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石经,是指最近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发现的石刻藏文大藏经(即《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石刻藏文大藏经,顾名思义,就是使用铁器等金属工具将浩如烟海的藏传佛教丛书《大藏经》全部逐字逐句地镌刻在一块块石板上的一种特殊的经书形式。以通俗的语言可叫作“石头书”,而这种书写形式在金石学上一般都称之为“石经”。但在果洛地区,当地的藏族群众又对“石经”则叫作“石经墙”。由于果洛地区的“石经”是用大小不等的石板两面镌刻佛经后,按一定顺序垒叠而成,远处望去,宛如一堵城墙,所以,当地藏族群众形象地称“石经”为“石经墙”。“石经墙”在当地藏语称“多让”(rd0-ring)或“多卡”(rdo-mkhar)。为了突出果洛石经的特色,以下对果洛“石经”既不叫“石刻藏文大藏经”,又不称“石经”,而取名为“石经墙”。
根据笔者1991年和1992年两次赴果洛地区实地考察,发现果洛地区有十余处石经墙,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六、七处。这些石经墙大都分布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和达日县境内。各处石经墙间隔从二、三十至一百多公里不等。石经墙所处地理位置大约在海拔四千公尺左右,而且其地段僻静而自然风光又十分壮丽。众所周知,果洛地区属于黄河源头,这里的黄河,远离浑浊,是一弯碧波粼粼、清流潺潺的美妙景象。然而,果洛藏族人没有放过这一天然美景,绝大多数石经墙就建筑在黄河两岸。这样,石经墙的具体位置则形成:背面是崇山峻岭,前面则是奔腾不息的黄河,左右两侧便是开阔的大峡谷,当然其周边又是肥美的自然大草场。看来最初选择创建石经墙的具体地点时,还是作了缜密的考察和合理的设计。每年七、八月是果洛地区气温最高季节,最高气温可达20℃,又是雨季,同时,博大的山野又披上绿色的夏装,在满山遍野可看到青藏高原独有的长毛牦牛和藏绵羊群,再加上高原那心旷神怡、回味无穷的新鲜空气和万里晴空,更为果洛石经墙增添几份圣洁和灵光。每年七、八月是果洛地区一年中气候最宜人的时期,也是考察或朝拜果洛地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藏传佛教圣地——“石经墙”的最佳季节。
上述为果洛石经墙的基本概况,下面就果洛石经墙的具体分布及其规模作一一介绍:
1.多勒石经墙
多勒石经墙(藏语称多勒多卡mdo-lu -rdo一kha)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下贡麻乡境内,距离下贡麻乡约二、三十公里。但从下贡麻乡至多勒石经墙之间没有公路或马路,只有骑马或骑牛跋涉而行,才能抵达多勒石经墙处。因此,单在来回路上就需要一天光阴,即七、八个小时。笔者于1992年9月专去考察多勒石经墙时,是从甘德县岗龙乡政府所在地出发的,由于当时岗龙乡看太乡长亲自给我准备良马,而且由乡长大人亲自陪同前往,那天,我们在来回路上只用了五个多小时。在此应说明一点,下贡麻乡与岗龙乡距离很近,但去多勒石经墙处,从岗龙乡出发比下贡麻乡出发略近或方便。另外,岗龙乡或下贡麻乡至多勒石经墙之间还有一条河,当地藏族人称其为“柯曲河”(khol-chu)。柯曲河虽然算不上大江大河,但其河流很急,如遇下雨河水上涨,任何人都莫想过河。在一般情况下,过河不成问题,只是对于那些很少到青藏高原旅游或考察什么的外地人来说,柯曲河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件大事。
