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世界宗教文化》杂志2012年第二期目录及摘要

来源: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2年7月3日 时间:2012-07-19

目录


特稿 

伊斯兰教与世俗化问题再思考|吴云贵

宗教慈善 大有可为——写在《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发布之际|焦自伟

佛教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影响——学诚

Cosmic Justice and Sanctioned Violence: The Huangdi Yinfujing and the Legitimacy of War in Religious Daoism|Ellen Y. Zhang
理论前沿  

宗教与全球发展:一种对话路径|
学术空间 

再论宗教与慈善——卓新平 张训谋 王卡 林启泰 郑筱筠
专家论坛  宗教慈善

宗教与公益活动:一个实证研究|李若木周娜

中国宗教性公益组织发展模式刍议|刘芳
国际视野

论意大利宗教经济|王六二 
学术专题   民间信仰研究

祖先有灵:香火、陪席与灵验|彭牧

祖先崇拜的生命超越观|赖萱萱

从碑刻看明清时期张掖的民间信仰|孟凡港

传统神灵信仰在当代的变迁与适应——以福建闽清金沙堂张圣君信仰为例|俞黎媛
深度解读

新时期中国党和政府关于抵御宗教渗透的理论和经验|何虎生李晓雨

宗教与道德信仰的重建——浅谈金融危机下宗教的力量|车莹

中土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及其信仰——以佛典和民俗为中心的考察|王月清雒少锋
实证研究

宗教对农民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陕西杨凌区农户调查的经验研究|周易、唐轲、孟全省
学海扬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藏方略:从蒙古汗国到大元帝国|

唐代《道僧格》复原研究|张径真

本期目录及主要文章英文摘要|张晓梅

 

摘要

 

特稿

伊斯兰教与世俗化问题再思考

吴云贵 

内容提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社会文化形态,它与人类社会是双向互动的。社会生活世俗化与社会宗教道德规范化、制度化,在任何人类社会都是互有联系和区别的现象。本文以伊斯兰教历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时间节点为线索,就其与世俗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一些学理上的梳理。

关键词:伊斯兰教 世俗化 历史 理论

宗教慈善 大有可为

——写在《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发布之际

焦自伟

内容提要:《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是国家宗教局今年会同相关部门发布的一个重要政策性文件。作者作为该文件起草和发布的参与者,在本文中重点阐述制定和发布该文件的目的,文件制定过程中的体会,对文件若干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宗教公益 慈善 政策

佛教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学诚

内容提要:佛教文化在推动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物文化的严重弊端也开始显现。现代性危机归根到底是一场“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是物文化无法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必然结果。只有我们的文化精神超越物文化、达到新的层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场危机。文化精神的向内超越,必须借助于丰富深刻的智慧见地。在东方文化的土壤中,这种内向的心灵智慧发展得尤其充分,东方圣哲们的智慧结晶共同构成了“心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场朝向内心的伟大进军势必开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伟大变革。

关键词:佛教文化 社会价值 现代危机 心文化 文化精神

Cosmic Justice and Sanctioned Violence: The Huangdi Yinfujing

and the Legitimacy of War in Religious Daoism

Ellen Y. Zhang

Abstract:The Huangdi Yinfujing or Yinfujing (Yellow Emperor’s Hidden Talisman Classic 黃帝陰符經) is an anonymous and esoteric Daoist text that became popular in the Tang period (618-907). While the early Daoist tradition puts text in the genre of fulu (符籙talisman) for the purpose of meditative practices, later commentators also put it in the genre of bingshu (military text 兵書) since the last part of the text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dealing with the military subject matter. This paper intends to argue that YFJ represents the Daoist idea (albeit it is with a Huang-Lao bent) of the correlativity between the cosmic Dao and the social order, andbetween inner cultivation and external statecraft. The paper will also explore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n violence, war and pe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Daoism.

