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专稿
民国时期佛学通史的书写/龚隽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革命神学——恩斯特·布洛赫对基督教千年王国理想的马克思主义解读/金寿铁
关于我国当前两类宗教矛盾问题的思考——与李东清同志商榷/陈秋月|周原
当代宗教研究
宗教与2012年美国大选及当前中美关系/徐以骅
文化旅游开发视野下的中国政教关系现状考察——以湘南、桂北地区的寿佛信仰为例/曹辉林
佛教研究
金代佛教政策新议/王德朋
唐代僧人获赐紫衣考/董立功
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
陈国符先生学术年谱/盖建民|杨子路
住庙与住家:山西朔州县家族化全真教的历史和生存方式/陈文龙
基督宗教研究
汉语官话方言圣经译本考述/赵晓阳
郭显德与罗约翰传教活动比较研究/徐炳三
中国基督教大学从外国式到“中国化”的转折及其启示——华西协合大学从异质到本土化身份的递进/张丽萍
知识与福音:近代教会博物馆与城市公共空间——以济南广智院为中心的考察/张德明
人际网络与反教运动:《圣朝破邪集》人物关系考/肖清和
伊斯兰教研究
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与马图里迪教义学派初探/马占明
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探源/王雪梅
世纪之交埃及伊斯兰主义的新动向/哈全安
其它宗教研究
“道之大原出于天”——董仲舒天命信仰下的王道理想/张宏斌
插箭节与安多藏区宗教兴衰——以西仓十二部落与合作四部落为例/蒙小燕|蒙小莺
书评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学术思路及其进展/黄永锋|詹石窗
《宗密思想综合研究》序言/方立天
独具只眼、厚积薄发——《中华珍本宝卷》评价/李志鸿
综述
帝制晚期中国文化的研究框架与范式——反思华琛的标准化理论/徐天基
宗教典籍翻译研究大有可为——“第二届宗教经典翻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任东升|高玉霞
“三论宗与栖霞山”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富宜|董群
Content
Special
Buddhist History’s Writ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Gong Juan
Studies on Marxism Religion
Revolutionary theology:Ernst Bloch’s Marxist Interpretation of Ideal Christian Millennium Kingdom/Jin Shoutie
Reflect on China’s Current Two Types Contradictions/Chen Qiuyue,Zhou Yuan
Contemporary Religion Studies
Religion and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2012, Current Sino-U.S. relation /Xu Yihua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Politico-religious Relationship in China In the View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Taking the Longevity Buddha Beliefs of the Regions in the South of Xiang and the North of Gui Provinces As An Example/Cao Huilin
Buddhist Studies
Study on the Buddhism Policies in Jin Dynasty/Wang Depeng
Monks Be Given the Purple Uniforms in Tang Dynasty/Dong Ligong
Taoist Studies
Academic Chronicle of Chen Guofu/Gai Jianmin,Yang Zilu
Live in the Temple or Home: The History and Survival Mode of Familial
Quanzhen Daoism in Suzhou, Shanxi/Chen Wenlong
Christian Studies
The History of Bible Translations in Mandarin Colloquial Dialects/Zhao Xiaoyang
Compare the Missionary Activities of Hunter Corbett and John Ross/Xu Bingsan
From Foreign Style to Chinization, The Transi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Christian University in China/Zhang Liping
Knowledge and Gospel: Christian Museums and Modern Urban Public Space:Imposing on the Tsinan Institute/Zhang Deming
Social-net and Anti-Catholicism: On th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Shengchao poxie ji /Xiao Qinghe
Islamic Studies
Study on Al-Maturidi Maturidiyyah and Al-Maturidiyyah School/Ma Zhanming
Seeking the Source of Hidden Khufiyyah in the Chinese Islam/Wang Xuemei
New Tendency of Egyptian islamism in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Ha Quanan
Studies on Other Religions
Dong zhongshu’s Destiny Faith and King Thought/ Zhang Hongbin
Latse Festival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Religious in Amdo Tibetan Areas/Meng Xiaoyan,Meng Xiaoying
Book Review&Summarize
摘要
民国时期佛学通史的书写
龚隽
20世纪20到40年代,中国具有近代知识意义的佛学逐渐形成,本文主要以此段时期具有新知启蒙性质的佛教通史书写为例开展论述近代中国佛学通史书写与时代学术思想以及思潮关系,阐明民国佛学通史之形成与特点,佛教通史书写是如何与印度佛教史及印度学之间发生内在关系的。同时,也分析民国佛教通史书写中有关“宗”的系谱观念及其意义。最后,对民国佛学概论与通史书写的成就与不足作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民国佛学 通史 吕澂 印顺
作 者 龚隽,1964年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革命神学——恩斯特·布洛赫对基督教千年王国理想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金寿铁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M4。)
在《作为革命神学家的托马斯·闵采尔》(1921)一书中,恩斯特·布洛赫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把圣经文本解读与马克思的解放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揭示了社会解放理论与宗教革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交互作用:一方面,圣经是“农民战争的暴动书”,另一方面,圣经是“特殊的主人意识形态”。因此,对于圣经,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双管齐下,区别对待,既要拒斥,又要继承:拒斥圣经作为“主人意识形态”的反动一面;继承圣经作为抗议和叛逆的革命一面。作为一个宗教无神论者和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布洛赫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宗教分析理论的框架:他不仅提供了对基督教千年王国理想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方式,而且发明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督教千年王国式的解读方式。