多勒石经墙座落在柯曲河以南、黄河以北的一座名叫红岩的山脚下,距离黄河只有几百公尺。换句话说,多勒石经墙背靠黄河以北的山阳面,而面对黄河以南的山阴面。北山阳面,阳光灿烂;南山阴面,草地肥美。这一阳一阴的大峡谷则拥抱着昼夜奔腾不息的伟大母亲河——黄河。可见,多勒石经墙周围环境之优美,景观之壮丽,令世人流连忘返。
多勒石经墙虽然位于海拔四千公尺左右,但由于地处黄河边又是山阳面,以果洛地区而论,这里的气候可以说是比较温暖宜人。因此,多勒石经墙周围便成为果洛一些牧民的“冬窝子”,即冬季放牧居住的小区域。笔者1992年去考察多勒石经墙时,正好是夏末秋初,多勒石经墙周围除了一家船夫和一名看守天葬场的专职人员外,无一人居住,那便是一块空旷而圣洁的山野,正是领略果洛大自然那纯真而又博大胸襟的大好时机。难怪果洛藏族人对自己处所的大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感情。
多勒石经墙的形制大体上是立体的长方形,全长121公尺,宽9公尺,其高度由于地面不平而形成不均等,最低处只有2公尺,而最高处可达7公尺,但其平均高度约为5公尺,此外,石经墙底层宽,而顶层或上端相对较窄,从底层到顶层分三、四层逐渐缩小。由此,外观多勒石经墙就显得十分坚固。
多勒石经墙是用无数块大小不等的石板两面镌刻包括大藏经在内的各类藏文经文,以及众多石刻或石雕神佛像,然后,按顺序规则垒叠而成,形似一堵用石头砌成的城墙。到近处,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石经墙墙面精心设计的众多“窗口”和每个“窗口”中显现的十分醒目的石经目录,以及六字真言等短小精悍的咒语。各类身态特异的神佛像也是石经墙中最引人注目,并具有高超艺术水准的宗教艺术品。靠近石经墙细看,才能发现每块石板两面都镌刻着藏文经文。在果洛地区考察石经时,有幸获得一本多勒石经墙目录的手抄本。
根据手抄本记载,多勒石经墙所刻佛经有:《甘珠尔》一部,《宗喀巴文集》一部,《圣贤劫大乘经》2848回(遍),《圣大解脱十方广大忏悔除罪成佛大乘经》10399回(遍),《圣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能断大乘经》40653回(遍),《文殊智慧有情胜义名集》5740回(遍),《圣普贤行愿品》33311回(遍),《圣般若波罗蜜多摄要颂》892回(遍),《圣金光明最上胜经王大乘经》113回(遍),《圣胜幡顶饰陀罗尼》310回(遍),《十地论》324回(遍),《圣缘起心品》13520回(遍),《圣宝箧大乘经》370回(遍),《圣三归依大乘经》13590回(遍),《圣如来顶髻所出白伞盖无能胜退转大母最胜成就陀罗尼》1211回(遍),《圣母多罗陀罗尼》1847回(遍),《正法白莲华大乘经》7218回(遍),《莲花遗教》5231回(遍),《忏悔经》253回(遍),《长寿经》77262回(遍),《百字明》15997回(遍),《六字真言》661602回(遍),《经藏》34562回(遍),《无垢忏悔坦特罗》1550回(遍),《莲花生密咒》21693回(遍),《金刚橛念修》12275回(遍),《不动佛陀罗尼》3310回(遍),《轮焰》2113回(遍),《红冠但特罗》300回(遍),《金刚马头念修》91311回(遍),《忿怒母念修》75131回(遍),《大自在天集赞》21211回(遍)。
雕刻的神佛像有:千佛像,一切大成就者像,历代新旧佛法贤哲像,三师君像,新旧但特罗静怒神尊像,上师秀岗大掘藏等众上师像,格萨尔中的三十名勇猛大将像,百种姓本尊像,新旧无派别之神像,以及曼荼罗等总共15977尊,其中有5231种身态各异的神佛像,名号达74531之多。
据传说,除了上述目录外,多勒石经墙还有另外一本更为详细的手抄本目录,但至今尚未发现。目前唯有上述手抄本目录是考察和分析多勒石经墙内容的重要依据。
