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举办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系列讲座”的第二讲,主题为“马克思如何看待关于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讲座由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平教授主讲,世界宗教研究所郑筱筠所长主持,辽宁大学叔贵峰教授、世界宗教研究所曾传辉研究员评议。
文学平教授首先介绍了一下他对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理论地位问题的看法,然后从五个方面讨论了“马克思如何看待关于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问题”。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不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中“偶然的非本质的”部分,而是“内在的本质性的”东西。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总理论”、“包罗万象的纲要”、“通俗形式的逻辑”。作为资本主义政治国家成员和市民社会成员的人具有宗教性,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商品也具有宗教性,宗教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商品和社会生活具有同构性,人们过着“双重生活”。
对于道德论证问题,他首先介绍了道德论证的逻辑结构,包括理论论证的逻辑结构和实践论证的逻辑结构;然后分析了马克思学生时期对道德论证的短暂赞同问题,马克思当时所赞同的道德论证是“理论的道德论证”和“实践的道德论证”的混合体,但主要是康德式的实践的道德论证,其证据主要是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的论文,但马克思很快就走出了道德论证,并逐步展开了对宗教的深刻批判。接着,他分析了马克思从“内在恐惧”、“天堂幸福的利己主义”、“道德感化的秘密”等角度对道德论证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合乎人性的道德观必须是建立在“人类尊严这种意识之上的独立道德的观点”,然而基督教却将道德“建立在人类软弱无力这种意识之上”。马克思对道德论证的批判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叔贵峰教授认为讲座选题前沿、论证缜密,运用了未用的资料。曾传辉研究员认为讲座具有学术开创性;需要补充的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要致力于使良知自由摆脱与宗教的纠缠的主张可以看作他对这一问题的总结。
(供稿: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