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上午,由《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办的“贡院人文与宗教讲座”第十二讲“新文化运动中施莱尔马赫的影子”在世界宗教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孙尚扬教授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伟驰研究员、李华伟研究员与谈,《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建欣编审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参加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以1916年至1922年初中国知识分子讨论宗教问题的著述为对象,探讨了德国自由主义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的宗教哲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孙尚扬教授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社会知识界带来了一种决定性的变化:向现代社会知识的转型,其中一项重要的思想文化事项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宗教问题的关切与讨论。他主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当时的知识分子在讨论宗教时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运用的思想资源有哪些?
孙尚扬教授首先介绍了问题的缘起。他认为,宗教问题进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论域,源于当时的知识界对其理想中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之结构性探寻与诉求。他以1916年前后围绕孔教问题展开的激烈争论为例指出,新文化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由反对建立国教、主张政教分离转向反对宗教本身、主张取消宗教,可归因于当时引入中国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启蒙理念。
接着,他以1920年代初少年中国学会关于宗教问题的争论为线索,进一步分析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宗教观。他注意到:在这场争论中,赞同和反对宗教的两方人士都有人援引施莱尔马赫的宗教审美主义思想,将宗教情感化进而功能化,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最后,他通过陈独秀宗教观的转变,剖析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性结构,并认为:在施莱尔马赫的影响下,陈独秀的宗教观由宗教可替代转向认为宗教是发达的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这表明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在经过一番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破坏性工作后,少数人开始考虑从宗教中吸取思想资源来填补伦理亏空。
与谈环节,周伟驰研究员对新文化运动之前基督教会内部关于宗教正当性、基督教与科学关系等问题的讨论进行了补充。李华伟研究员对宗教功能论的思想源头、引进施莱尔马赫思想的缘由、消灭宗教论是否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反思。与会学者也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和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讲座圆满结束,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撰稿:《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 易中亚助理研究员)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