多勒石经墙采用的石板,是直接从大自然中采集而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天然石板,因此,其形制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有三角形的,也有多角形的,总之,一句话,参差不齐。为世人有个大概了解,笔者将其石板大致分为三种型号,即大、中、小。现列表如下:
石板 长 宽 厚
大 0.96 0.57 0.05
中 0.60 0.43 0.07
小 0.30 0.24 0.01
(以上单位为公尺(米))
由于多勒石经墙选用的石板没有统一的规格,其形状或型号可谓五花八门,上列表中的石板,只是从中挑选出来的三种类型,不可视为准确无误的规格。
据推算,多勒石经墙为5445立方米,如果再依据上列表中的石板体积,以每立方米约容纳600块石板计算,可知多勒石经墙总共约容纳3,267,000块石板。可见其规模极其宏大,它是目前在果洛地区乃至整个藏区规模最大的石经墙。多勒石经墙还由于地处僻壤、交通不便等因素,它又成为果洛地区乃至整个藏区唯一没有受过破坏的保持原貌的石经墙。因此,多勒石经墙在整个藏传佛教石经中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们考察或研究果洛石经墙的主要对象。
2.赛希石经墙
赛希石经墙(藏语称赛希石经墙为sershul-rd0-kha)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岗龙乡境内,距岗龙乡人民政府仅有十几米,其实赛希石经墙与岗龙乡政府只一墙相隔。因此,其交通比较方便,从甘德县城至岗龙乡之间有一条简易马路,其距离大约三、四十公里,一般坐小型汽车(北京吉普)从甘德县城出发,不足两个小时便可抵达岗龙乡(即赛希石经墙处)。
赛希石经墙的地理位置在黄河和柯曲两河的汇流口,距离两河只有几百米。赛希石经墙周围的景观也十分雄壮美丽,特别在黄河和柯曲两河的汇流处有一座耸立的陡峭小山,人们登上小山别有一番感受,除了欣赏小山自身的峻峭奇观外,还可观赏四周山川的全貌,黄河、柯曲河、赛希石经墙等全景都在你眼皮底下。目前,小山顶端筑有祭献山川诸神灵的煨桑台和插有经幡的“拉则”(藏语称la-rtse,意在乞求神灵保佑周围民众和过往行人,也意指祭祀山神的圣地。)。相传此山是岭·格萨尔王传中的大臣相阿库超童(Aakhu-khro-thun)的城堡之一“荷茹娘宗”(Pho-rog-snying-rdzong)的所在地,当年城堡就建在山顶上,可笔者在该山顶未找到任何遗址。但无论如何,此山向来就叫作“荷茹娘宗”,这在盛行格萨尔信仰的果洛地区来说,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从而给邻近的赛希石经墙也增添不少光泽。
其次,赛希石经墙本身也有一则具有传奇性的故事。赛希石经墙中有一块长5.03公尺,宽1.56公尺,厚0.10公尺的特大石板经。据传说,当年人们忙于建筑赛希石经墙并即将竣工之时的一天夜里,这块特大石板突然从印度的某山头飞旋而至,落在了赛希石经墙上面。因为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印度飞石的降临,又给赛希石经墙带来许多荣耀和灵气。时至今日,周边信教群众对这则传奇故事深信不疑,他们认为,这块特大石板,若不是自行飞来,非人力所能搬运。
赛希石经墙所处地带海拔约在三千七、八百公尺。现在人们所看到的赛希石经墙是经过破坏后又重新恢复起来的新面貌。但其形制还是严格按照原型垒叠起来的,呈立体长方形,没有层次,底部与顶部一样宽。全长280公尺,宽5.03公尺,高平均为2.50公尺。经推算,赛希石经墙为3500立方米,其石板的形状、大小都与多勒石经墙相仿,以每立方米容纳600块石板计算较合适。这样,可推算出赛希石经墙共容纳2,100,000块石板经。
