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第四届数字人文宗教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互联网+宗教舆情学术研讨会——“智能驱动的数字人文宗教学前沿研究”在北京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世界宗教研究所数字人文宗教与宗教舆情研究室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1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数字人文宗教学学科建构、大模型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研究员参加会议并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朱旭尧主持了开幕式。
郑筱筠所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自2019年以来,数字人文宗教学术研讨会和互联网+宗教舆情学术研讨会围绕“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宗教与网络安全”“数字文明建设与互联网宗教研究”“智能驱动的数字人文宗教学前沿研究”等一系列议题,构建了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凝聚了学界智慧,激发思想碰撞,有力推动了数字人文宗教研究和宗教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数字人文宗教和宗教舆情研究是关乎人文社会科学未来的时代命题,也是身处“数智时代”的我们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AI挑战,拥抱而非抗拒,善用而非盲从,应当成为我们的共同行动准则。
研讨会设置了5场发言,17位学者先后发表了学术报告,4位专家应邀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学术点评。
研讨会首先探讨了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数字造神、宗教舆情动态等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晏可佳研究员首先以《〈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实施以来的效果、问题和应对》为题,系统梳理了该办法的实施成效与现实挑战,为后续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随后,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李向平教授发表了题为《数字造神——“非人化”和“去中心”的神圣建构》的演讲,指出了数字时代神圣建构的新模式及其潜在影响。世界宗教研究所数字人文宗教与宗教舆情研究室向宁副研究员、王剑利助理研究员、申光明助理研究员,分别作了2025年度前三个季度的宗教舆情报告,对今年以来涉宗教舆情做了精准捕捉与专业分析。
在宗教事务治理方面,推进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成为研究关注热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濮灵副教授的发言《新时代互联网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成效、经验与建议研究》展现了一幅精细的法治化进程“路线图”,她凭借详实的数据与案例,清晰讲述了当前宗教事务治理工作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并系统总结了背后的成功经验。
当前,数字人文正持续为传统人文学术注入创新活力。世界宗教研究所陈粟裕研究员的《石窟寺壁画年代学刍议:基于碳十四与艺术风格研究方法》和清华大学数字人文中心肖爽助理研究员的《深度学习在宗教绘画研究中的应用与反思》分别展示了科技与人文融合在具体艺术史研究案例中的探索与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士颍研究馆员提出了《基于GIS的连云港佛教与城市文脉研究构想》,展示了地理信息系统在解析宗教与城市历史脉络关联中的独特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薇副研究员在《AI时代的文学实验室与计算批评的研究形态》中介绍了AI如何助力文学研究,催生新的批评形态。
随着AI技术迅猛发展,其在宗教领域引发的潜在风险与伦理问题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冰教授《宗教领域人工智能应用风险治理的理与路》的发言中系统剖析了AI应用于宗教领域可能引发的伦理与社会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路径。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昭炜研究员的发言《光景与幻觉——宗教与大语言模型的风险及评估》对大语言模型可能产生的类宗教体验或认知偏差提出了警示。
与此同时,本届研讨会特别关注了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在宗教学领域文明研究及跨宗教对话新范式的实践路径,探讨数智技术重塑宗教学人文研究的学科建构。世界宗教研究所周伟驰研究员的发言《巴别塔重建后的历史人文研究》,描绘了一幅数字时代人文研究的未来图景。他以“巴别塔重建”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在人工智能翻译、全球互联的背景下,传统以语言为壁垒的文明研究和宗教对话所面临的范式变革,其思考极具前瞻性与哲学高度。武昌佛学院副院长明贤的报告《基于大模型的社交媒体平台道教玄帝信仰范围与影响力初探》,基于前沿大模型技术对道教玄帝信仰在网络空间传播范围及影响力的量化可视化分析的一次创新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黄海波副研究员以《数字虚拟空间中的神圣叙事:以电子游戏的宗教元素为例》,生动剖析了电子游戏这一新兴媒介如何承载和重构神圣叙事。北京大学杨浩副研究员在《从“考据”到“计算”:中国宗教学数字人文的学科建构浅探》中,前瞻性地探讨了计算思维如何推动宗教学研究方法论的转型。
闭幕式由张昭炜研究员主持,郑筱筠所长在闭幕致辞中表示,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和“数智社会”中应当充分掌握好前沿技术,在智能工具面前积极做驾驭技术的主人,积极占领数字人文宗教研究学术制高点,继续保持开放心态,搭建更高平台,为数字化时代的宗教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本次研讨会充分展示了数字人文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宗教研究、舆情分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同时也对伴随而来的风险与挑战进行了严肃审视。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人文宗教作为新兴交叉领域,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意识与方法体系。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将继续深化理论探索,拓展技术应用场景,强化学科建设的自主性与系统性,为我国宗教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撰稿: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申光明;图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 何佳鸿)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