Key Terms: Religious Daoism ,Huangdi Yinfujing, war, peace

理论前沿

宗教与全球发展:一种对话路径

刘 义

内容提要:宗教与全球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一个标志在于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标的提出及世界宗教和精神领袖千禧年和平高峰会议。其中,由前世界银行行长及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联合发起的世界信仰发展对话,即为推动类似目标的一个重要机构。发展的目的在于人。贫困不仅包括物质的层面,也包括精神的层面。全球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伦理和价值的支撑。文化应该作为一种创新机制,参与并影响全球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宗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发挥宗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强,文化和精神的维度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作用。中国模式也将对世界论坛的讨论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宗教 全球 发展 对话

学术空间

再论宗教与慈善公益

卓新平、张训谋、王卡、林启泰、郑筱筠

              

专家论坛  宗教慈善

宗教与公益活动:一个实证研究

李若木、周娜 

内容提要:大多数宗教都鼓励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和行为,为探求到底是宗教的哪一方面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截取宗教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实践和宗教观念三个方面探索宗教与公益活动参与之间的相关关系。对2007年居民精神生活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那些自我宣称相信宗教的人更可能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尤其是道教和基督教。在宗教实践方面,参与宗教实践的人群和那些未参与的人相比加入公益活动的可能性更大;然而,中国宗教信仰与宗教实践并不具备一致性。此外,传统的宗教观念和参与公益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宗教性  公益活动  定量

中国宗教性公益组织发展模式刍议

刘芳

内容提要:本文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回顾、梳理了宗教慈善公益组织的相关研究和理论文献,探讨了中国宗教性公益组织的运作特点和发展方向,及其在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指出,当代中国的宗教性公益组织不仅具备独立性、公益性、志愿性等非营利组织的一般特征,亦具有宗教性组织核心、参与性多元合作以及全球性项目开展等特殊的组织运作机制。这些组织特性不断地交织互动、彼此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宗教性公益组织独特的发展模式。

关 键 词:宗教性公益组织 社会公益 全球化发展模式

国际视野

论意大利的宗教经济

Massimo Introvigne 王六二翻译

内容提要近年来,宗教社会学有两种解释理论,一种在欧洲占优势,一种在美国占优势。前者是宗教世俗化理论,这种理论声称,宗教多元化会损害每一种参与竞争的宗教,削弱所有宗教的基础。宗教多元化和相互竞争导致世俗化,总体上将使宗教组织和信教人群的数量下降。后者是理性选择理论,用于分析宗教活动的机制,那个由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信徒构成的“市场”,这种理论认为,宗教活动受到的控制越小,越富有竞争性,宗教的整体水平就会提高。反过来,如果缺少竞争,宗教团体就会缺乏效率,不能维持市场的活力。作者通过分析意大利的宗教经济,认为在多元化越充分的地方,宗教组织将会变得越强大,并且,宗教的素质也会在相互竞争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  意大利  宗教经济 世俗化 理性选择  新兴宗教

学术专题

祖先有灵:香火、陪席与灵验

彭 牧 

内容提要 根据湖南茶陵的田野调查,本文考察了烧香、敬拜以及灵验所表达的人与祖先/神交往互动的方式,探讨了民间信仰实践体现出的人神关系及其建构方式。本文指出民间信仰实践体系的根基是以差序格局为原则发展出的神界观念与宗教实践方式。神灵不是笼罩万有的上帝,而是需要与每位信仰者和实践者建立具体直接关联的神。个体从己出发,从私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并建立和神界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从己出发的攀关系、讲交情。从差序格局出发的神人关系和神界秩序奠基于祖先和敬祖的实践,因此家庭、家庭内以敬祖为核心的实践应成为我们研究民间信仰实践的基点之一。

关键词 祖先有灵 敬祖 上香 陪席 人神关系 灵验

祖先崇拜的生命超越观

赖萱萱

内容提要:追求生命的不朽是人类摆脱死亡恐惧的主要途径。在祖先崇拜中,人们试图在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两方面都实现超越。子子孙孙无穷尽使祖先的自然生命在现世社会中实现永生;德行和功绩存留后世,并被传播、效法和宣扬,这也使祖先的道德生命获得了不朽。

