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基督宗教研究》(第12辑)

来源: 时间:2010-01-13

  

  

由卓新平、许志伟主编的论文集《基督宗教研究(第12辑)》于2009年11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前  言 

 “社会转型”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带动的全球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而成为一种严峻的现实,这是人们并不愿意看到、却又不得不面对的“转型”。除了在物质层面感到的收入减少、就业困难和产品没有出路之外,人们在社会层面体验到结构的变化、发展的缓慢、甚至蒙上了衰退的阴影,而在精神层面则感触到新的茫然、失望和幻灭。其实,从金融危机的肇始和恶化,我们可以窥测到社会层面上人们对“物”、对“资本”及其运作或操作此物此资本之机构、制度和人的“信任”产生了危机,因此也可以说是这种“世俗信仰”出现了问题和危机。从这一角度来看,对今天这种令人紧张和失望的“社会转型”,我们则有必要从“宗教经济学”的视域来审视“社会经济学”,在深层次上更应该以“精神资本论”来分析“金融资本论”,找出“信仰资本”与“物质资本”、“神圣信仰”与“世俗信仰”之间的互动、互悖和互促的复杂关系及内在规律。

  带着“基督宗教”与“社会转型”在古今中外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意识,我们组织了“基督宗教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以便能够回顾过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这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加拿大维真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洛杉矶)和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共同合办,这些单位为会议的举行提供了资助。特别应该表示感谢的是,许志伟、卢龙光、赖品超、江丕盛、杨熙楠、李灵等学者及其负责的学术机构以其特别的支持、智慧和贡献而使这次会议的圆满成功获得了坚实基础及可靠保证。长期以来,我们的友好合作为中国基督宗教学术研究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这次会议于2008年12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天利大厦顺利召开,约140人参加或旁听了会议,这些学者分别来自中国北京、上海、广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山西、河南、陕西、山东、四川、甘肃、广东、黑龙江,以及香港等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亦有不少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与会。在京的一些海外学者如来自美国、英国、回拿大、芬兰、德国、奥地利、新加坡等地的访问学者也旁听了会议。研讨会的发言及讨论主题共分为十个,包括:一、“基督宗教与社会转型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二、“基督宗教与精神价值”,三、“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圣经》解读”,四、“基督宗教与政治文化”,五、“基督宗教与社会形态变迁”,六、“基督宗教与社会转型的东西方比较”,七、“基督宗教与社会转型的实证分析”,八、“青年学者论坛”,九、“基督宗教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十、“基督宗教与中国历史”。卓新平、温伟耀、赖品超、江丕盛、李灵、杨熙楠等代表主办及合办单位在开幕式上亦有简短致辞,表达了成功举办会议的愿望和对与会学者的欢迎。