关键词:托马斯·闵采尔 革命神学 圣经 千年王国理想 解读方式
作 者 金寿铁,1955年生,哲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volutionary theology
—— Ernst Bloch’s Marxist Interpretation of Ideal Christian Millennium Kingdom
Jin Shoutie
In the book “Thomas Münzer as a revolutionary theologian” (1921), Ernst Bloch mit huge theoretical courage to text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and Marx’s theory of liberation organically combine to reveal the intrinsic link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liberation theory and religious innov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Bible is a “Riots book of peasant war”; on the other hand, the Bible is a special master ideology. Therefore, for Bible, the creative Marxism must works along both lines, both be treated differently, both rejection and inheritance: on the one hand, the rejection of the Bible as the reactionary side of the “masters of ideology”; on the other hand, inherited the Bible as one side of the protest and revolt revolution. As an the religious atheist and a Marxist theorist, Bloch on the of premise adhere to Marxism and revolutionary theory,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religion: he not only provides the way of reading Marxist ideal Christian Millennium Kingdom, and invented the way of Marxist Christian Millennium Kingdom.
宗教与2012年美国大选及当前中美关系
徐以骅
2012年美国大选表明,宗教影响美国大选政治的中、短期格局基本不变,共和、民主两党之间的“宗教差距”依然存在,宗教仍是决定美国选民政治倾向的因素之一;但也反映了美国宗教发展不确定性增加甚至全线下降、宗教右翼基本过气以及作为其人口学基础的白人选民人数递减的长期趋势。在目前中美关系面临诸多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的多重挑战之下,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主权问题人权化”、“人权问题宗教化”和“宗教问题安全化”的实践仍将继续,本届奥巴马政府难能将其经营为处理中美关系的某种前提。宗教是中美关系最具地方性、民间性和基础性的因素之一,实现中美宗教关系的正常化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大选 宗教发展趋势 中美关系
作 者 徐以骅,1955年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旅游开发视野下的中国政教关系现状考察
——以湘南、桂北地区的寿佛信仰为例
曹辉林
本文为贵州师范学院博士项目(编号:12BS006)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号召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宗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软实力而被普遍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之中。作为典型性个案,湘桂两省区的寿佛旅游文化开发现象,呈现出当今中国政教关系发展的新形式,即政教之间的协作互动、互利双赢模式。但是,该模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潜在的风险性,有必要加强宗教立法来进行规范与定位,方可确保政教关系可持续地良性发展。
关键词:寿佛 旅游 政教关系 湘南 桂北
作 者 曹辉林,1969年生,宗教学博士、贵州师范学院马列部副教授。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Politico-religious Relationship in
China In the View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Taking the Longevity Buddha Beliefs of the Regions in the South of
Xiang and the North of Gui Provinces As An Example
Cao huilin
Since the report of the 17th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roposed the call of “Upgradi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 the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xca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society.Religious resources as a kind of important cultural soft power have been widely included in Chines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a typical case, the phenomenon of the tourism of the Longevity Buddha beliefs in the south of Xiang and the north of Gui provinces, presents the new pattern of the present politico-religious relationship in China, namely a kind of 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on,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but it’s one of some vagueness and potential risk. So it’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religious legislation so as to normalize and orientate the role and action of the governments and religion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and 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o-religious relationship.