赛希石经墙没有可依据的刻经目录,确切地说至今还没有听到或发现关于赛希石经墙目录的任何文字材料。但从石经墙的“窗口”中可看到一些刻经目录,如《般若波罗蜜多十万颂》、《圣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圣大解脱十方广大忏悔除罪成佛大乘经》、《圣贤劫大乘经》、《莲花生传》、《六字真言》、《智慧金刚橛陀罗尼》、《莲花生密咒》等,还可看到许多雕刻的神佛像。据有关人士讲,赛希石经墙中刻有一部完整的《甘珠尔》。至于石经墙所刻佛经内容等相关情况,笔者准备在另文中作具体分析和论述,在此恕不多言。
3.东吉石经墙
东吉石经墙(藏语称stong-skybschos-kyi-rdo-mkhar)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政府所在地以南几公里处,交通十分方便。从青海西宁市通往果洛达日、斑玛、久治三县的一条公路恰好经过东吉石经墙附近,而且这条公路又通到甘德县城,从甘德县驱车而去,只需几分钟,也可骑自行车前往。由于交通如此方便,东吉石经墙便成为人们观赏果洛石经墙的主要对象。
东吉石经墙所处海拔约在四千公尺,其地理位置是一块小平原。本地藏族牧民则称其为“东吉大平原”,这是相对于果洛地区多山而平原极少的特点所说的,其实“东吉大平原”是一块小小平滩而已。由于东吉石经墙邻近东吉寺,以及交通便利等因素,在其周围常有不少前来转经磕拜的香客。这也是东吉石经墙不同于其它石经墙的主要特色之一。
东吉石经墙的形制大致上与赛希石经墙相同,也是立体的长方形,底层与顶层几乎一样宽。全长224公尺,高2公尺,宽平均为3.5公尺。可推算为1568立方米。东吉石经墙采用的石板,也是天然石板,其形制或形状与多勒石经墙完全相同,因此不必重复。以每立方米容约600块石板计算,东吉石经墙共容纳940800块石板经,其规模次于多勒和赛希石经墙。
至于东吉石经墙所刻石经内容,也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资料或目录,但从石经墙中的目录“窗口”里找到一些刻经目录,如《圣贤劫大乘经》、《圣大解脱十方大忏悔除罪成佛大乘经》、《圣大解脱十方胜大乘经》、《莲花生密咒》、《六字真言》、《百字明》、《圣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圣普贤行愿经》、《文殊智慧有情胜义名集》等。由于石经墙不易细查或一一统计,对于这些已经查到的刻经目录,没法作出准确的计数(量),也就是说不知晓这些不同经文究竟刻有多少遍(回)。
值得一提的是,东吉石经墙的地理环境虽然没有多勒石经墙和赛希石经墙那样地处黄河岸边景观十分雄壮美丽,但是东吉石经墙与新建的东吉寺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整体的新兴宗教圣地。因此,东吉石经墙曾经遭受过几次毁灭性的破坏,但现在则受到东吉寺的很好修复和精心管理,并出现一些欣欣向荣的迹象。譬如,除了佛、菩萨、十八罗汉、三师君等一百多尊,以及百种静怒神尊等众多雕刻的神佛石像外,东吉石经墙中间还建有三座佛塔,其两边或两端共建立六座转经殿。另外有数不胜数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经幡又衬托着石经墙本身。这样,东吉石经墙在其整体形式上显得丰富多彩,给人一种强烈、浓厚的宗教气氛。
4.梅·沙那石经墙
