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成功举办了2023年度《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学术活动周系列之二——“天文与真诰:中古道教经典神圣性的成立”。本次讲座邀请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程乐松教授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汪桂平研究员、李志鸿研究员以及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吕鹏志教授与谈,《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建欣编审主持。
本次讲座以中古道教经典为对象,从“经典与神圣:模糊的性质与清晰的问题”“学术历史的回顾:我们如何重新提问”“历史文献学的延长线上”“天文与真诰:经典的成立与‘神圣性’的歧解”四个方面展开。程乐松教授首先指出,关于中古道教经典,有三个基本预设:一是中国道教经典在中古时期集中被造作和流传,二是中国道教经典在此时已经有了一个成规模、成体系的结构,三是绝大多数道教经典研究是将其经典性和神圣性作为出发点。
程乐松教授还指出:“现代学术中的‘经典’其实有四重语境:一是中国传统经学中对经典的理解;二是闪米特信仰家族(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对神启的记录,是系统神学的基石;三是汉代开始流行的符命、祥瑞、天文,是以可视化方式显现的天地之灵;四是在宗教学研究中对不同宗教神圣文本的通称。在谈到道教经典时,这四重语境往往交织在一起,实际上反映出对‘经典’一词的意涵并没有达成共识,‘神圣’一词亦是如此。当我们把某一些宗教经典当做神圣经典时,也有三重意涵:一是经典文本作为超越性力量显现的载体而获得神圣性;二是经典文本通过传承谱系获得神圣性;三是经典文本通过救赎技术获得神圣性。”
在对学术史进行简要回顾后,程乐松教授认为中古道教经典的研究需要在历史文献学的延长线上,从观念的形成、行动的展开两个视角对文本内容进行再解读,重新回答经典性、神圣性的问题,即把问题聚焦在中古道教“造经”运动的内在理路上。在他看来,道教经典有三个源头:真诰、天文、符命,它们以信仰为基础,通过法、目、经、书的理路体系化,凭借神圣传承谱系与宇宙图景,以神圣叙事与具体实践的方式逐步获得经典性、神圣性。最后,程乐松教授对中古道教经典的“神圣性”进行了一系列反思。
与谈环节,汪桂平研究员、李志鸿研究员以及吕鹏志教授对程乐松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他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和补充。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和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讲座得以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撰稿:《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