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卢国龙:道教南宗之名与实    2020年12月17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元明以降,由北宋张伯端初起端绪,至南宋白玉蟾集其大成的一系道教传承,习惯上被称为“道家南宗”或钟吕金丹道“南宗”。如果按照中国学术综核名实的传统来考究,这个称谓是名副其实的,称宗立派的冠名方式是被普遍接受的,以致历史记载中从未发现任何异议。这个称谓属于典型的实至名归,因为它是由教派之外的学者,尤其是儒家学者所称述的,并不是这个教派自命的。

 

儒家学者称述一个道教教派为“宗”,或许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但在心理上,毕竟要首先承认这个教派的门户独立性,否则所谓“宗”就很难宣之于口,更遑论著之成文。这是我们在研究道教南宗时必然接触到的第一个事实,即在宋元时期,道教南宗是先有这样一个教派之实,其中包括特定的传承和教法蕴涵等,然后被学者命名。到了明清时期,道教南宗的丹法修炼和雷法行持两大开宗立派的根本,广泛流衍在各种民间教派之中,一本而万殊,但这些民间教派通常都不会明确强调其丹法或雷法宗源于道教南宗。所以历史地看道教南宗的名与实,是宋元时期先行其实,后获其名;明清时期传衍其实,未冠其名。

 

道教南宗在前后衔接的两个历史大阶段,都表现得名与实相符却不同步,有时间差。这种并不很常见的教派冠名现象,可能包含了许多关于这个教派精神发展的历史秘辛,需要我们从浩瀚的古文献中去寻绎。

 

见存文献中,较早称述南宗的,是元末明初的大儒宋濂。宋濂曾在丘处机致弟子宋道安的一封书信上留下过跋语,其末一句“世所号南宗”,显然表明并非长春真人手帖中已有南宗名号,而是宋濂援用社会上流行的通称,指述自张伯端到白玉蟾、彭耜一系的传承。只是这个通称由何人创始、如何流行,现在已难悉其详,大致可以确认的是,不仅属于北宗的长春真人未曾称曰“南宗”,即使南宗祖师白玉蟾等人的著作中,也未发现“南宗”名号,所以宋濂所说的“世所号”,可以明确理解为社会对南宗的称谓。

 

晚于宋濂,明中叶又有都卬,在所著《三余赘笔》中叙录“今之道家有南北二宗”之事,大意与宋濂的综述相同,所列出的南宗传承,也是到白玉蟾、彭耜为止。还有以忠亮著称的名臣邱浚,也曾作诗歌咏叹内丹道的传承:“海蟾以后分南北,两宗若不相为谋。南宗始紫阳,正传海琼白。北宗始重阳,七传长春丘。”所谓南宗北宗“不相为谋”,当然不是指二宗的教义差别或者以门户自别,而是指在二者之上没有某个统一的教会,仅得各自修持,分别传承而已。这也是中国古代宗教的常态,即政府设有僧录司、道录司等管理机构,但佛教和道教本身都没有统一的教会。没有教会的体制化统一,但具有教义上的彼此关联,所以南宗与北宗相互对称。

 

当然,儒者叙议道教宗派之事,也不一定都像宋濂等人这样弄得很准确。例如宋濂的好友王祎,对道教颇诋斥,言及道教南北宗之事则称:“全真之名,昉于金世,有南北二宗之分。南宗先性,北宗先命。”这是接受了南宗北宗之称,但将南宗与北宗全真派的并列关系,错误地弄成了派生的从属关系,殊不知南宗正是相对于全真派之为北宗而言的,时间上,南宗初祖张伯端活动于北宋仁宗、神宗时期,也比金代的全真创派祖师王重阳更早。正因为错误很明显,很容易被发现,所以也就有明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著论以勘正。王祎由于“未详考”,将钟吕金丹道的南北宗误会成全真派的南北宗,而事实上,全真派只有“全真七子”马丹阳、丘长春等人的开枝散叶,无南北宗之分,至于从张伯端到白玉蟾、彭耜的传承,则自北宋辗转传衍到南宋,与全真派除了共同的思想文化渊源之外,没有其他的直接关系,从而形成既同源又南北对称的大格局。

 

如何看待道教南北宗并列的格局呢?像邱浚那样发现“两宗若不相为谋”,亦可谓独具只眼,看出历史上的道教缺乏统一教会的合力。南北宗并列的格局,似乎颇具有对称的平衡感,也由于包含差异而富有思想文化上的张力。这种南北宗并列的对称格局,不仅仅存在于道教中,其他的宗教或思想文化流派同样也存在,并且同样具有对称性和张力。如佛教禅宗在唐代分出慧能南宗与神秀北宗,南宗顿悟,北宗渐修,教义差异的张力甚至引发彼此高下之争。既在宏观格局上构成对称、平衡,又在传承或思想文化上包含差异,或分庭抗礼,或并驾齐驱,大概就是中国历史上林林总总的南北宗之分的共同特点,道教的南北宗当然也不例外。那么相对于北宗全真派而言的道教南宗,究竟在思想文化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得以与声势隆盛的全真派并列?

 

比较而言,道教南北宗虽然同样以传承钟吕金丹道为道脉渊源的象征,兴起的时间也大致相当,但由于地分南北,政治和社会的环境不同,所需面对的人生、社会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形成的教派特质、所取得的教派成就,也相应不同。

 

南宗传承由北宋而南宋,经历了汉族政权南渡的大变局。南宋社会,民间凋敝,政府流亡,南宋初还由于宋徽宗时的“花石纲”等,使得江南民不聊生,以方腊起义为典型,江南民间对宋政权弥漫着抵触情绪,社会矛盾重重。但相对北方长期僵持的民族冲突、社会动乱而言,南宋治下的江南,倒是显得相对安定,对金人的外部战争,也在事实上成了社会动员、化解内部矛盾的契机。另一方面,南宋秉承北宋重文治的政策,不仅通过开科取士使江南的社会精英大量进入政权体制,而且南方社会也在精英文化的导向下,呈现出南北文化融合、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大趋势。南宋时的江南道教,整体上正是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当时涌现出的许多道教科仪的鸿篇巨制,如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宁全真《灵宝领教祭度金书》《上清灵宝大法》等,一方面继承了唐暨北宋时仿效古典礼乐因而规范化的道教科仪传统,另一方面又吸纳南方的民间信仰和礼俗;又如南宋新兴的力求变革的诸多道派,其中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净明派、閤皂山灵宝派、龙虎山嗣汉天师派等等,都具有将道教传统与南方民俗信仰结合起来的共同特质,而道教南宗,正是具有相同特质而且文化素养

表现优异的一个流派。

 

南宗的文化素养,集中体现在两代宗师的身上。其一是初祖张伯端,继承黄老以及《周易》的哲学理念、汉魏伯阳《参同契》道与术相合一的体系,同时熔炼隋唐五代内丹道的宗教体悟和概念术语,创作出至今依然是道教修持宝典的《悟真篇》。其二是五祖白玉蟾,不仅才华横溢,著述宏丰,而且就教团组织、宗教仪式、将丹法与雷法熔为一炉的南宗教义之建构而言,还是道教南宗的实际缔造者。

 

 

玉蟾宫,位于海南省定安县文笔峰山麓,是道教南宗的实际创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的最终归隐之所,被道教奉为“南宗宗坛”。

 

(作者:卢国龙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宗教》2018年第9期)

 

(编辑:许津然)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