梅·沙那石经墙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境内。达日县是果洛地区石经墙最集中的两大环境之一,这里的石经墙在数量上超过甘德县境内的石经墙而位居果洛地区第一,只是在规模上不及甘德县境内的石经墙。梅·沙那石经墙,藏语称之为rmau-sanag-rdo-mkhar。梅,即rma,意指黄河;沙那,即sa-nag,意指黑土。全称意译为黄河之黑土石经墙。之所以如此称呼,一来梅·沙那石经墙位于黄河岸边,二来石经墙所建地段土色很黑。
梅·沙那石经墙具体座落在达日县政府所在地以西三、四公里外的黄河南岸,距离黄河只有短短几百公尺。滔滔东流之黄河江水,开阔的大峡谷,以及周边的崇山峻岭,给梅·沙那石经墙带来几份神秘和魅力。从达日县城至梅·沙那石经墙之间修有一条简易马路,可乘汽车前往参观或考察,交通比较方便。
梅·沙那石经墙从远处看去宛如一条黑色长龙,其实由九段各自相对独立的小型石经墙组成,其长短宽高基本相等但又有细微差别,现一一列表如下:
长 宽 高
第一段: 22米 1.84米 1.40米
第二段: 22米 1.96米 1.14米
第三段: 25米 1.71米 1.09米
第四段: 22米 1.43米 1.22米
第五段: 30米 1.11米 1.28米
第六段: 24米 1.23米 1.03米
第七段: 30米 1.59米 1.12米
第八段: 35米 1.58米 1.07米
第九段: 10米 1.35米 1.27米
如将上列九段石经墙相加在一起可形成一座长220公尺,平均宽约1.54公尺,平均高约1.18公尺的立体长方形石经墙,可推算为398立方米。以每立方米约容纳600块石板计算,梅·沙那石经墙共容纳238800块石板经,其规模比上述多勒、赛希、东吉三座石经墙都小,应排在第四位。
梅·沙那石经墙采用的石料也与多勒石经墙完全相同,大小亦相似:
石板 长 宽 厚
大 0.98米 0.44米 0.07米
中 0.70米 0.44米 0.05米
小 0.27米 0.15米 0.03米
上列三个石板,是从梅·沙那石经墙中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不同规格的石板经。其形制和规格与多勒石经墙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梅·沙那石经墙所刻佛经内容,至今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记载。经有关人士介绍,此石经墙所刻佛经内容,包括一部《甘珠尔》和一些重复镌刻的重要佛经篇章,以及六字真言等许多藏传密宗咒语。但由于梅·沙那石经墙本身曾遭到过严重破坏,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石经墙是近年来有关人士组织人力重新恢复起来的。除其规模远不及原型外,在次序上也已经混淆,所刻经文目录大都不易找到。笔者只发现《圣智慧金刚橛除一切障碍》、《如来大菩萨》等极少数不十分明确的残缺目录,此外绝大多数为《六字真言》。当然,石经墙中显现的许多石雕神佛像,现在还可一一辨认。
值得庆幸的是,梅·沙那石经墙在历史上属于查郎寺管辖,现在由该寺负责对其进行具体管理。这样,梅·沙那石经墙的现有状况会得到很好保护或留存。由于查郎寺是达日县境内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影响最深的一座著名宁玛派寺院,梅·沙那石经墙的地位或影响在达日县境内的诸石经墙中亦独占鳌头。查郎寺座落在达日县城以西五公里处,县城至该寺通汽车,交通比较方便。查郎寺距离梅·沙那石经墙更近,只有一、二公里,两者之间尚有马路,可乘汽车往返。但对果洛本地的藏族人来说,信教群众无论去寺院朝佛供养还是到石经墙处转经磕拜,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骑马或骑牛或徒步前往。
5.东琼石经墙
