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至真观
课题组在江西婺源至真观座谈
江西道协领导介绍婺源道教文化
江西婺源五显祖庙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傩舞是我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傩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种,一般为木雕,脸谱生动,忠奸贤愚、喜怒哀乐都是表现的主题。傩舞的传统节目有《开天辟地》、《刘海戏金蟾》、《双猴捉虱》、《后羿射日》、《张飞祭枪》、《判官醉酒》、《猴王降耗子精》等数十个,舞蹈动作粗犷而朴实。2004年又新置木雕傩面40余个,继承排练节目24个。2005年6月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中外傩艺术展演"荣获"金奖"和"优秀表演奖"。2006年5月20日,婺源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课题组观摩婺源傩舞
婺源傩舞面具系列
齐云山,位于皖南徽州休宁县城西15公里,与黄山相望对峙,系黄山山脉向西南延伸的一个隆起部分。因为白云长从山中生出,古代又称“白岳”。齐云山为全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道教历史悠久,道教活动始于唐乾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道教香火播及华东及东南亚各国。今全山有宫、殿、院、坛、阁等108处,道观27处,道房12家。齐云山的道教绘画、摩崖石刻和碑刻数以千计,几乎峰峰有题词、洞洞有刻铭,清代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道教沿革建筑很多,自开山以来,历代均有修建,明末最盛时这一百余处,原有太素宫,三元宫,玉虚宫,静乐宫,天乙真庆宫,治世仁威宫,宜男宫,无量寿佛宫,应元宫,郎灵院,净乐道院,道德院,中和道院,黄庭道院,拱日院,东阳道院,东明太微院,榔梅院,华阳道院,西阳道院,添书院,石桥院,密多院,以及三清殿,参阳殿,兴圣殿,斗姆阁,文昌阁福地祠,土地祠,善圣祠,功德堂,碧霄庵,东岳庙,等等,此外还有"九里十八亭".经历代天灾人祸,这些宫观道院及亭阁祠殿大多均已毁废。现仅存东阳道院和伯阳道院,梅轩道院.1980年起在旧址上新建了凌风,海天一望,望仙三亭。逐渐修复了玉虚宫,罗汉洞,真武殿等.
课题组考察安徽齐云山道教碑刻
课题组考察安徽齐云山道教建筑
课题组考察徽州宗族祠堂
(供稿|摄影:李志鸿;编辑:李文彬)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