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9日上午9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与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近现代基督教的中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学院宋明理学山庄拉开序幕。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政界、学界、企业界和媒体等近6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30篇论文,视角独特、选题角度丰富,学者们从全球化与中国化、基督教中国化与政治、中国化基督教神学思想探索、基督教中国化区域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研讨,会议讨论热烈,互相交流气氛融洽。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林金水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所长王建朗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所长王建朗首先为本次大会致辞。他说:基督教的中国化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宗教议题,还是文化议题、政治议题、社会议题,因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尤其是近现代的基督教,不可避免的跟列强的强势进入中国发生了关系,所以我们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它确实有两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我们知道近代中国有许多教案,不是所有的教案都是没有道理的,确实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基督教作为一个宗教经过了社会的发展,比如学校、医院、社会慈善、企业等等方面,对近代中国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说这个两个方面的作用都会并存的,如何的正确的认识基督教的发展,这会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这一次的会议另一个标题,是多学科视野下的基督教本土化研究,这次参加的不关有历史学研究者,还有宗教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学者的参与。朋友们一起来做一个交流会讨论,一定会给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看法,一些有益的看法。近代史基督教的研究和近代史的研究一样,需要有一个历史的眼光,放大的眼光,前沿的眼光来看待近代基督教的发展,需要我们一个开放的心态,一个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些事情,所以我相信近现代基督教不是以是不是“对的”,是不是“科学”的,是对还是错的态度来讨论,这样的态度不是一个学术研究所该有的,所以我们要以一个现实的分辨力去看基督教进入中国之后发生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会分析一些原因,这些才是我们要探讨的。总而言之,我相信我们对近现代基督教的探讨不仅会取得非常学术的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也是有非常现实意义的。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文顶致辞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文顶、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系主任徐以骅、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党委书记林建荣、兴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立武也分别在开幕式致辞,对此次会议的举行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嘉宾、参会人员和协办方表示感谢。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演讲
首场主题演讲,张志刚和徐以骅两位教授就“近现代基督教的中国化”这一议题发表了他们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考的结果。他们高水平的演讲成为本次会议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提供了讨论的基础。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认为基督教中国化的概念旨在立足于学术立场,更客观、更理性地探讨基督教何以能够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他通过“中韩基督教史比较”、“当代中国宗教生态”和“国际宗教对话动向”这三方面对“基督教中国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最后他认为社会实践是检验宗教信仰的主要标准,就当今中国国情而言,“基督教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在于,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发展进步做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系主任徐以骅演讲
徐教授指出如何理解今日中国之基督教,中外和教会内外有种种不同的视角和看法。他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后传教时代的中西宗教互动;二是当前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处境;三是“信仰中国”:关于中国的新叙事。他认为,在中西宗教互动中,呈现出:传教士不再是主要的精神纽带、互动范围涉及到多个领域、中国在互动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美国的“宗教知华派”为数寥寥等特点。在社会处境这一面,基督教在中国的社会地位从1949年以前的“三高”的特点逐渐变化为今天处境的“三个边缘化”的特征。最后他谈到“信仰中国”这个新视角不仅对正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中国而言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而且对中国基督教的深入认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化视野下“基督教的中国化”的理解和思考
第一单元发言集锦:
第一天的研讨共分为3个主题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基督教的中国化”的思考和理解,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处长毛胜主持举行,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系主任徐以骅担任评论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系汤维强教授、中央统战部巡视员李平晔教授、四川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建明教授、浙江省委党校学报陈建明博士分别就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进行深入的讨论。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系汤维强教授发言
“基督教本土化,可在不同范畴呈现。”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政治系汤维强教授强调,“他从地理分布侧面,分析基督教在华传播本土化的问题。时间分建国前后,地点以省区作分析层面。基督教以新教为主,部分分析杂以罗马天主教。”并且他说,“他在文章的首部分分析新教传华首六十年地理分布的沿海性、都市性和集中性”的特点,也进一步分析了“建国后这三个地理特征是否转强抑弱,三自教会是否保持其沿海城市优势,抑转移内陆,传教区是否继续相对集中,抑比较分散”等问题,最后他“探讨了基督教的增长率,是原传教区较高或低,是原区老树成荫,抑新种成林的效应较强。以此推论当代基督教是否保持外来宗教的地理特征,抑已育成本土化的后代。”
