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自虞舜时代开始,形成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结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最早构建了称之为“国之四维”的“礼义廉耻”核心价值观,而儒、墨、道、法等学派也都为思考和构建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做出了贡献,其中儒家的贡献尤为突出。在儒家那里,孔子首先揭橥了以仁、礼为双核的价值观,随后孟子和荀子又分别构建了以“仁义”和“礼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到西汉前期,董仲舒提出了三纲和五常的理论建构。至东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将三纲和五常捏合在一起,最终完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余年。
关键词: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三纲五常
作者:申圣超,女,1984年生,河北邯郸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历史文献学;舒大刚,男,1959年生,重庆秀山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历史文献学。
期刊:《孔子研究》2020年第4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项目编号:10@ZH0005)、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编纂与研究”(项目编号:川宣〔2012〕110)的阶段性成果。
附件: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历程及其当代启示*.pdf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