金代佛教政策新议
王德朋
本文为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代佛教研究”(12BZJ006)的阶段性成果。有金一代,佛教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最高统治者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的考虑,对佛教采取支持态度。间或出现的疑佛言论和抑佛举措都是局部的、暂时的,非连续性的。金代佛教政策的核心是利用与限制并行,但以利用为主。
关键词:金代 佛教 政策
作 者 王德朋,1966年生,历史学博士,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唐代僧人获赐紫衣考
董立功
“紫衣”本是唐朝三品以上官员的常服,自武则天主政后,朝廷开始向僧人或道士赐紫色袈裟或法衣,使“紫衣”成为朝廷给予僧人或道士的一种特别褒奖。此做法后被历代王朝所沿袭。唐代僧人获赐“紫衣”的资料散见于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日本官修史书中也有零星记载。本文通过对典籍中唐代僧人获赐“紫衣”情况的整理,试图对唐代僧人群体在唐代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和佛教与世俗皇权的关系有一个更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佛教 唐代 僧人 紫衣
作 者 董立功,1980年生,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陈国符先生学术年谱
盖建民 杨子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道教与中国传统天文历法互动关系研究”(批准号13AZJ009)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前沿与交叉研究重大项目“道教与科技交叉系列研究”的资助。)
陈国符先生在道教研究的诸多方面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本文依据文献史料,摘取先生重要经历和学术事迹,撰成陈国符先生学术年谱,评析陈国符先生“辨章道教学术,考镜《道藏》源流”的独特研究方法,总结其在道教历史文献和道教科技研究等领域的杰出学术贡献。
关键词:陈国符 学术年谱 《道藏》研究
作 者 盖建民,1964年生,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子路,1987年生,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讲师。
住庙与住家:山西朔州县家族化全真教的历史和生存方式
陈文龙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课题《道教灵宝派通史研究》(编号12XZJ015)以及香港青松观项目“山西道教碑刻调查”资助。住庙与住家仅指住所的不同。)
摘要:道教全真派以出家清修为主,但在山西朔州城区存在着数家传承上百年乃至四百多年的全真道家族。这些道教家族的历史显示全真派派字可能形成于宣宗到正统年间。他们火居的生存方式也与传统清修大不相同。这种传统究竟如何形成?火居对全真派传承的影响究竟如何?斯达克的“张力”理论在帮助寻找答案的同时,也受到挑战。
关键词:全真派 火居 家族化 生活方式
作 者 陈文龙,1973年生,哲学博士,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汉语官话方言圣经译本考述
赵晓阳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域外资源与晚清语言运动:以圣经中译本为中心”(11BZS051)的阶段性成果。)
官话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主要分布于整个长江以北的东北、西北地区、长江以南的西南三省、湖北部分地区等27个省市自治区。在圣经翻译最为兴盛的晚清时期,因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原因,北京官话方言还起到了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北京官话方言译本因此又起到了最权威、流行最广、刊印版本最多的作用。本文考述了南京官话、北京官话、汉口官话、山东官话、天津官话、胶东官话、河北官话等7种官话方言的圣经译本。官话方言共刊印了各类圣经译本149种;其中汉字124种,罗马字12种,汉英对照本7种,王照官话注音字母3种,国语注音字母1种,盲文1种,威妥玛拼音1种;含《圣经全书》汉字本6种,《圣经全书》汉英对照本1种;《旧约全书》汉字本2种;《新约全书》汉字44种本;《新约全书》罗马字本2种,《新约全书》盲文字本1种。
关键词:圣经译本 官话方言 汉字 罗马字
作 者 赵晓阳,196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郭显德与罗约翰传教活动比较研究
徐炳三
郭显德(Hunter Corbett,1835—1920)和罗约翰(John Ross,1842—1915)是近代山东和东北传教史上重要的奠基人,双方的传教理念和实践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其个体经验与两地基督教传播模式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关联。先驱传教士较早关注到传教过程中诸多重要问题,对日后中国基督教的发展态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郭显德 罗约翰 传教活动
作 者 徐炳三,1976年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中国基督教大学从外国式到“中国化”的转折及其启示
——华西协合大学从异质到本土身份的递进
张丽萍
(本文系2008年度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培育项目“教会大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以华西协合大学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基督教在华设学,以1839年澳门马礼逊学堂为嚆矢,教会学校竟日盛月增,并直达大学的“象牙塔”,在西南则有华西协合大学,是为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因其“根在外国,权在教会,西人为主,外国方式”而迥异于国内公立学校。以20世纪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为契机,基督教大学阶段性完成了其“异文”“异种”“异教”的“中国化”变革,成为了中国教育系统下的私立大学,这既是它们针对时代挑战的应变,也有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求变。
