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上午,世界宗教研究所2025年度系列学术讲座第六讲“对现代心学思想偏向的批评与纠正——以刘述先、劳思光和成中英为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中国宗教学会儒教专业委员会、易道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鹏教授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张永路研究员与谈,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张宏斌研究员主持。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在致辞中结合三大体系建设,认为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发展逻辑及其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途径,是儒教研究室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和使命。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吴国生,纪委书记、副所长朱旭尧,以及来自本所及社科大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讲座。
陈鹏教授认为,牟宗三之后中国哲学呈现出新面貌,现代中国哲学可称为“牟学纠正运动”。讲座以刘述先、劳思光、成中英为例,主要从主体论的角度,对牟宗三的心学进行批评。刘述先认为牟“陈义甚高,无法落实”,无法解决现实的价值落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刘述先的思想建构弱化本体,加强分殊。牟宗三心学的重要立场是价值与存有合一,但价值存有化导致价值自由性和主体性的消解。劳思光认为存有和价值必须相区分,主张价值源于主体的自由,而不源于存有,坚持理论领域和生活领域必须是两个领域。成中英反省儒家主体性、内在化的弊端,批评牟宗三突出主体而忽略客体。成中英认为客体性像主体性一样具有同等的本体性。
刘丰研究员提出,熊、牟一系新儒家,儒家的价值立场更为浓厚。讲座涉及的第三代新儒家的儒家立场相对较弱,主要是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对传统儒家进行反思和批评。三位的批评也是对当代儒学发展的批评,研究应有更多面向,比如对多元文化、实践、生活面向的应有重视。张永路研究员认为,中国哲学中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哲学属性更浓重。三位对牟宗三先生的评价,是立足本时代的中西哲学前沿进行批判,如在全球化、个体觉醒,“实体形而上学已经过去,现在是超越形而上学的时代”,是与当代的世界思潮契合。
本场讲座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所领导,以及科研处、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取得圆满成功。
(撰稿:世界宗教研究所 李晓璇)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