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13日,第二届“敦煌与丝路文明论坛”在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中央统战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3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与会者围绕敦煌文献、经典文本、敦煌与丝路文明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共同推动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先后发表开幕词。他们对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于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真诚的祝贺,并对敦煌学、丝路文明等研究的过去和现在提出总结、表达赞许,对其未来充满希望。敦煌研究院杨富学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在大会主题发言阶段,清华大学刘迎胜教授、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先后发表了主题演讲。郑筱筠在题为“夯实人文基础‘最大公约数’,深化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演讲中,以亚洲文化特点为考察背景,以“人文基础最大公约数”这一核心概念为线索,全面地论述了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等宏观概念的内涵和本质,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与积极讨论。
在大会分组讨论阶段,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着会议主题分5组进行了10场优秀的学术报告。其中尕藏加以大量藏文文献为依据,详细探讨了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陈粟裕重点考察了隋唐五代时期《付法藏因缘传》图像的流变;曹振明则以华严宗三教会通思想为视角具体讨论了丝路文明的互融共生;娜仁娜的文章具体研究了藏传佛教“羌姆”乐舞的流变;嘉木扬·凯朝则以大量详实的文献和图片介绍了东方蒙藏佛教中心——阜新海棠山及其摩崖石刻艺术特征;王帅详细梳理考察“舍身饲虎”本生故事图像在丝路上的流变及背后原因;周广荣以《尼耶舍:走向“梵我合一”的方便法门》为题,深入具体分析了这一修行法门。会议期间,与会学者紧扣学术前沿,展开了丰富而有内涵的学术对话,内容涵盖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音乐、美术、语言等多个学科,展现出了宏通的学术视野、雄厚的科研实力、科学的研究方法、扎实的治学风气。
论坛由中国宗教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承办。(作者:高莹、王帅)
(来源:2020年10月20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