关键词:基督教 收回教育权 华西协合大学 私立大学
作 者 张丽萍,1965年生,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知识与福音:近代教会博物馆与城市公共空间
——以济南广智院为中心的考察
张德明
(本文获得2012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
1904年,英国浸礼会在济南筹建首座博物馆——济南广智院,至1910年全部落成。济南广智院作为新兴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展出各类西方先进文明模型及图表的同时,也陈列中国的陋风、陋俗模型,并不断变换展品内容,适应时代需要。作为教会博物馆的广智院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并举行布道、主日学、礼拜等宗教活动,将展览与布道密切结合,民众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触了福音,又成为特殊的宗教空间。济南广智院向中国民众宣传了西方文明,开阔了民众视野,但在布道上却未达到初衷。
关键词:博物馆 英国浸礼会 济南广智院 公共空间
作 者 张德明,1985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Knowledge and Gospel: Christian Museums and
Modern Urban Public Space: Imposing on the Tsinan Institute
Zhang Deming
In 1904, the English Baptists Mission began to establish Tsinan’s first museum— The Tsinan Institute, which was all built in 1910. The Tsinan Institute, as new public space, it displayed all kinds of advanced Western civilization specimens and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vulgar style models in contrast. It constantly varied and updated items in exhibition over time to catch the paces of social progress. As a church museum, the Tsinan Institute also entailed a strong religious color through holding evangelical lectures and Sunday school, conducting worship and other religious activities. Its functions thus combined exhibitions and sermons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gained access to Christianity gospel when accepting knowledge,thereby manifesting special religious urban space. The Tsinan Institute spread Western civilization to the Chinese and broaden their horizon, but evangelize others had not reache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人际网络与反教运动:《圣朝破邪集》人物关系考
肖清和
(本文是上海大学085项目优青课题《人际网络与宗教传播》的最终成果,并受上海高校一流学科世界史建设项目资助,谨致谢意。)
已往对明季反教运动的研究常常强调个别人物的作用,未考虑到在反教运动中人际网络的重要性。本文以《圣朝破邪集》为中心,结合相关文献包括明清文集、地方志等史料,梳理《破邪集》中各个人物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本文指出在福建、浙江等地的反教活动中,人际关系网络是凝聚反教群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师生、同年、同僚、同乡、同门等关系在反教群体的形成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际网络 反教运动 《圣朝破邪集》
作 者 肖清和,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Social-net and Anti-Catholicism:
On th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Shengchao poxie ji
Xiao Qinghe
The past researches on the anti-Catholicism during late Ming dynasty always emphasize several figures, but omit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cial-net in the anti-Catholicism movement. This article try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different figures in Shengchao poxie ji by using other related resources including collected works of Ming and Qing, local gazettes and etc. This article tries to argue that socialnet is significant to shape the Anti-Catholicism groups in Fujian and Zhejiang areas,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students, officials, fellow-townsman and etc.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Anti-Catholicism groups.
