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举办“何以为教:儒、释、道三教在南北朝时期的确立及互动”工作坊,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历史系的10位学者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三教”之说古已有之,主要指先王“忠”“敬”“文”三种教化。到了南北朝,“三教”逐渐成为儒、释、道的代名词。有学者认为,最早提到“三教”这个术语的人是六世纪的李士谦:“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不过,学术界关于三教这一术语的产生年代,一般采用任继愈的观点,即认为三教这个术语产生于北周,流行于唐。任继愈的观点基本沿袭于陈寅恪的观点:“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庭,是其一例。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是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三教是否能够确立,魏晋南北朝屡有争议。自汉末“老子化胡”说风行,至刘宋时期的《三天内解经》尚认为无为大道、清约大道、佛道(佛教)是道教的三个支派,分别适用于中原、楚越、西域地区。而佛教自东晋勃兴以来,逐渐对“老子化胡”说深恶痛绝,乃至于北周道安著《二教论》,认为儒教、佛教是“教”,而道教不是“教”,只有“二教”而无“三教”。北魏、北周两次大规模灭佛,也都与统治者力图将儒、释、道统合为一种官方教化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道教何时产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以“三洞”结构为代表的“经教道教”诞生于刘宋时期,是一些日本学者以及部分中国道教研究者的看法。甚至有日本学者提出道教研究的“新范式”,即认为“道教”是儒、释、道“三教”之一的道教,中国道教应该放到儒释道三教之中去理解,作为三教之一的道教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道教,道教的主流。南北朝以来,从宫廷到民间,三教论衡之风大盛,留下了《弘明集》《广弘明集》《集古今佛道论衡》等大量汇编性资料。可以说,从文献资料到问题意识,南北朝时期的“三教”都是值得深入反思的问题。
北京大学教授张广保认为:在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而由此引发的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释、道三教论争,更是直接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及整体格局。而就思想层面看,此一时期的三教论争主要表现为佛教与道家、道教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争论。通过争论,道教与佛教互相吸收,呈现一种互融互摄的景象。佛教对道教无论是从教规、教仪,还是从教典、教团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种示范效应,这对道教逐步走向成熟是大有益处的。而道教也为佛教从印度顺利移植至中国,并逐渐适应中国社会土壤,形成中国化的佛教,提供了多方面的助缘。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皓月认为,早期“五斗米道”等“某某道”的称呼,都指的是道法、道术,而非现在一般理解的教团。这些“某某道”,在刘宋初年被试图统一为“正一盟威之道”,后在“佛教”等外部刺激下,又改称“教”。我们常说“神道设教”,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圣人设教”(圣人以神道设教)。教有教化、言教的意思。有教主(圣人)、有经典是“教”成立的重要条件。儒教有“五经”,佛教有“十二部经”,道教有“三十六部尊经”,三教由此成立。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张雪松讨论了“老子化胡”的问题。他认为,汉末以来逐渐流行的老子不断变化为历代帝王师的传说,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响。在“老子化胡”的传说中,老子或其弟子,先后化为浮屠、佛,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胡王的帝王师。
北京大学教授程乐松发表论文《教外之信——“迷信”话语的形成》。他认为,在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之前还有规模庞大的“迷信”,三教常常以批判“迷信”的方式来构建自身正统性,在天命运行、教理教义正邪、伦理道德等方面判别“迷信”,构建一种“秩序”。在讨论三教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在三教之外的这部分内容。仇鹿鸣副教授等学者认为“迷信”这个概念过于现代化,如果使用“淫祠”可能会更准确。
中国佛学院、中国道教学院的法师和道长旁听了会议。(文/雨山)
(来源:2018年9月25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