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宗教的研究与展望”暨2021年中国宗教学会全国会议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与会学者回顾、总结中国宗教学取得的成绩,展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中国宗教学的发展。
本次会议召开了中国宗教学会换届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筱筠当选新一届会长。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宗教学?带着这一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郑筱筠研究员。
研究宗教对社会正确地理解宗教,对广大信教群众理性信仰宗教,对宗教工作者依据宗教规律实际开展宗教工作,都极为重要
1963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外事小组向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对外研究的请示报告》上批示道:“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1964年,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批示提出了具体指示:“要研究世界三大宗教的理论、现状和历史,包括它们的起源、教义、教派、经典等”。在该批示、指示精神的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它为新中国宗教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0多年来,中国宗教学者始终牢记着这一批示、指示精神,对世界各大宗教的理论、历史、现状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大量对社会有着普遍影响的辞书、丛书和著作。”郑筱筠说,这些工作对社会正确地理解宗教,对广大信教群众理性信仰宗教,对宗教工作者依据宗教规律开展实际宗教工作,都极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中分析了宗教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同时阐明了新形势下研究、发展中国特色宗教理论的必要性。他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结合我国宗教发展变化和宗教工作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用以更好指导我国宗教工作实践。同时强调,要加强对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对宗教基本知识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些论述肯定了新时代中国宗教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宗教发生、发展规律的梳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内涵、框架、观点的探讨,对宗教中国化理论与路径的探索,都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宗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新时代中国宗教研究要直面国内外宗教领域的问题与挑战,关注各宗教发展现状和趋势,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为党和国家的宗教工作建言献策,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展现宗教学研究的生机活力。”郑筱筠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形态已经初步显现、学术体系的框架与方向日渐清晰、话语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郑筱筠表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发展,中国的宗教学研究在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普遍认可,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培养了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业有专长、研究有造诣的学术人才,出版了大量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同时,随着国际局势的剧烈演变,对于宗教学研究的社会需求普遍提升,这也为中国的宗教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国内有多达109所高等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宗教学专业。一些高校还设置了宗教研究院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研究的开展、宗教研究人才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体制基础和人才保障。
“中国的宗教研究是有传统、有传承、有成果、有影响、有前景的。”郑筱筠说,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以来,中国宗教学界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宗教学相关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的建设,加深了对宗教比较、中西对话、中国主体性视域中的学术体系理解和实践,加大了基于宗教学理论、宗教规律与中国宗教实际结合基础上的宗教学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和概念,推动宗教文献、宗教思想史、宗教中国化理论研究,加强“一带一路”与宗教风险研究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形态已经初步显现,学术体系的框架与方向日渐清晰,话语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坚持问题导向,为宗教学“三大体系”的构建树立新目标、实施新举措、发展新内容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宗教研究的一些主题和内容还不能充分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发展和要求;基础研究与现实研究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回馈理论的互动性不够;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和思想产出还不够多,尚未形成整体性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话语体系。”郑筱筠说,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传承、勇于创新,夯实研究基础,发扬优势,补足短板,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方面积极作为。
郑筱筠表示,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于我国的宗教学研究来说,“立足中国、放眼国际”的研究立场将日益鲜明,“服务群众,助力国家”的研究目标将日益明确,“客观公正、全局定位”的研究视角将日益凸显。为此,中国的宗教研究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坚持跨学科交流,为宗教学“三大体系”的构建树立新目标、实施新举措、发展新内容:
宗教学学科体系是宗教学的基本架构,是研究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的宗教研究将以“建设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科门类齐全的宗教学学科体系”作为发展目标。保持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冷门绝学;结合时代发展,优化学科布局;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内部交流和跨学科互鉴;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互动转化;增强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完善数据库建设;改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宗教学学科,推出具有代表性的优势学科,发展具有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完善分支学科,建设特色学科,构建门类齐全的宗教学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核和支撑,学术体系的水平和属性决定着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质量和特质。中国宗教研究将在既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研究方向,完善宗教学理论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原理,结合时代发展关键问题,开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专业性的学术研究领域;鼓励、扶植原创学术作品,大力培养、推介学术精品,推出立足学科前沿,具有奠基性、引领性、创新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学术成果。也期望新一代宗教研究学人汇聚共识,整合力量,发挥优势资源,创新理论方法,组建创新团队,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新时代宗教与国家安全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用中国理论、中国学术解读宗教现象、破解宗教研究难题,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
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学术影响力的主要衡量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研究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强化对国内外宗教现实问题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并重,积极开展防范和化解宗教领域宗教风险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深入讨论“宗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宗教安全”等兼具学术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指导宗教工作以及宗教信仰实践,致力于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宗教学话语体系。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从中提炼出更多既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易于为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在国际社会关注的宗教问题上努力做到“中国话语、世界表达”。
(记者:蓝希峰)
(来源:2021年8月24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