中央统战部巡视员李平晔教授发言
中央统战部李平晔巡视员认为:“基督教的历史,既是一部跨民族跨地区传布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信仰本色化、本地化、处境化的历史。”李平晔巡视员在进一步谈到基督教传入中国历经文化、政治的冲击,依然能够存在、发展,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之原因时,她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有益的探讨和思考:1、从实践层面和学理层面谈基督教的中国化问题,2、从政治层面谈基督教的中国化问题,提出协调和共存的理念,3、对中国社会基督化、中国文化福音化的问题作了一番客观理性的分析,指出注重“多元”是最好的存在形态。
四川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建明教授发言
四川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建明教授在会上主要是围绕华人、外来传教士与教会这三者之间关系的发展脉络,分析探讨了在以云贵川为主的华西传教区基督教本色化历程中,地区级或省级教会联合机构所扮演角色的重要作用。
浙江省委党校学报陈建明博士发言
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的陈建明编辑认为:“从全球地域化的基本视角出发,来关注基督教自近代入华以来地方化建构现象。相比‘本土化’和‘处境化’等这些使用较多的概念,‘地方基督教’更能表达出中国基督教自身发展所具有的主体性,也更能反映出这一过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和社会化意涵。”
在这一单元的互动和提问环节,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肖清和副主任、闽江学院雷阿勇副教授等代表就着他们的关注点向几位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存在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涉及到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细节的案例,如华西教会的本土化的特点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提高了会场整体的讨论水平,也更为深入的探讨了本次的议题。
对“基督教的中国化”中政治角度的意义探究
第二单元发言集锦:
第二单元围绕对“基督教的中国化”中政治角度的意义探究的主题展开,由兴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立武主持进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系教授汤维强任评论员。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基督教与华人社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庆豹教授、中央文献研究室副处长毛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赵晓阳就“基督教的中国化”在政治层面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曾庆豹教授发言
在对“基督教中国化”中政治角度的意义进行探究时,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基督教与华人社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庆豹教授就指出,“要认真思考基督教的未来与中国的现实,就必然要从社会政治史或经济史的角度说起,基督教传教人士与团体大肆的抵达中国,正是全球资本主义的一次高峰期,现代中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阶段,没有人可以完全的说清楚究竟有多复杂,以至于留下了许多可能的解释空间。”最后他说道:“当基要派和社会福音派在处理反应于社会问题时,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偏离了宗教的主旨,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各自采取了何种态度或方式来面对时局,很难说孰是孰非,相反的,应该看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处长毛胜发言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处长毛胜在谈到毛泽东对基督教的认识时说:“青年毛泽东对基督教的认识,大致上有三个方面。一是肯定基督教在历史上的进步性,二是尊重基督教信仰的权利,三是已经开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基督教问题。毛泽东谈论基督教时,常常与中国的历史与人物相比对,颇有意味”。在讨论的最后他表示说:如果毛泽东对基督教的认识与思考,可以归结到“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上去,那么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基督教本土化,核心的一点也就在于此。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基督教本土化的深入发展,在于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赵晓阳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晓阳教授在研讨会上表示,她从六个方面来论述50年代初期,中共如何改造与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的中国基督教会适应新社会。她不仅详细论述中共如何把握中国基督教会与帝国主义历史联系的关键点,以及因抗美援朝而出现的社会新局面,以割断中国教会与帝国主义的联系为突破点,强调基督教会政治面貌的改变,而且也讨论了中共在引导和支持基督教会进步力量的同时,适时调度,因势力导,激发广大基督徒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团结最广泛的信教群众这一系列挑战中所表现了出来的非同一般的控制力和领导力。
对“基督教的中国化”中神学思想的探索
第三单元发言集锦:
第三单元以对“基督教的中国化”中神学思想的探索为主题。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吴梓明主持下,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历史研究所教授徐光台教授、台湾中央大学荣誉教授、美国机械研究院院士周復初教授、台湾国科会教学门共同召集人、台湾中原大学特聘教授张世忠、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李莎博士就关于身份认同“天主”和“天主教”中译的源起与意义演变的认识、贾玉铭、王明道与倪柝声三位本土神学的比较、地方教会本土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历史研究所教授徐光台教授发言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历史研究所教授徐光台教授从7个方面来阐述他对从罗明坚到利玛窦这一过程中,关于身份认同“天主”和“天主教”中译的源起与意义演变的认识。他说:“在人类多样的文明或文化中,宗教多属于较保守的一面,而跨文化或文明的另类宗教传入,初期多经历诸多艰难,背后各有其曲折的历史,耶稣会士入华传教亦不例外。”
台湾中央大学荣誉教授、美国机械研究院院士周復初教授发言
台湾中央大学荣誉教授、美国机械研究院院士周復初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的研究,以往鲜少涉及“教义的本土化”,即如何将艰涩难懂的西方系统神学,转化为一种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甚至是未受过教育的凡夫俗子之群体能够接受的中文基督教教义。
台湾国科会教学门共同召集人、台湾中原大学特聘教授张世忠发言
台湾国科会教学门共同召集人、台湾中原大学特聘教授张世忠认为,“中国本土神学家对神化的观点奠定了中国神学研究神化的良好基础,研究神学中的神化,应避免圣经学者以为‘人成为神’的口号,而想要‘成为神’位格,而应该是以圣灵同我们的灵为凭借。”
在这一天下来的热烈的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在思想的对话的彼此的互动中,使得每个议题都有层次性的深入,拔高了这次的会议水准,各个点评专家们的意见和发表更是风趣幽默,富有智慧和语言的巧妙应用,让这次会议充满了学术的浓浓味和百家齐放的学术风气。(文:赵晓阳)
(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