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杜继文:柬埔寨佛教的兴衰

来源:2012年2月13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时间:2012-02-13

9-10世纪之际建立的吴哥王朝,到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在位),完成了吴哥石窟。他信仰毗湿奴,用毗湿奴像取代神庙中原有的湿婆像;后来的阇耶跋摩七世,又用佛陀像取代了毗湿奴像。

 

阇耶跋摩七世(1181-1201在位),把吴哥王朝推向全盛期,成为柬埔寨最有威望的古代君主。他信奉佛教,以观世音为高棉人的保护神,认为他能引导人们往生极乐净土,在国内到处建造四面的观音神像,其眼半开,目光低垂,嘴含平静而神秘的微笑,被人称作“高棉的微笑”。这个时期建造了普拉沙·普兰·克迪、塔荣、帕甘和巴荣等寺,显示吴哥佛教的独特色彩。

 

塔荣寺就是普粒毗诃罗寺,建于1186年,供奉的是皇太后像,被称作佛陀之母。寺碑盛赞阇耶跋摩七世无所不能,尽管也礼赞佛法僧三宝。1191年,阇耶跋摩七世为观音建帕甘寺,寺中的菩萨像则以他的父亲为原型。他还树立了自己的等身像,刻画为病人治疗的医师和看护人的佛陀。帕甘寺的铭文说明,造寺的目的在于“在遍流敌人鲜血的土地上”以“庄严菩萨”。巴荣寺建于12世纪末,其中也有国王的黄金像。简言之,王室造寺塑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振王威,敬祖先。

 

阇耶跋摩七世曾派遣有王子参加的使团前往斯里兰卡求法。这位王子当是柬埔寨上座部佛教的第一位传人,或许就是缅甸《琉璃宫史》中提到的多摩林陀。

 

阇耶跋摩七世之后,婆罗门教再次复兴,佛教式微。不过,据1292年来到柬埔寨的元朝使臣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记载,当时吴哥城依然以佛头像庄严城门,城中有20余石塔环绕的金塔。寺院僧人“削发穿黄,偏袒右肩,其下则。系黄布裙,跌足”。寺中只供释迦像,塔中诸佛皆为铜铸,相貌各异。及至经过1369-1441(或1444)年暹罗人的进攻,吴哥城三度陷落,柬埔寨急剧衰落下去。到安赞王时代(1516-1566),柬埔寨军队一度进逼暹罗的阿瑜陀耶城,很快又遭失败,1594年,首都洛韦亦被暹罗攻破。此后,始终未能摆脱附属泰国或安南的命运。1863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940年又被日本军队侵占。

 

随着退罗人的占领,上座部佛教在柬埔寨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确立下来,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逐步失势,终于消灭,婆罗门教的庙塔被改造安置了佛像,佛像崇拜取代了林伽崇拜。但许多寺名仍保留着印度教的痕迹,印度教或大乘佛教的一些宗教法事仍旧在民间流传。

 

在法国殖民统治期间,佛教受到法国化的打击,一度衰落不堪,僧侣和佛徒成了反抗外来侵略者的重要力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期,佛教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提高民族意识的手段,有了新的复兴,涌现出不少爱国僧侣。

 

1909年,创建了巴利语学校,1914年改为巴利语高级学校;到20年代,初级巴利语学校已有400余所。50年代初,一些佛教政治家提出了佛教社会主义口号,强调佛教在立国上的作用,规定所有寺院都要举办学校。1954年,创建西哈努克佛教大学,继之成立金边佛教研究所。到60年代,出版了巴利文和高棉文三藏。与此相应,还出现了一批佛教学者和佛学著作。据1970年统计,全国共有僧侣6500余人,塔寺约3400座,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90%。

 

柬埔寨的国民教育,曾长期由僧侣承担。直到1963年统计,文化部管理的普通新校有1615所,学生75000人;而70年代初,属宗教部的巴利文学校则有590所,学僧有万人以上。无论是王室贵族还是庶民百姓,男孩子都要在寺庙中学习文化。通常在12岁披上黄袈裟,称小沙弥。到20岁左右,若有志于出家修行,便可受戒成为比丘。社会尊重和尚和受过寺庙教育的人。具有巴利文和佛学知识的优秀学者被称作“班智达”。由于传统的佛教教育,五戒八关斋深入民心,社会犯罪相对较少。民众日常的婚丧嫁娶都伴有一定的佛教法事。

 

柬埔寨佛教来自泰国传承,所以也分两派。大宗派在14世纪传入,多在农村活动;法宗派在1864年传入,得到王室贵族的支持。前者占全国全部寺庙和僧人的90%以上。

 

(来源:《中国佛教史》,引自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网)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