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北宋礼学研究》

来源:2016年11月28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6-11-28

作者:刘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4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宋代礼学的发展

第一节 礼学研究的三条途径

第二节 宋代的礼图学

一 宋代礼图学的兴起及主要内容

二 金石学与礼图学的发展

三 宋代礼图学的意义

第三节 经世学派

第四节 义理学派

附 宋代礼学著作简表

 

第二章 《周礼》与北宋儒学的发展

第一节 近现代《周礼》研究的回顾

一 利用金文资料和文献考证对《周礼》成书时代的研究

二 《周礼》的思想史研究与成书时代的判断

三 《周礼》的时代背景与成书时代的研究

四 几点简单的看法

第二节 《周礼》的成书与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一 战国时期统一思潮的勃兴与天子礼的制定

二 从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演进看《周礼》的成书

三 从战国时期儒家所设计的王礼看《周礼》当中王的地位和意义

第三节 《周礼》与北宋儒学的发展

一 从三代

二 《周礼》在北宋儒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三 《周礼》与推明治道

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

五 北宋时期礼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 政治与学术之间:王安石的《周官新义》

第一节 《周官新义》的编撰

第二节 王安石的礼学思想

一 王安石思想的主旨

二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心性论

三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第三节 《周官新义》与熙宁变法

第四节 《周官新义》的经学成就

一 融合各家的思想倾向

二 独具特色的训诂

三 重视经文的内在一致性和逻辑性

第五节 《周官新义》与宋代政治文化

 

第四章 《周官新义》与宋代的《周礼》学

第一节 荆公后学的《周礼》学

第二节 两种有影响的看法

一 刘歆伪造说的出现

二 《冬官》未亡说的流行

第三节 永嘉礼学

一 永嘉礼学的渊源

二 永嘉礼学的主要内容

三 永嘉礼学的主旨

四 永嘉礼学与理学

 

第五章 礼学与理学的互动

第一节 王肃的三《礼》学与郑王之争

一 礼学是王肃经学的核心

二 郑玄与王肃礼学的争论

三 郑王礼学之争的性质

四 王肃礼学的义理化倾向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向

一 情礼的冲突与融合

二 三年之丧的确立及其思想史意义

三 变礼的意义

四 《周礼》地位的提升及其意义

五 魏晋南北朝礼学思想的转向

第三节 二程的礼学思想与宋代礼学的新发展

一 二程的三《礼》学

二 二程的礼学思想

克己复礼的诠释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第四节 张载的礼学思想

以易为宗以礼立教

二 张载礼学思想的三层含义

三 知礼成性

四 变化气质

五 以礼立教的政治哲学

第五节 吕大临的《礼记解》与宋代理学的发展

一 吕大临的《礼记解》与《中庸解》

二 吕大临《礼记解》的诠释特色及其影响

三 《礼记解》中的及其与二程的分歧

四 吕大临论及其与二程的争论

第六节 叶时《礼经会元》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一 叶时对于《周礼》的评价

二 以《中庸》解《周礼》:理学与礼学的融合

三 《礼经会元》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第六章 意义的呈现:礼制与思想的交融

第一节 战国时期儒家的变礼思想——以国家政权转移的理论为中心

一 禅让

二 革命

三 王鲁

四 选举

五 余论

第二节 周公摄政称王及其与儒家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

一 周公摄政称王与汉代今文学

二 北宋儒学发展中的周公摄政称王问题

三 周公摄政称王的政治哲学意义

第三节 家礼中的政治意识及其政治作用——以《礼记》为中心

一 家礼的实质

二 家礼中的等级观念

三 家礼中的政治意识

四 孝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作用

五 家礼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四节濮议与北宋儒学的发展

濮议亲亲尊尊的争论

濮议中父子与君臣之间的矛盾

三 何为父子

濮议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编辑:李文彬)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