东琼石经墙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窝赛乡境内,其具体位置在达日县城以东几公里外的东噶日(藏语dung-dkar-ri,意指白海螺山)山脚下。此地海拔约在四千公尺左右。该石经墙附近正好有一条从达日县通往班玛县和久治县的公路,其交通非常便利。
东琼石经墙,意为小白海螺石经墙。显然,其称呼是拿邻近的白海螺山命名的。距离东琼石经墙不足一公里处有一座小寺院,也叫东噶寺(白海螺寺),其名称无非又是以白海螺山命名的。笔者在考察东琼石经墙时,特意细细观赏了白海螺山的英姿。此山在果洛地区的崇山峻岭中可算是一座微型小山,从东面距离此山几十米处望去,山的东北一头的确活像一个大白海螺。众所周知,白海螺在藏传佛教特别在各个寺院中享有崇高地位,其价格也十分昂贵。这是因为藏传佛教认定右旋白海螺为向四面八方传送佛教那无量无边法音之神圣法器。由此,这一山、一寺、一石经墙,即三种异样同名之白海螺,交相辉映,互为衬托,使该地成为充满吉祥安宁的净土。
东琼石经墙的形制是一个立体的长方形。全长110公尺,其宽度却不统一,如最宽处达2.1公尺,最窄处只有0.85公尺,中间则为1.68公尺。为计算方便,其宽度平均为1.5公尺。其高度更不一致,由于地基不平,其阳面与阴面出现较大差别,如阴面高度平均只有0.7公尺,而阳面则有1.15公尺、1.74公尺、1.86公尺等不同高度。经实地考查推理,其高度平均为1.3公尺较妥当。这样,整个东琼石经墙可推算为214立方公尺。
东琼石经墙采用的石板,与上述石经墙一模一样,大小亦相似:
石板 长 宽 厚
大 0.74公尺 0.53公尺 0.04公尺
中 0.55公尺 0.29公尺 0.03公尺
小 0.35公尺 0.18公尺 0.03公尺
从上列三种石板经规格可以看出,果洛地区的所有石经墙在采用石料方面高度一致。为了统一计算,东琼石经墙每立方公尺亦约容纳600块石板经,共容纳128400块石板经。其规模排在梅·沙那石经墙后而列第五位。
至于东琼石经墙所刻佛经内容,由于该石经墙曾经遭受严重毁坏,又没有留下或保存任何有关石经内容的文字材料,对考察研究带来一定困难。现在人们所看到的东琼石经墙是近年来由东琼寺组织人力重新整理和修复起来的。尽管如此,笔者在考察东琼石经墙时,有幸发现了一些石经目录,如《圣贤劫大乘经》、《圣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圣大解脱经》、《六字真言》、《百字明》、《狮子吼三昧耶》、《金刚三昧耶》、《智慧大印三昧耶》、《长寿经》、《圣妙吉祥真宝名经》等。这些经文目录绝大多数是从该石经墙中设立的目录“窗口”里发现并抄写下来的,无疑这些石经目录大致上反映了东琼石经墙所刻佛经内容。此外,东琼石经墙中供有许多石雕神佛像,诸如观世音、金刚手、文殊、莲花生等等,还有不少佛塔、八宝吉祥图、六字真言等精美石雕宗教艺术,这也是每座石经墙都具有的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9月,笔者在考察东琼石经墙时,发现石经墙附近住有一户石匠人家,遂登门拜访。他叫香勒(byanglua),是达日县窝赛乡二大队二小队人,当年65岁。从20岁左右就跟从一位名叫喇嘛贝擦的活佛学习镌刻石经的手工技术。1958年以前一直在贝擦石经墙(今达日县吉迈乡境内)处从事镌刻石经工作。1958年以后停止刻经活动,从事其它生产劳动,直到1988年又开始恢复刻经工作,为广大信教群众服务或为自己积德修善。目前,香勒石匠在东琼石经墙处从事刻经工作,也是依靠镌刻石经这项工作来养家糊口。当时笔者拜访时他正在雕刻高难技术的佛像。他不仅是这一地区名副其实的石匠大师,而且象他这样具备深厚技艺的石匠大师,目前在整个果洛地区也为数不多。也许正因为如此,当笔者与这位石匠功臣短暂交谈后将要分别之时,不免产生一些恋恋不舍之感。总觉得这位饱经人世沧桑、年近古稀的老人,本应享受晚年清福,可他却一如既往、默默无闻地苦苦追求那永远望不到边际的博大世界(指佛教中的彼岸世界)。这种执著的信念,这种不怕劳苦的精神,令笔者深深思虑,久久不能平静。
