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大会。宗教学研究要深入贯彻和不断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研究,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新时代十年党的宗教工作成就和经验研究,从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宗教问题的研究,从宗教问题的处理实践中不断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胸怀天下,加强面向现代化的宗教学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宗教学体系。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宗教工作;宗教学研究
作者:胡竞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人员;汪文慧,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社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号:ZK20220205)、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2022年度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基本内涵研究”、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号:22&ZD253)的阶段性成果。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1],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宗教学作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具有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宗教学研究,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研究,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强化宗教学基础性研究
我国宗教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宗教问题上的体现,应该是我国宗教学研究的思想灵魂和理论指南。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好、维护好、研究好、运用好,是我国宗教学研究的根本任务。”[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也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宗教篇”的核心内容,理应是新时代宗教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通过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我国落地生根、充满生机的基本经验,蕴含着科学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我国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新时代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也遵循这一规律。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这一命题的提出,对新时代宗教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议题。其一,基本理论研究。宗教学需要将经典著作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在回应实践需求与引领时代方向中形塑和建构自身的研究主题”[4],为新时代宗教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引领。其二,发展历程研究。从“四史”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是当前学界形成的共识,但不难发现,学界的研究重点主要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上,有的简单地把“中国化”与“时代化”划等号,鲜有将“时代化”纳入命题的研究成果。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综合考察,是接续研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其三,阶段性成果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同时,新命题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新时代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也成为研究热点。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坚实基础上,新时代宗教学要特别关注如何将已经成熟和正在发展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宗教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同时,也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定位。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相较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时代化研究相对不足。只有先明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时代化的科学内涵,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与“时代化”联系起来考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的提出,着眼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意在强调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5]。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时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时代发展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命题,包括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宗教格局深刻演变的现实基础,揭示宗教现象、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趋势和规律,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大问题中宗教因素的主张和看法,进而用世界眼光来观察和分析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和模式、经验和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与“时代化”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化从中国发展的时代性中含有时代化的内容,时代化从世界性中含有中国化的内容”[6]。因而要在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角度,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统一起来。
(二)深入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7]“两个相结合”的重要论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直是历史发展和既有研究的主题,要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两个相结合”。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始终贯穿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把“社会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国情”[8]综合起来考察,将“一个相结合”发展为“两个相结合”,实现了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总结经验到把握规律的升华。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角度来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符合当前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时代语境,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命题。如何对“两个相结合”进行整体性研究,科学理解其思想内涵、深入阐释其内在关系,是新时代宗教学研究的全新课题。
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相较于第一个“相结合”,学界对第二个“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很少,宗教学界亦是如此。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命题指引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成为研究热点,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在契合性却鲜有关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共产党认同和接受、发展和创新,既因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普世性,也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为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牢牢扎根我国历史文化沃土,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比如将唯物史观、存在决定意识以及宗教的根源在于其信仰之人的社会、党的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等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同中华文化中起始于先秦的朴素的唯物论、无神论,以及人本、民本思想传统联系起来考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夯实历史基础。另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巩固维护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不断夯实群众基础。
(三)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9],进而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反映,自然也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之中。
