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少林问禅之机锋辨禅2010》出版发行 永信法师主编

来源:2011年08月26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1-08-26


 

佛教在线河南讯 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主编的《少林问禅之机锋辨禅2010》一书日前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是少林寺与佛教在线共同主办的2010年“少林问禅--机锋·辨·禅”活动的实录。

问禅为了知禅,知禅为了用禅。运用禅的方法,能够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本书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次悟禅的机会。 

《少林问禅之机锋辨禅2010》一书15万字,并附有2010年“少林问禅--机锋·辨·禅”活动的精美图片。

 

 

《少林问禅之机锋辨禅2010》序言

少林问禅机锋辨禅活动已经举办了四届了,应该说影响越来越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我以前也说过,举办机锋辨禅活动,是继承禅宗祖师的作略,借鉴藏传佛教的辩经传统,应对今天社会人群了解佛法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并邀请学者名人和媒体参加,这是一种继承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创新。

过去几届活动的实际证明,这个活动是成功的,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弘扬了佛法尤其是禅宗的智慧,也更进一步推广了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文化品牌,在佛教界、学术文化界和社会各界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至今回想起来,一届一届辩手们相聚在嵩山脚下,飞扬的风采和灵动的智慧辩才都历历在目,也使我仿佛看到了佛教尤其是禅宗未来人才如林、僧才如林的曙光。

佛教讲修行,就是要行,禅宗尤其讲究实修。没有实修,那就是说食不饱,画饼充饥。但是禅宗的实修,必须要依据一定的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不然就成了盲修瞎炼。辨禅表面上看,体现的是文字、知见方面的水平,实际上与修行密切相关。一方面,辩的过程,不但是体现了义理的学习,也体现了禅修的功力。尤其是对有些辩题,没有一定的修行体会,很难理解清楚、表述清楚。另一方面,辩的过程,也为今后的修行辨别真伪,辨明方向,这点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达摩祖师讲:“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辩”的过程,就是“辨”的过程,最终就是要达到“明佛心宗,等无差误”也就是“明心见性”的目标,同时也体现“行解相应”的宗旨。对禅来讲,这两点都很重要,“明佛心宗”是禅的根本和核心,“行解相应”则是禅的途径与保证。机锋辨禅在根本上来讲,也是希望体现和落实这两点。

当然,我们的活动,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不少的差距,我们希望能做得越来越好,能为禅的弘扬和禅宗人才尤其是僧才的培养起一些作用。

《少林问禅之机锋辨禅2010》是对去年辨禅活动的总结和汇报,比较全面、真实地记录了活动全程,这会让没有亲临现场的读者参与其中,也供参加辩禅的辩手、评委和读者重温、收藏。

眼下,2011年的机锋辨禅活动已经拉开了帷幕。跟去年相比,今年的活动规模有所扩大,我们第一次设置了分会场。这表明大家对机锋辨禅活动的认同增加了,也会让活动的影响扩大。

我期望机锋辨禅活动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也期待看到更多更优秀的禅门才俊和更多的社会大众参与其中,也期待今后每年给大家看的“机锋辨禅”系列图书越来越引人入胜。这是少林寺常住和我本人、机锋辨禅活动主办者和所有参与者的真诚期望。

释永信

2011年夏


《少林问禅之机锋辨禅2010》后记

在第五届少林问禅机锋辨禅活动拉开帷幕之际,我们向读者奉上《少林问禅之机锋辨禅2010》,一年一度,一期一会。作为活动的联合举办方,我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有更高的期待,期待获得越办越好,书越出越精彩。

少林寺是中国的禅宗祖庭,在少林寺举办的机锋辨禅活动是对祖师禅的弘扬与振兴,这不仅关乎佛法的慧命,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少林寺多年来在持续推动以禅武为核心的少林文化走向世界,其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长。包括机锋辨禅在内的少林问禅系列活动,正是少林寺面向全球弘扬中华文化的举措之一。佛教在线能持续参与这一重大而有意义的活动,是一种难得的机缘,我们也应该为之付出更大的努力。

安虎生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