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郑筱筠:把握中华文明特性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23年12月11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经济发展进程放缓,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种种复杂的变量推动世界大变局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经历过历史洗礼和实践检验,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具有高度文化认同的强内聚性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从来不是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包容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第一,中华文明是深深根植于丰厚的文化沃土而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形成的文明形态。第二,中华文明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和平共存、求同存异的开放包容体系。第三,善于吸收外来文明、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

 

中华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正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首先,传承与发展是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论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承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全球化时代,更应该明确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和原则,坚持固本培元。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

 

其次,世界文明多样性由不同文明共同汇聚而成。不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的集体记忆造就了不同文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多样性因此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中华文明则是世界文明大花园中独具特色的文明形态。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而行。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创新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在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进程中,需要寻找人文交流的“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既根植于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历史文化沃土,也源自于世界历史进程中“同舟共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发展条件,是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全球问题上拿出可行措施,体现出中华民族知行合一的思想和智慧,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蕴含了中国的宝贵经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和总结,也是进一步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基础。

 

总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交流对话有助于化解隔阂、偏见与仇视,实现民心相通、心灵契合,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支撑。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实践内生动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要坚持“两个结合”,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弘扬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引领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郑筱筠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本文为作者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的发言)

(来源:2023年12月8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许津然)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