新时代宗教学研究要立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从哲学高度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10],包括在立场上坚持人民至上,强调党的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必须坚持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并以此作为评价宗教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在精神上坚持自信自立,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构建中国自主的宗教对外话语体系。在原则上坚持守正创新,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在方法上坚持问题导向,强调要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切实解决影响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在思维上坚持系统观念,强调宗教工作具有全局性、战略性,要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健全宗教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构建新的宗教事务治理格局。在格局上坚持胸怀天下,强调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妥善处理文明间宗教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宗教问题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把握其原创性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十年来“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宗教极端势力得到有效遏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1]。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才能创新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当前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特点、重大意义等方面展开研究,虽然成果非常丰富,但其作为一个不断开放发展的理论,仍然是新时代宗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2021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把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概括为“九个必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也是宗教学研究的重点,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重大意义、根本保证、科学理论、基本方针、努力方向、本质要求、重要目标、重要政策、重大原则等。随着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实践逐步深入,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九个必须”的内在逻辑关系,超越一般的复述性研究和政策性阐释,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实现从总结经验到掌握规律的升华。另一方面,要结合全国各地实践对“九个必须”开展实证研究,增强理论研究的现实支撑。同时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教学学科背景基础上,吸收来自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共党史党建等多元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增强对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等重大课题研究的学理性。
在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基础上,也要研究其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原创性贡献。基于既有研究成果的经验,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建立参照系,深入剖析不同理论之间在视域、观点、方法上的逻辑关系,进而科学总结新的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怎样处理宗教问题、怎样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2],从其理论定位出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它同样是“基于新历史方位、新时代背景、新时代课题、新社会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尤其是新哲学范式”[13]而形成的关于宗教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实现了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的创新发展,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它从哲学立场、现实指向、实践路径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甚至从群众观、唯物史观、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二、深刻把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加强新时代十年党的宗教工作成就和经验研究,从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的实践中总结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实现宗教学前瞻性研究
新时代十年党的宗教工作创新推进、取得积极成效,这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的宗教工作中的具体呈现。新时代宗教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14]。新时代十年党的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组成部分,蕴含着党和政府领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最新鲜的实践经验,理应是新时代宗教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一)新时代十年党的宗教工作重大成就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十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5]。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的“十六个方面成就”,党领导宗教工作在理论创新、道路选择、制度建设、价值导向、党的领导等方面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不断加强。
深入研究新时代十年党的宗教工作重大成就,落脚点在于引导全党全社会坚定信心,引导全党全社会深刻领悟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宗教工作。其一,在理论创新方面,要深入研究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升华,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宗教工作理论的坚定性。其二,在道路选择方面,要深入研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深刻领悟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宗教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在处理宗教问题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其三,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深入研究新时代推进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及执行成果,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事务治理制度的显著优势,不断提高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和宗教界自我管理水平。其四,在价值导向方面,要深入研究新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的丰富实践,深刻领悟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我国宗教生存生长的深厚土壤,推进“我国宗教实现由‘宗教在中国’向‘中国宗教’的深刻转变”[16]。
(二)新时代十年党的宗教工作历史意义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7]。新时代宗教学研究要从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70多年的新中国史、10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史、50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去考察新时代十年党的宗教工作的历史意义。
深入研究新时代十年党的宗教工作历史意义,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相统一,从宗教领域考察新时代变革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其一,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推进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宗教领域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过程中更加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其二,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和保障,宗教领域秩序得到有力维护、信教群众利益得到切实发展,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一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其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宗教界力量更加凝聚,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各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并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其四,对社会主义社会与宗教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得到不断深化,提供了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宗教问题的新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在21世纪的中国展示出强大生命力并将继续引领党的宗教工作伟大实践。其五,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更加深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宗教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遏制宗教极端势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时代十年党的宗教工作新鲜经验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18]。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根本道路、根本立场、根本动力和根本要求”[19]。新时代宗教学研究应该以此为依据,从根本保证、根本遵循、政治优势、努力方向、内在要求等各方面阐释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原则。
深入研究新时代十年党的宗教工作新鲜经验,旨在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注重总结和运用积累的新鲜经验,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其一,在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方面,要深入研究新时代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群众宗教信仰,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历程和经验,深刻领悟全面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根本保证,结合实际从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出发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在宗教工作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其二,在坚持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创新方面,要深入研究新时代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和经验,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根本遵循,结合实际从理论体系、政策体系、话语体系出发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开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其三,在坚持党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方面,要深入研究新时代党团结领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历程和经验,深刻领悟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是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结合实际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出发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其四,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方面,要深入研究新时代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支持宗教界全面从严治教的历程和经验,深刻领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结合实际从政治认同、文化浸润、社会适应出发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其五,在坚持不断改进党的宗教工作方面,要深入研究新时代党加强宗教工作法治建设、推进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程和经验,深刻领悟坚持“导”的正确态度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结合实际从现实问题、治理理论、治理实践出发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构建新时代宗教事务治理格局。