6.达多却旦塘石经墙
达多却旦塘石经墙(stabs-mdomchob-rten-thang-rdo-mkhar,意指达多佛塔滩石经墙)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岗龙乡境内,距离岗龙乡政府所在地约三、四十公里,没有任何公路,唯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小山路,而且这条小山路一直沿着黄河边延伸,夏季如遇雨水过多,黄河水上涨会淹没小山路的有些关卡,无人通行。因此,除了本地人外,很少有人去过达多却旦塘石经墙处。但此地距离甘德县境内唯一的格鲁派寺院,即夏日乎寺比较近,两者之间约有十几公里,而且达多却旦塘和夏日乎寺的关系十分密切。据说夏日乎寺的前身曾在今天的达多却旦塘石经墙处住过一段时期(因为当时夏日乎寺还是个没有固定寺址、不时四处迁移的小型帐篷寺院)。由于这段历史的缘故,达多却旦塘石经墙在夏日乎寺乃至周边藏族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达多却旦塘石经墙座落在黄河北岸的一块十分秀丽的小平地,距离黄河约有几百公尺。由于此地是上述所有石经墙中海拔最低的一处,海拔约在三千五、六百公尺,而且此地花草丛生,景色宜人。仅从俗人眼光看去,也正是一处避暑旅游胜地,如能身临其境,定会赞不绝口。这是1992年8月笔者有缘亲临此地的一点感受。
达多却旦塘石经墙的形制,是立体的长方形,全长53公尺,宽1.4公尺,高1.4公尺,共计104立方公尺。其采用的石板规格形状与上述石经墙类似,可按每立方公尺约容纳600块石板经推算。由此可知,达多却旦塘石经墙共容纳62400块石板经,其规模大大小于上述六座石经墙而排在最后一个。
关于达多却旦塘石经墙所刻佛经内容,虽然没有发现任何书面文字记载,但从石经墙本身的目录“窗口”中找到了一些佛经目录,例如,《圣贤劫大乘经》、《大解脱经》、《金刚能断大乘经》,以及《六字真言》、《莲花生蜜咒》等。这些目录大体上反映了石经墙的基本内容。除此,也有不少石雕神佛像,诸如四面观音、度母、莲花生、文殊、三师君等。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石经墙的西端堆着许多刻有各种动物的所谓“忏悔图”的石板,每块石板上只刻有一种动物和一段相关的忏悔经,刻画的动物种类有狗、蛇、青蛙、鱼等。这显然是人们不慎杀害这些动物后所采取的一种忏悔行为,也可认为是一种补救伦理道德的宗教心理。当然,这种特殊的“忏悔图”在别的石经墙中也有。可以断言,这一别具特色的“忏悔图”在整个果洛石经墙中则是一种普遍现象。
目前,在达多却旦塘石经墙处,建有一座佛塔和一间大经筒殿。新制的许多经幡和“擦擦”也是这里的一大宗教景观。总之,这些宗教象征物,互为衬托,焕发出一股欣欣向荣的气派,也就是说它们有机地组成一方很有吸引力的藏传佛教圣地。
另外,达多却旦塘石经墙处,还居住着原夏日乎寺管会主任卓潘加措活佛。这位独居此地的活佛是一名德高望重、利益众人的宗教界知名人士,因而慕名前来朝拜者可谓络绎不绝。笔者利用此次机会,也拜访了这位在本地颇有影响的大活佛。活佛面带慈悲宽容的微笑,接待了我这位来此考察果洛石经的远方客人,并亲切地解答了笔者请教的许多问题。可万万没有想到大活佛竟然住在一间既小又简陋的小土房里,后来才知道,这位活佛从不收取信教群众向他志愿布施的任何财物,只有他单方面为周边广大信教群众作颂经、祈祷、摩顶祝福等无私奉献。他真可谓在物质生活上是一位模范的苦行僧,而在精神领域又是一位饶益四方的大菩萨。从这一角度看,卓潘加措活佛的存在,为达多却旦塘石经墙这块宗教圣地又增添了一份灵气。
