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6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之七:“《周易参同契》的丹道与易道、天道”成功举办   2024年5月21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24年5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6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七讲“《周易参同契》的丹道与易道、天道”在世界宗教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宗教学会道教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张广保教授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谭德贵研究员与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主任汪桂平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纪华传研究员、李志鸿研究员、刘志研究员等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发表了致辞。郑筱筠研究员指出,宗教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过程。推进道教研究的中国化,应当对“道”这一道教的重要基础理论予以关注。对一种宗教的基础理论开展深入扎实的研究,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接续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传承“文脉”。

 

主讲人张广保教授首先从《周易参同契》的版本与作者切入,剖析其书的创作背景、学术地位与影响,并简要介绍了唐代至元代的九种注本的特点及分章结构。随后,张教授着重论证了《周易参同契》中丹道与易道的贯通关系,例如该部经典吸纳了汉易纳甲说,构建了月体纳甲理论,取法河洛数以象征阴阳升降变化,还采用十二消息卦、六十卦等符号体系,以解释和象征丹道的火候程序及药物在丹鼎中的状态。张教授以攒簇之法为例,详细阐述了古代丹家天人同构的思维模式,并指出该种思维模式与当代的科学理论相契合。最后,张教授总结道,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是一部生命之书,通过与易道的融通,对丹道的实验进行学理化,为内丹、外丹术确立了道的原则,为道的实现指出了具体可行的途径,具有相当的格局与智慧。

 

在与谈阶段,谭德贵研究员指出,西方主流思想体系注重确定性、明晰性,从“不易”出发,在实践应用层面上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特点是从变易出发,结合不易,建立简易的模型,是非理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建模体系。中国古代科学体系研究生命科学,是开放、生成的体系,面对不可控的实验对象,有可重复性,但没有在实践层面进行科学的证明和证伪。张广保教授回应,中西文明的交锋有一个过程,从相互理解到相互中和,如同历史上的中印文明对话。《道藏》、《周易》保留了人类自石器时代以来共通性的原始智慧,道家思维在博弈方面亦有着实践应用的成功案例。天人合一是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模式,对于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转型,或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本次讲座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所领导,以及办公室、科研处的大力支持下得以成功举办,圆满结束。

 

 

 

(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 张蕾琪)

 

(编辑:许津然)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