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与马图里迪教义学派初探
马占明
(本文系作者于2012年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马图里迪教义学思想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为12BZJ026。)
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是公元九、十世纪中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逊尼派教义学思想家之一,一生致力于教学、著述和学术论辩,留下不少宝贵的思想遗产。他去世后不久,马图里迪教义学派形成了。该派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著名学者和教义学论著,不断向外传播,从一个地区性学派发展为世界性学派。今天,世界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逊尼派穆斯林信奉马图里迪教义学思想,我国回族穆斯林大多属于该派。本文旨在对马图里迪本人及其教义学思想来源、马图里迪派教义学论题及其传播情况做一简要论述,供学界参考。
关键词:艾布·曼苏尔 马图里迪 教义学
作 者 马占明,1966年生,哲学博士,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副教授。
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探源
王雪梅
(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回族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编号10NXZMZ0Z与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回族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研究”编号NDSK—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虎夫耶门宦是中国伊斯兰教的四大门宦之一,在以往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研究中,对虎夫耶门宦在西北各分支源流等细节探讨较多,而对虎夫耶学理传播源头探讨较少。事实上作为苏非派的虎夫耶门宦与伊斯兰教苏非派乃格什班底耶教团紧密相关,其第一大来源就是中亚至新疆传播的乃格什班底耶和革新的乃格什班底耶在内地的传播;还有些来直接来自于麦加也属于乃格什班底耶系统的。此外还有西北穆斯林自创,被广大穆斯林认为也属虎夫耶学理的门宦。总结和整理有关虎夫耶传入中国的多种途径,其目的在于力求对分支较多,传播时将较长的伊斯兰教苏非派虎夫耶有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认识。
关键词:苏非派 乃格什班底耶 虎夫耶
作 者 王雪梅,1977年生,博士,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世纪之交埃及伊斯兰主义的新动向
哈全安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东现代化进程中的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项目批准号:12BSS014)的阶段性成果。)
埃及的伊斯兰主义运动并非处于僵化和静止的状态,而是经历沧海桑田的深刻变化。世纪之交,穆斯林兄弟会作为埃及伊斯兰主义的主流派别逐渐淡化宗教色彩,致力于弥合教俗分歧,进而扩大与世俗反对派的政治合作,而以贾马亚为代表的伊斯兰主义极端派别亦宣布放弃暴力原则,政治立场趋于温和。伊斯兰主义主流派别的世俗化和极端派别的温和化,加速了教俗反动派政治立场的趋同,为教俗反动派实现广泛联盟进而共同挑战独裁统治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基础,直至导致官方与民众之间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政治天平的倾斜。
关键词:埃及 伊斯兰主义 穆斯林兄弟会
作 者 哈全安,1961年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东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道之大原出于天”
——董仲舒天命信仰下的王道理想
张宏斌
董仲舒作为儒家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一向被视之为儒教建制化和国教化的有力推动者,是封建统治者统治理论的注释者,但事实上董仲舒对儒教的建构过程中更倾注了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在为现实的统一秩序作出论证的同时,“屈民而伸君”;同时树立了天的权威,以“天”来规束世间权力的运作,“屈君而伸天”。“天”是董仲舒信仰之所在,在天命的信仰之下,董仲舒完成了自己王道理想的建构。
关键词:董仲舒 天命信仰 王道 儒教
作 者 张宏斌,1985年生,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哲学博士。
插箭节与安多藏区宗教兴衰
——以西仓十二部落与合作四部落为例
蒙小燕 蒙小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川藏族部落社会研究》(项目号11BZSO054)研究成果。)
藏族部落作为重要的地缘组织,是现当代藏区农牧民插箭节的活动单位。本文选取安多藏区重要的组成部分——甘南藏区内,作者曾做过民族学田野调查的西仓十二部落、合作四部落为对象,以插箭节的宗教仪轨、礼俗文化变迁为切入点,尝试解析域内苯教与佛教兴替及其对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插箭节民族传统文化原始宗教
作 者 蒙小燕,1972年生,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博士后;蒙小莺,1978年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
◎书评与综述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学术思路及其进展
黄永锋詹石窗
(作者黄永锋,1972年生,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詹石窗,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理论研究所教授。)
《宗密思想综合研究》序言
方立天
(作者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独具只眼、厚积薄发——《中华珍本宝卷》评价
李志鸿
(作者李志鸿,197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帝制晚期中国文化的研究框架与范式
——反思华琛的标准化理论
徐天基
(作者徐天基,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宗教典籍翻译研究大有可为
——“第二届宗教经典翻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任东升 高玉霞
(作者任东升,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高玉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
“三论宗与栖霞山”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富宜 董群
(作者王富宜,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讲师;董群,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