类学的职责是为整个人文科学生产概念及理论,相对于理论而言,概念拥有更长的生命力。因此,他提出了“做宗教”(Doing Religion)这一概念和“‘做宗教’的模式”(Modalities of Doing Religion)这一研究框架。他解释道:“‘做宗教’有广狭两义,广义上的‘做宗教’既包括请阴阳、问事、盖庙、抽签打卦等宗教行为,也包括办学校、修水利、植树造林、地方慈善等非宗教行为;‘做宗教的模式’取的则是狭义,专指宗教实践。”
周越教授说他之所以关注到“模式”,是因为“模式”的框架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人们“做宗教”的形式上,而不是他们对宗教观念的理解上;相较而言,“做宗教”的模式具有持久稳定性和功能全面性。他认为“做宗教”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话语/经文模式、个人修炼模式、仪式模式、即时灵验模式、关系/来往模式。几千年来,在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中,这五种模式互动发展,丰富了不同的宗教传统,而不同的宗教传统也反过来丰富着每一种“做宗教”的模式,这让我们认识到了宗教多元性的另一种形式。
此外,周越教授还对“乡土/农耕公共领域”(Agrarian Public Sphere)、“做主”(Hosting)、“宗教主体化”(Religious Subjectification)、“宗教界与界化社会”等概念和问题进行了阐述。
与谈人岳永逸教授结合他的一篇文章——《做宗教:使中国成为理论的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载《世界宗教研究2022年第5期》),对周越教授的学术成就进行了系统评述。与谈人李华伟副研究员认为周越教授提出的“做宗教”等概念以及“做宗教的模式”这一分类框架,不论是在民间信仰研究领域,还是在制度性宗教研究领域都具有启发意义。与会学者对周越教授提出的诸多概念和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本次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