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它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追求和平、崇尚和谐。2007年4月陕西西安和香港举办“国际《道德经》论坛”即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道教的教理教义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并行而不悖,和谐社会是道教的追求和理想。道教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能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
鉴于道教所含有的珍贵的和谐思想,以及这种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借鉴作用,无论是道教界人士还是研究道教的学者都积极地对道教的和谐思想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即对道教身心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思想、道教人际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道教天人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道教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之研究。
一、关于身心和谐
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就是保持个体身心的和谐与安宁。自爱却无自贵、自知却无自见、自是却无自私、自强却无自恃、自信却无自傲,以道之大慈大爱之心化解恩怨、消除障碍,从而使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充实而又和平,从而健全人的身心。维护和谐,创建和乐融融的生活。
那么在道教和谐思想之中人要如何珍惜自身呢?首先,和谐是个体生命健康长寿的需要。“阴阳和气”生命个体存在是以内在对应因素的相互作用为前提的,“和”,是生命旋律的哲学升华,各种内在的生命因素通过养生彼此呼应达到协调圆融。其次,在生命修养过程中,不但要修身还要修心。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在《通则和谐,通则合道》一文指出“心通才无质碍”。通才和谐、通才安定、通才太平,以通为桥梁,扫除所有壅塞,维护人心的清净与和谐。心通才能无碍,才能减少烦恼与忧苦,然而只有修心才能通。(太上老君内观经)说:“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修心的主要功夫就是涤“除除玄览”,即去除心中尘垢,使心像光洁的镜子那样明亮。心为一身之中枢,心通则百骸皆通,和气流行,自然健康。以此而行“性命双修”功夫,则可通达无碍。
人自身的和谐,不仅要修心,同时还要“摄养”于社会和自然。优质的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是身心和谐的大前提,两者齐全方可收到和谐之功效。在这一点上,道教善书给了我们很多的提示。安荣的《道教善书与心身和谐》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道教善书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生命长存的里要性,有着自己的善恶福祸的生命伦理观,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与人生的福祸等命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个人要想得福避祸,必须行善积德。所以一个人只要时时刻刻注意让善念萌发,同时抑制恶念的产生,并且落}实在行为上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就会有“永无恶眼加临,常有吉神拥护”的好运。
在社会公德方面,道教善书教育大众以仁爱慈善之心做人处事,人只要奉行此道,则必会“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邢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这便是道教善书所倡导的诚信仁爱的社会伦理观。道教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同生共存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为个生态共同体。道教善书之慈心关爱的生态伦理观,劝化人们以慈爱之心关爱并善待万物,通过敬重所有生命体并进而完善人类自己的生命。
概括起来看,道教既重视自我生命的和谐,也重视自我生命与环境的和谐,前者是个体健康的基本准则,后者是延年益寿的基本保证。
二、关于人际和谐
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历来就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道教对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的描述,正如《度人经》所说“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即所有的人,发扬“虚怀若谷”、“济同慈爱”的宽容和包容精神,不分亲疏,都互相仁慈友爱,和谐相处。
《度人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仙道贵生,无借度人。”这就是要求人们要担负起引导和帮助别人的社会责任。就物质财富而言,富有者应帮助贫困者,而不是使贫困者越来越贫穷,正如(道德经)所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一言以蔽之,就是以“济世度人”为理想的“自度度人”,所谓“天道”以“至私”而为“至公”反映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在人际关系上,道教还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这是人际和谐的基础。
诚如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丁常云在《弘扬道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一文中所论述的那样:所谓“城”就是要求道教徒诚恳待人,不嫉妒、不中伤、不欺骗、不背后议论人之长短、不口是心非、不作伪证;所谓“信”,就是说话办事讲信用,承诺的必定做到,借人的必定偿还,损坏他人的必定赔偿,不贪小便宜。
道教历来就把“诚信俭朴”作为道教徒的处事原则。《太平经合校》称:“动作言顺,无失诚信。”又云“不虚美,不隐恶”。这种诚信的思想不仅表现在道教的信仰中,也体现在道教的戒律之中。
道教戒律是有关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在道教中的突出表现,其中所蕴含的智慈对人际和谐具有指导意义。道门中人,合乎“道”的就“有为”,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不合乎“道”的就“有不为”,必要时以“有道伐无道”,甚至“替天行道”。“有不为”集中体现在道教的很多戒律上,如不义之财不可取、不得苟合邪淫、不得妄语、不可诽谤他人、不得两舌恶骂、不得心怀阴谋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大学詹石窗教授所写的《道教和谐观与人类整体生存》,在人际和谐方面提到了两种思维:一种是道教和谐观的玄同思想,这种思想有利于人类和平相处,以利于正常生存。“玄同”是基于承认不同存在的一种超然思维方式,即存异求同;另一种是道教和谐观的感通思维。