 围绕这十个议题,近70位学者准备了论文或发言提纲,而且绝大部分在会议上安排了发表。这些论文或发言提纲包括:“论基督宗教的可现代化性格”(温伟耀)、“转型社会中的汉语基督教研究——作为学科体系的汉语学术神学”(黄保罗)、“伊利亚德论‘宗教人’的现代处境”(朱东华)、“启示论与危机体验”(张新樟)、“自由主义神学转型下巴特的神学知识论”(郭鸿标)、“基督教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文化价值”(陈树林)、“癌症与重生:罗马帝国的社会转型与基督宗教”(何光沪)、“恩典与良心:一种哲学史的考察”(谢文郁)、“从世纪金融风暴看基督教信仰与公共价值”(江丕盛)、“精神实践与德性内化”(刘孝廷)、“罪、恩典与文化更新——从加尔文到凯珀”(谢志斌)、“建构宗教与革命的联盟——卢卡奇、布洛赫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宗教思想初探”(张双利)、“中国社会转型中之婚姻和家庭价值观:基督宗教的回应”(李耀全)、“圣经《启示录》展现罗马社会矛盾中和谐共生的愿景”(陈龙斌)、“马克思与《圣经》——兼议基督宗教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扮演的角色”(张宪)、“‘以德报怨’与‘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论语》《圣经》对读实例之一”(石衡潭)、“中国现代作家对耶稣形象的重塑”(梁工)、“西方古典语言教学与国内基督宗教研究的转型”(雷立柏)、“基督教与转型时期的政教关系”(刘澎)、“基督教在政教分离的现代社会中职能重心究竟何在?——关于中国现代化转型期基督教福利事工化倾向的反思”(尤西林)、“政治与宗教:从托克维尔的观点来看”(孙向晨)、“教会与社会转变及和谐:十八世纪英国政教关系的历史研究”(郭伟联)、“敬畏与慰藉——基督宗教在社会转型时期应起的作用”(曹剑波)、“从‘基督教世界’到‘边缘化的道成肉身’——由冈察雷斯的《变化中的教会史》谈基督教与社会变迁之关系”(姚西伊)、“在现代世俗社会的市场机制中发扬宗教的超越精神”(张庆熊)、“社会变迁与教会回应”(王美秀)、“英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基督教浪漫主义”(李枫)、“生态神学中的社会观”(曹静)、“东正教与俄国社会转型”(张百春)、“‘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吴雷川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儒家传统和基督教传统”(梁慧)、“21世纪基督教的全球发展态势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赵林)、“论社会转型期的基督教神学”(王晓朝)、“信仰、信任与市场经济”(高师宁)、“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葡萄牙天主教会”(顾卫民)、“美国战后的宗教改变”(雷竞业)、“基督教现实主义与美国社会的转型——兼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思想在美国的命运”(方永)、“天国的概念的演变”(黄根春)、“中国基督教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B城城郊某社区教堂为例”(段琦、陈东风)、“再造‘遗产’:一个华南天主教村落的记忆文化”(张先清)、“甘南地区藏民改信基督教研究”(陈声柏)、“社会转型期广西乡村基督宗教的特点”(颜小华)、“社会转型期的湖北基督宗教教派问题研究”(黄超)、“从马丁?路德的思想观照经济全球化下的高等教育——以香港为案例”(关瑞文)、“打破‘现代性偶像’的灵修者——浅谈基督教传统灵修思想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谢华)、“马克思与涂尔干宗教观之比较研究”(马万东)、“悲剧视野中的共同生活——试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罪论’”(唐瀚)、“宗教对话的新前沿:保罗?尼特论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关系的轴心式转变”(王蓉)、“浅析福音书的世俗意义——对激进世俗神学家保罗?范?布伦神学思想的阐释”(王紫媛)、“全球宗教复兴及宗教政治:一个宗教社会学的理论考察”(刘义)、“世俗化与当代英国宣教形势”(孙艳燕)、“美国宗教右翼的文化解读”(欧阳惠)、“时空转换下的精神契合——基督教中国本土化的演变与实证分析”(孙翀)、“传教士视野下的凉山彝族地区社会变革”(申晓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田家半月报》与乡村建设运动”(王京强)、“重提梵蒂冈是否承认伪满洲国的历史争议”(刘国鹏)、“震旦大学与辅仁大学比较(1903—1937)”(刘贤)、“从全球化看基督宗教与佛教在近现代中国的相遇”(赖品超)、“二十年后再从几个神学观点看中国现代化的一些问题”(钟志邦)、“李荣芳的圣经批判学与当代中国社会”(李炽昌)、“基督教与中国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邢福增)、“当代中国家庭教会的社会化问题——基于信仰一关系的权力实践”(李向平)、“两岸三地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之比较及其重心转移”(徐以骅)、“西方学界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刍议”(陶飞亚)、“基督教社会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刘家峰)、“基督教文字事工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陈建明)、“从19世纪基督教中文书册看文化适应与转型”(黎子鹏)、“马礼逊《汉英英汉辞典》中的基督教词汇研究”(张西平)、“汤若望笔下的明清之变”(李雪涛)等。

 虽然发言时间较短,与会代表仍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大家普遍反映,这次会议发表的论文体现出较高的水平,不少发言非常精彩,而且随之进行的讨论也颇富启迪、卓有成效。为了使这次研讨会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我们从上述论文中挑选了一批、汇编为《基督宗教研究》(第十二辑),作为本次会议的论文集出版发行。本论文集相关论文的搜集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大力支持,杨华明、李林等具体负责了论文的编辑工作,宗教文化出版社为论文集的顺利而及时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对这一切参与、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社会转型”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转型也各有不同,在这种“转型”临“危”之际,也往往是其“机”遇之所伏。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持续地、能动地观察和看待这些“转型”,并参与和推动人类社会的积极转型和良性发展。

  

  

                                   卓新平

                                 2009年4月28日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