7.其它石经墙
上述六处石经墙是笔者两次身临其境、作过实地考察的果洛石经。它们在果洛地区的整个石经墙中不仅规模形制宏伟壮观、内容结构丰富完善,而且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换句话说,这六处石经墙不仅反映了果洛地区的整个石经墙的面貌,而且还可代表整个藏族地区的石经。因为果洛石经是整个藏族地区石经的一个集中点或大缩影。人们通过果洛石经墙即可掌握藏传佛教石经的基本状况和特性。
除了上述六处石经墙外,果洛地区还有另外几处一般性的石经墙。比如岗巴石经墙、噶庆石经墙、达格沙那石经墙、特合土石经墙等。对于这些石经墙,由于笔者未能亲临考察,不知其详,但通过采访有关人士和搜集到的一些文字资料,对其略知一二。下面就对这部分石经墙作简单介绍:
岗巴石经墙(gang-pai-rd0-mkhar,即岗巴多卡)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建设乡境内。该石经墙附近有一座宁玛派寺院,叫岗巴寺。由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藏族称为岗巴部落,其属下寺院、石经墙都以部落名称命名,以示该部落之声望。
据达日县民族中学校长、原岗巴寺和尚丹巴介绍,岗巴石经墙中有一部石刻《甘珠尔》,其目录“窗口”里特地雕有《贤劫经》、《八千颂》、《金光十地》、《解脱》、《普贤行愿》、《文殊根本怛特罗》等主要经名。这一说法在达日县志编篡委员会编的《达日县志》(1989年10 月油印本)第四册中也可得到印证。因此,岗巴石经墙中刻有《甘珠尔》一部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
噶庆石经墙(ka-chen-rdo-mkhar,即噶庆多卡,噶庆意为大柱),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德囊乡境内。德囊乡距离达日县城约六十公里,从德囊乡政府所在地至噶庆石经墙处还有两公里左右,中间有一条名叫居曲的河,而且不通汽车。由于路程遥远、交通困难等因素,噶庆石经墙现已成为达日县境内唯一没有受到任何破坏的石经墙。
达格沙那石经墙,位于达日县莫坝乡境内。其详细地址有待进一步考证。根据《达日县志》(油印本)记载,达格沙那石经墙中刻有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一部。
特合土石经墙,座落在达日县特合土乡境内。据说是果洛地区最古老的一座石经墙,享有“旧石经墙”之称。
查洋石经墙,座落在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的札赛查洋寺附近。根据《久治地区寺庙史》(藏文,政协久治县历史文化研究组编)记载,查洋石经墙中刻有《忏悔》、《六字真言》、《莲花生传》等内容的藏文佛经。
又据《久治地区寺庙史》,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的阿尼玛卿雪山(又称大积石山)附近有一座名叫赛格石经墙的石经墙,并刻有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一部。
综上所述,果洛石经单从它的分布地域上看,并不十分广大,受到特定区域的一定限制,但就其数量或规模而言,在整个藏族地区,乃至中国、亚洲、全世界都没有出现过与此相媲美的同类宗教文化现象。在此特别指出的是,果洛石经墙完成了将号称佛教百科全书的《大藏经》整套镌刻在石头上的伟大工程,这在世界上实属罕见。
(文章转自西藏研究(拉萨)1997年第1期)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