三、深刻把握现阶段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加强对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研究,从宗教问题的处理实践中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引领宗教学战略性研究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20]。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不仅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具有重要作用,宗教学是“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21],发挥宗教学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深入研究影响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的宗教问题。
(一)研究宗教问题的规律性存在和重要性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后必须加大工作力度”[22]。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同样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系列长期积累和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充分性的解决。因此,新时代宗教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从本质上把握宗教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得出规律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分析宗教问题的重要性。
当前学界关于宗教问题的存在进行了深入分析,基本上围绕宗教存在、发展的条件尚未消失这个根源,认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必然的。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学不仅要研究宗教问题存在的一般性规律,还要研究宗教问题不断凸显的特殊性原因,尤其是宗教不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层次问题。当然这个不适应既有宗教自身发展的内在问题,也有党和政府在处理宗教中的工作不足,还有受到国外影响的关系问题,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并且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具有特殊复杂性。只有在充分掌握和分析宗教问题及其带来的后果中,才能认识到宗教问题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这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23]。这也就为宗教学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突破口,立足于宗教问题研究。因此,宗教学要关注于研究宗教问题的重要性,明确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将长期存在,宗教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锲而不舍、深入细致、反复耐心地做好宗教工作;既不能操之过急,跨越阶段,也不可当办不办,畏缩不前”[24];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宗教问题的实质是群众问题;正确把握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一定要善于具体地分析各个民族和各种宗教的不同情况,警惕和反对任何利用宗教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明确宗教问题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相互影响,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宗教问题,把握趋势和规律,趋利避害;明确宗教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紧密关联。
(二)研究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特点和具体性表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25]。宗教总是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紧密关联。新时代宗教学研究,需要关注宗教中的历史矛盾与现实问题、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民族因素与宗教因素、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等。既要明确宗教存在的问题又把握这些问题的发展趋势,对其原因、表现和性质进行深刻揭示,为更好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根据2016年4月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再次重申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要“要建立专门的研究队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宗教问题等的研究”。当前学界多关注宗教问题的解决途径,对宗教问题的内容进行理论性的研究并不多。因此宗教学对于宗教问题以及涉及宗教的问题,在加强研究的同时,还要准确界定、区分性质。研究注重区分不同层面、区别公事和私事的界限,从社会方面来讲,宗教问题既是思想信仰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当宗教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就是从私人领域扩展到公共领域,必须要进行管理依法加强管理和引导;但从信教群众个人来看,它不是政治问题,而是思想意识问题,是个人的私事,对精神领域的事情,个人情感方面的问题,其政策上首先是尊重,因为信仰是纯情感方面的事情,不涉及社会公共事务,接着是应该保护,保护个人的私权是政策的又一特色,也就是说尊重和保护性政策是尊重和保护个人情感政策的出发点。在研究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基础上,还要研究这些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极端危害。目前最为关切的就是宗教领域的重大风险隐患和“影响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26],包括境外势力进行宗教渗透问题、极端宗教思想问题、互联网宗教问题、佛道教的商业化与教风问题、伊斯兰教的极端思想侵害问题、天主教的地下势力问题和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和未登记基督教组织问题等,并且随着时间的迁移,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或者发生各种变化,给宗教领域和社会带来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
(三)研究宗教问题处理的逻辑性思路和方法性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要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27]。在全面研究、准确把握宗教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处理宗教问题的的逻辑性思路和方法性途径。
如何认识宗教、处理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提出了不少的思路和方法。基于这些研究,结合党和政府的最新判断,宗教学研究更应偏重于系统性、整体性的问题处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再次强调新时代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宗教问题的研究,不能就宗教问题谈宗教问题,而应该将宗教问题放置于国家整体的战略之中、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来研究,尤其是注意研究宗教问题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关系。宗教在经济发展中能够通过引导发挥积极作用、宗教在政治民主中的凝聚团结对于巩固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宗教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宗教问题在社会治理中的有序处理对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意义。这就涉及宗教学研究关于宗教问题具体处理办法,特别是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用“导”的方式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坚持中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等;基本的法律法规,包括以宪法为核心,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宗教事务法律,如《宗教事务条例》《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充实新时代宗教学研究的实践性意义,为防范和化解宗教领域的重大风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
四、深刻把握新时代的两个奋斗目标,加强面向现代化的宗教学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宗教学体系,促进宗教学创新性研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事业和重要灵魂,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8],表明我国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也有着新的任务和新的使命,可以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引领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学的研究也是如此,可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宗教学的根本性问题和原则性要求
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党的二十大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9]。宗教学既是一个科学性问题,也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在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宗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宗教学作用的发挥,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宗教学研究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和原则性要求。