关键词:祖先崇拜 生命 超越

从碑刻看明清时期张掖的民间信仰

孟凡港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祠庙碑刻,对明清时期张掖的民间信仰进行考察,发现其最显著的特点有三:第一,祠庙林立,神祇繁多,民间信仰兴盛;第二,职掌雨旸的神祇在张掖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具有消除寇盗、保边安民功能神祇的信仰极其繁盛。这些特点的形成,既与当时政治背景有关,又与张掖的地理交通、自然气候和社会历史密切相连。

关键词: 碑刻 明清时期 张掖 民间信仰

传统神灵信仰在当代的变迁与适应

——以福建闽清金沙堂张圣君信仰为例

俞黎媛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福建闽清金沙堂张圣君信仰的个案考察,探讨在当前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民间信仰是如何做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主动适应,指出张圣君信仰作为传统农业神在当代的复兴除了国家政治大背景的宽松之外,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行为惯性、地方化的阐述和期望、与时俱进的信仰民俗,管理人员注重信仰联谊、文化层次的提升并积极参与地方的现代化进程,是传统农业神在当今成功转型和复兴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传统 民间信仰  主动适应  积极发展

 深度解读

新时期中国党和政府关于抵御宗教渗透的理论和经验

何虎生李晓雨

内容提要:在长期抵御宗教渗透的实践中,中国党和政府形成了一整套抵御宗教渗透问题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认为宗教渗透和危害涵盖思想、组织、政治三个层面,且相互交叉重合;宗教渗透具有国际、国内和宗教自身三个原因;要从思想认识、交往原则、政策法规三个方面来做好抵御宗教渗透的工作。

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抵御宗教渗透;理论和经验

宗教与道德信仰的重建——浅谈后金融危机下宗教的力量

车莹

内容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了人们的生活,面对经济困境,人们心理发生巨变。在充满焦虑的情况下,宗教应该发挥自身特有的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积极的思想,走出困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 宗教道德  

 中土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及其信仰

——以佛典和民俗为中心的考察

王月清雒少锋 

摘要:大势至菩萨作为西方三圣之一,在佛经和中国民间,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和信仰却呈现出多样性。我们尝试从大势至菩萨的名号、本缘故事、佛经和各种造像资料、民间传说以及现代净土宗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推崇中,探究大势至信仰在中国的形成与开展。

关键词:大势至菩萨  念佛三昧  西方三圣

 实证研究

宗教对农民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陕西杨凌区农户调查的经验研究

周易、唐轲、孟全省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2011年对陕西省杨凌区农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农民的宗教与婚姻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相同宗教归属的夫妻的婚姻质量要高于非相同宗教归属的夫妻;如果夫妻双方个人宗教信仰的虔诚度越高、个人宗教参与的频率越高,其婚姻质量越高;如果夫妻双方的共同宗教参与越频繁,其婚姻质量越高;如果夫妻双方相信上帝在其婚姻关系中的重要性的程度越深,其婚姻质量越高。

关键词 宗教归属  宗教信仰  宗教参与 婚姻质量

 学海扬帆

试论元朝治藏方略

濮蕾

内容提要:自元朝始,广大藏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体系。为此,元朝政府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藏方略。这套治藏方略包括:因俗而治,扶持西藏地区僧俗政权;实施行政区划,专设机构管理;清查户口,建立驿站等具体政策与措施;从而加强了藏区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保障了藏区社会的长期稳定。

关键词:元朝 治藏方略 历史作用

唐代《道僧格》复原研究

张径真

内容提要 唐代的宗教法典《道僧格》久佚不传,日本元正天皇时期据此书创制的《大宝令?僧尼令》及其注书《令集解?僧尼令》中保存的诸多材料,为复原《道僧格》提供了宝贵依据。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对其中的“取童子条”、“外国寺条”、“斋会布施条”、“还俗条”做了复原,并对另外一些条文提出新的意见。

  道僧格 僧尼令 复原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