所谓“感通思维”是遵循大道周行法则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人类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事物如果没有阴阳感应,就不能流通,甚至积压坏死;人体气血如果不能感应流通就会生病;社会诸群体如果不能进行思想沟通,那就不能相互理解,甚至造成种种误会,发生你死我活的争斗。
三、关于天人和谐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化生的,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且提倡以人为本,天人和谐。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有按照道所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与自然是有机的同构互感整体,人类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承负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互相感应的。
《黄帝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体现了道教把人体与宇宙对应起来的思维方式。宇宙演化,生生不息,人应该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不可随意作践自然、毁坏自然,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和完美为目标。只有把人与自然看成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确保天地之平安,然后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才能构建和谐之社会。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呢?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平经》日:“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就是要人们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认识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性,以此维护自然的和谐之美,如此人与自然才能长久共存。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把经济的发展等同于经济财富的不断增长,没有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婉的承受能力.以至于资源危机、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的生存。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王道国在《道教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简析》中,认为道教的“道法自然”思想所包蕴的维护整体和谐的自然观、济世救贫的社会公平观、少私寡欲的适度消费观、节欲优生的人口观,为可持续发展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渊源。
邓伯军在《道教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认为,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知常”.“知和”的生态平衡观,“知足”、“知止”的持续发展观,对于增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积极意义,首先在于它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负面影响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批评。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其中就包括对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关系的破坏,这种破坏往往要付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代价。
尹志华在《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道教的环保观》中指出,道教主张"仙道贵生”,敬重生命是其重要的一项宗旨。道教要求人们把慈悲之心扩大到自然物上,不要杀戮众生。道教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并不妨碍人类的生存,人类应该与其和睦相处。
道教还在各种戒律中,对于保护环境作了具体规定。戒律中对动物的保护考虑得很周到,除了“不杀生”,还反对惊吓、虐待动物。道教对保护植物也作了一些规定,戒律中还有保护土地及水资源的规定。
四、道教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道教是对现实人生充满了美好理想的宗教,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题中应有之义,理应承担自己特有的角色,发挥自己特殊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林舟在《和谐社会中的道教及其走势》中指出,道教要充分发扬“慈悲救苦”、“慈爱和同”、“挤世利人”的情神,发挥道教服务众生的社会功能。道教活动场所的经济来之于社会,也应该回报社会。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兴办社会公益亭业。如资助希望工程、救济孤寡老人等,把它视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还指出:在防止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前提下,福建省道教界利用与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道缘”密切的特殊关系,坚持平等、友好的原则,积极开展与境外道教的交往。福建道教界通过实际的行动实践着增进海峡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情谊,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样张继禹在《弘扬武当文化促进和谐发展》一文中,对道教之于两岸关系的作用也有所论及。
除了以上功能之外,其他学者对道教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也都有或多或少的论述。如道教的劝善理论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家庭道德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道教积累了丰富的养生资源,开发这些养生资源服务人民的身心健康,造福人民;当代道教界已把“保护好名山宫观,植树造林”作为道教徒的一项重要职贪,环保已成为当代道教的一种重要活动;道教界还举办一些有益的道教文化活动,如道教音乐和美术等,充实人民的文化生活。
(作者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来源:《福建宗教》,引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