宗教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30]。其一是研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基本要求。宗教具有独特的价值,宗教在中国经历长期演化“对我国政治、哲学、道德、文学、语言、音乐、美术、建筑、医学、科技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31],要充分研究宗教思想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普遍的哲学智慧相结合,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宗教问题,更好服务社会主义事业。其二是研究要聚焦于宗教背后的群众实践。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信教群众和信教群众在政治和经济上有着一致的根本利益,他们都是国家的主人,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研究信教群众的实践,理解“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信教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32]。其三是研究的成果要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理论研究的最终归宿是实践,宗教学研究要回答处理宗教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重要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也要经得起检验。当前研究要把握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优良学风,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提倡宗教学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使研究的成果有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宗教学的关键核心和系统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33],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包含宗教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定位和发展,究竟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宗教学。当代中国的宗教学,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并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根本任务的科学,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当然,宗教学研究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宗教学研究日渐式微,研究队伍在不断缩小、甚至后继乏人和无人,国家级研究课题逐年减少、经费严重不足,研究内容空泛、重复,研究成果缺乏新意且难以发表等。构建中国特色宗教学,需要不断解决影响其发展的这些突出问题。加强宗教学学科的顶层设计,构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体系,包括探索宗教的本质、要素、类型的宗教学原理,揭示宗教起源、发生、发展等客观规律的宗教历史,研究党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理论和实践的宗教政治学,以及其他的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管理学等。完善宗教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术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系统研究百年来党的宗教工作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确立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在我国宗教学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构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话语体系,关键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提炼具有标识性的大众化宗教学概念,打造符合中国宗教实际、易于为学术界和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增强话语自信,抵御西方宗教学话语渗透,解决我国宗教学研究中西方话语体系主导的问题。
(三)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宗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特色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34]。实现这个现代化,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既需要物质建设,也需要精神发展,特别是精神富足能够为物质富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支柱。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培根铸魂[35],站在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宗教学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一方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对宗教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即“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36]。宗教学研究要明确宗教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和功能复杂的体系,宗教问题常与经济、政治、民族、文化、国际等问题相互交织,其一,研究宗教特有的文化价值,宗教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宗教文化典籍、宗教文物、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宗教教义,要深人挖掘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其二,研究宗教如何“通过对信教群众生产与消费观念的引导,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7],不断将信教群众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经济建设提供力量支持;其三,研究各宗教教义中有益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在参与社会救助、公益慈善事业,开展扶贫、济困、救灾、助残、养老、支教、义诊等活动中作出的贡献;其四,研究宗教界的爱国、团结、和平等思想,为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各国宗教界的联系和友好交流进行的各种活动,为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所贡献的力量。
另一方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要研究宗教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宗教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以带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交流,进而促进各国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宗教学研究要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其一,研究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分析宗教交流对促进沿线国家与我国交流的重要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通过宗教交流,为沿线国家打开了一扇通过中国宗教了解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窗口,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助力的重大作用;其二,研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宗教发挥的桥梁作用。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广泛影响力,可以促进文明交流、凝聚力量和共识。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宗教,进一步发挥宗教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作用,有助于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总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问题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新时代宗教学研究肩负的使命和重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胸怀“国之大者”,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不断构建中国自主的宗教学知识体系。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44页。
[2]加润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新时代宗教学》,《科学与无神论》2020年第2期。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6页。
[4]刘同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百年研究历程与经验启示),《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6日第15版。
[5]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求是》2009年第23期。
[6]顾钰民《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若干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7页。
[8]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8-19页。
[10]《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人民日报》2016年4月24日第1版。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0、11、40页。
[12]《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第1版。
[13]韩庆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22页。
[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6页。
[16]王作安《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中国民族报》2022年11月15日第7版。
[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5页。
[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6页。
[19]孙武安《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五个重大原则,《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0期。
[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7-18页。
[2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第22页。
[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4-15页。
[2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人民日报》2016年4月24日第1版。
[24]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262页。
[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0、21页。
[26]《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第1版。
[2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0、21页。
[28]同上,第21页。
[29]同上,第19页。
[3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第12-13页。
[31]《发挥宗教界积极作用的十个主要方面,《天风》2014年第4期。
[3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人民日报》2016年4月24日第1版。
[3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43-44页。
[3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2页。
[35]《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第1版。
[36]《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人民日报》2015年5月21日第1版。
[37]《发挥宗教界积极作用的十个主要方面》,《天风》2014年第4期。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2期,该编辑部已授权转载)
(编辑:许津然)
永久域名:literature.cass.cnE-Mail:wenxue@cass.org.cnCopyright 202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11013869号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