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4日下午两点,“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十六期读书活动在社科院世宗所861房拉开序幕。尽管现正为社科院休假期间,但是读书会成员热情不减,不仅特邀了著名儒学研究专家钱逊先生参与本次活动,同时还迎接了新成员张军的加入。紧随上次读书进展,本次读书内容为《论语·雍也》第17-24节(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段落言),社科院世宗所晏琼英博士主持了本次读书活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崔茂新教授引领大家导读。以下就读书内容略作介绍。
17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该句之解读,针对于前半句“人之生也直”产生了许多的讨论。首先不同的译注版本有不同的解释,其次,在场的各位有自身不同的见解。朱熹注解为“生理本直”,刘宝楠认为“人所以生于世而自终者,以其正直也”,杨伯峻译为“人的生存由于正直”,钱穆则将之上升到群体的生存之道。而在场者的理解中,有的认为该句应与文质彬彬联系起来,与正直无关,孔子想要说的是要将人的真情实感说出来,而不要巧言令色;有的认为这里孔子要讲的是生命的规则、规律,人心的规则;有的认为孔子提供了一个思路,让你自己去做判断,强调人性的自省。针对意大利、法文等文本则译解为“人生而内心是正直”之意,钱逊先生强调了我们在读 《论语》过程中应注意中西方互译时容易产生的误解,西方人有自身的思想文化体系,因此,会在某种程度上曲解《论语》本来之意。他认为孔子该句之意实际是将人性与仁道合于一体而言,两者并无区分。
对于“罔之生也幸而免”,有人提出了不直之人的生,是假生,伪生;有的认为这里应该将孔子所提倡的仁者之道与之相联系,正是由于仁者之道,所以不直的人也能够得到宽容而生;针对有人提出的当今不直之人多,而且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幸而免”的现状,钱先生强调,该句实际是孔子所提出来的理想,而理想与现实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到现今这种差距则越来越大。
1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针对孔子在这里提到的“知”、“好”、“乐”三种情况,弄清楚这三者的关系以及三种情况所要面对的对象为何是理解本句的关键。关于该三者的关系,有的认为是一种过程关系,在场者有人展示了西方人学习理论的进程图,认为西方学习理论恰恰就是孔子所提出的三种情况的递进关系;有的认为是境界的差异,“知”、“好”、“乐”三者精神境界各有差异,而并非一定要递进发展。对于“知、好、乐”所指的对象为何,主要的争议在于是“学问知识”还是“道”,回顾孔子在 《论语》所体现的中心意涵,正如“学而时习之”所强调的一样,孔子所谓的“学”的根本,其重点还是在于“道”,因此大家认为“知”、“好”、“乐”三者所指的对象归结为“道”会更合适。
19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本句辨析的重点在于什么是“中人”?孔子所谓的“中人”到底是针对什么而言?英文译本指“平智之人”,法文译本主要是指德性,俄文译本是指平庸之人。有关“中人”到底是针对什么而言,此处存在的三种理解为:针对智识而言,针对道德追求而言,针对修为而言。有关“语上”的理解,刘宝楠版本引用颜师古人表注解,认为孔子很少和弟子谈及仁、性、天道等,弟子不可得闻,就是所说的“不可以语上也”。纵观孔子该句之意,应该是谈到对于弟子应该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此在朱熹本、刘宝楠本都有谈及。
20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对于该句,尤其是“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大家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今论及孔子的宗教观,往往会提及该句,但是现今我们对于该句的理解,实则是肢解了孔子原有的话意。朱熹对于该句的注解认为“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刘宝楠本注解“以礼敬事鬼神也”,认为在这里是孔子告诉樊迟要从“周道:遵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钱穆本注释“鬼神之祸福,依于民意之从违。故苟能务民之义,自能敬鬼神,亦自能远鬼神,两语当连贯一气读。敬鬼神,即所以敬民。远鬼神,以民意尤近当先。”钱逊先生认为,纵观孔子之思想,都是以“亲人”为核心,立足于人事之上,而该句的背景则是樊迟要去做官,因此孔子教之以为官之道。对于“仁者先难而后获”一句,较为易解,则基本无争议。
21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仁者”在《论语》中多有重复出现,孔子在该句中强调了“知者”与“仁者”两者在性、体、效三个方面的不同。将两者分别与“水”“山”相联系,则就如朱熹注解所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尽管其他注解版本论词各异,但其中心意思 则基本无差别。
该句的理解上,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是:孔子言及“知者”、“仁者”,该两者是否有高低之别?一般认为,相较于“知者”,“仁者”更获得了孔子的推崇,对两者的价值判断显然是存在高低之别的。
22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对于该句的理解,导读崔茂新教授认为应该回到齐鲁历史典故之上。钱逊先生亦认为,该句中孔子认为鲁国更近于“道”,我们需要回到历史情境中来谈及。纵观程树德、朱熹、刘宝楠、钱穆等版本,大都提及齐国乃霸政之余习,急功利,喜夸诈,而鲁国则重礼教,因此,鲁国要比齐国更近于“道”。而针对有人提出来联系孔子在《论语》中对于齐国之相管仲的较高评价,为何在此孔子会对齐国加以贬低的问题,大家认为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是因为重视其作为文明捍卫者的身份,在此对齐国的评价则涉及到不同的层面。
23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该句理解的困难,则在于对“觚”字一词的认识。觚,行礼酒器,能够容酒二升。该句理解可有两层意思:一可说是“觚”意味着“寡少”,戒人贪酒,然而当时习俗是沉溺于酒,尽管是用“觚”盛酒,同样毫无节制,孔子由此而叹息;另一说法 是“觚”是一种有棱的酒器,而后形状发生改变,但仍被称之为“觚”,孔子发出感叹,也即形状所代表的礼上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名与实已不相符。对于以上两种 解释,一般认为后一种更为恰当,孔子由礼器的形与名而发感叹,同样,适用于为君、为臣之道,如果君王失去了君王之“道”,则不为君,臣民失去了臣民之“职”,则不为臣。
24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该句之理解,有两处需要斟酌。一是“井有仁焉”的意思,一是“欺、罔”之意。“井有仁焉”是指井里面有“人”还是井里面有“仁人”?如果取前意,则是指本句意在凸显仁者的济人于患难的高尚品德,取后意,则凸显了仁者求“仁”之精神,一般认为后者之理解狭隘了仁者之品德,取前意更能显现“仁”之德。关于“欺、罔”的理解,“欺”是指被人欺骗,“罔”是自己受骗,受疑惑。
持续两个多小时的读书活动在“宰我”的问题当中结束,今天的读书活动由于各个版本阅读较为全面,因此讨论也更为充分。读书内容结束之后,大家又讨论了读书会后期活动、宣传推广以及后期活动之组织等内容。在组织者的积极统筹与规划以及参与者的热情回应下,“知止”中外经典读书小组的读书活动朝着更为稳健的步伐向前发展,同时也欢迎与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读书活动,一起共享学知求道的乐趣。
(供稿:李金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