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样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语境孕育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多元宗教信仰。随着社会变迁、民族迁徙、文化交融,中国许多地方呈现出一种多宗教、多民族、多语言互动共享甚至是交融渗透的状态。为此,中国宗教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单一的宗教文化,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多年来,国内外宗教人类学学者将研究重心多用力于单一制度性宗教或民间信仰,而关注区域性多元宗教互动与共享现象的成果比较有限。西藏民族学院马宁副教授独著的《藏汉结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以舟曲地方为例》一书是当下宗教人类学学者研究地方性多元宗教互动与共享变迁的一部宗教人类学研究力作,其在视角、理论与田野等方面为丰富中国宗教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借鉴。
一
小区域内多元宗教互动冲突、和睦相处的实践意义常常对全人类追求和睦共处具有借鉴或参考意义。《藏汉结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以舟曲地方为例》一书着眼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纵向和当下横向相济相融,既关照了地方性多元宗教演进变迁历史,又深入探讨了区域性多元宗教生态平衡与互动模式。全书内容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对研究区域“陇西走廊”与“藏汉结合部”等地理概念进行了延伸释读和深入阐述,对国内外宗教对话理论、宗教现象学方法、生态神学理论等重要学术热点或观点进行了扼要精准的梳理与归纳;第二部分为读者展示了舟曲地方苯教、藏传佛教、基督教、民间信仰、汉传佛教等多元宗教文化景观,提出当地藏传佛教与民间信仰势力最为强大,苯教和基督教、汉传佛教次之;第三部分对舟曲地方纷繁复杂的宗教信仰仪式,神秘多样的神灵献祭仪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深描;第四部分,对舟曲地方看似杂乱不一众多神灵,进行了深层剖析和高度归纳概括,对众神的神格、神界的构造、诸神的关系进行了合理的分类。第五部分,作者认为舟曲地方的各宗教存在诸多差异,表现在生存文化、宗教观念、宗教生态观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信仰它们的藏汉民族在同一地域生活的缘故,从古到今,各宗教信众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经过不断融合,终于使舟曲地方的藏汉民众成为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的复合型宗教信徒,实现了宗教文化的共享。第六部分对舟曲地方的苯教、藏传佛教和以婆婆神为首的民间信仰构筑的当地倒三角的宗教图景进行了深刻分析,并认为这种多元宗教生态模式使舟曲地方长期保持宗教平衡状态,确保了地方和平与社会稳定。
二
《藏汉结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以舟曲地方为例》一书,不仅仅局限于地方性宗教生态的讨论,而是将其放置于全球宗教对话语境中,书中体现作者独立思考和阐发的观点和论述频现。例如作者提出在舟曲地方,婆婆神信仰和苯教作为分散性宗教与制度性宗教藏传佛教共同构建起了舟曲的地方性宗教知识系统,苯教与藏传佛教为藏族信仰,藏汉杂居村落中的汉族民众也信仰这两种宗教,其他汉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中也享用苯教与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和法术。藏传佛教同当地分散性宗教如苯教信仰、民间信仰婆婆神等均呈现出一种松散性特征,认为这些宗教的存在状态是舟曲农业社会松散性的体现,它们都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作者还观察到当地分散性宗教婆婆神信仰占有相当优势,婆婆神信仰被汉族信仰,藏族在心理上也接受该信仰,苯教与藏传佛教是藏族民众的显性宗教,婆婆神信仰则是藏族民众的隐性宗教信仰,两种宗教信仰基于一身,使舟曲藏族成为复合型宗教信徒,藏汉宗教文化共同构筑起了地方性宗教知识。
作者在研究地方性宗教知识与宗教对话模式时,跳出传统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巢臼,揭示了舟曲地方“倒三角”的宗教图景,即藏传佛教与婆婆神信仰成为地方性宗教知识系统的两大基石,同时这两种信仰不同程度受到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影响,并与当地苯教构成了一种倒三角的结构。
作者以宏远的研究视野阔览舟曲多元宗教互动历史,梳理和回溯了明朝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与民间力量的搏弈过程,复原了历史上不同宗教信仰群体基于生存需要而发生的冲突和和解历程。通过深度考察舟曲多元混融的汉藏宗教信仰现状后认为:信众根据自己的宗教需求向不同的神灵献祭来换取神灵的护佑,因为民族融合与宗教融合的缘故,舟曲地方的诸神被舟曲地方的藏汉民众共同信奉,这些神灵的神格也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融合,呈现出多面性特点。而基督教的神灵则游离在神界之外,仅仅存在于基督徒的神圣世界中,不容于其他信众。作者认为舟曲地方诸多神灵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每一类神灵又拥有相当的法力,他们共同组成了权力阶层森严的神界。其中,苯教、藏传佛教和婆婆神信仰的诸神在神界中占据合适的位置,行使着不同的职能,这些职能通过各自的神格体现出来。
此外,该书还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陇西走廊”等历史地理概念进行了专门回应和界定,作者认为陇西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早年提出的民族走廊的延续,陇西走廊位于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北起河西走廊咽喉一一祁连山脉的冷龙岭分支鸟鞘岭,南至入蜀咽喉摩天岭,包括青藏高原东缘、陇中高原西部、陇南山地。提出陇西走廊正好位于河西走廊与藏彝走廊之间,发挥着连接两大走廊的作用。
三
纵览该书,不但有历史的深度,还有现实的向度,书中许多内容充满了历史现场感和对现实的高度关注。该书写作严谨而踏实,书中运用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庙宇碑刻、个案访谈、观察记录等各类资料丰富多样,既有历史的纵深和厚重,也有田野的清新与生动,向读者全面展示了藏汉结合部的多元宗教。
该著作既有点与面的结合,也有区域时空中的历史整合,呈现出厚实新颖特点。书中诸多讨论立足中国立场,充满民间视角,充分利用舟曲地方性知识中蕴含的普适性意义对国外一些宗教人类学理论进行了修正。作者通过对舟曲地方各种宗教互动共享历史的考察,认为西方宗教学者提出的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和接受模式这四个模式中,置换模式与成全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可供借鉴的应该是互益模式和接受模式。作者提出宗教对话必须在“相互理解”、“各种宗教之间平等”、“共同语言”、“坚持民间特色”等条件下进行,并指出尼特提出的所谓完全和平的互益对话模式只能存在于学者的想象之中,而在社会现实中,宗教互益对话往往伴随着连续性的、激烈的宗教冲突和民族冲突而进行,这些冲突形成的强大外力又促使冲突的双方不断学习对方的优点为我所用,同时为了谋求和解而主动寻找各自宗教的契合点,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宗教互益和民族融合。可见,该书从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而言,具有一定的学术挑战性和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
最后,该书诸多章节图文并茂,所选的图片使读者对舟曲地方各类宗教信仰仪式了解更为直观。书中作者亲手绘制的部分祭祀或神灵分布图,反映了作者细致、严谨的学术风格,书中所征引的详尽的第一手口述资料,表现出作者田野工作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该书田野调查资料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也告知我们本土学者研究家乡具有更多的天然优势,人类学研究者应多从事回望故乡、关注家园的研究。
参考文献:
马宁:《藏汉接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以舟曲地方为例》,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西藏网)
(编辑:霍群英)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