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佛教中国化:问题、方法与思路”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隆重举办   2019年6月4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工作坊合影

 

201962日下午,“佛教中国化:问题、方法与思路”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隆重举办。本次工作坊由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文学院主办,上海花地文化有限公司协办。来自海峡两岸的9位学者围绕佛教中国化议题,从不同视角展开深度讨论。参加工作坊的还有来自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教授及博硕士研究生40余人。

 

在工作坊开幕式上,工作坊召集人、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教授介绍了工作坊的缘起与宗旨:佛教中国化问题是中国佛教史、中国佛教思想史乃至中国宗教史、中国文化史研究中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新时代中国宗教研究及中国佛教文化发展中有重大学术意义及深刻现实意义的问题。如何深入发掘这个议题的学术深度,如何老话新谈、丰富和拓展佛教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需要当代中国佛教研究者展示自身的学术特质,从不同的侧面,来继续发展和建构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

 

 

赵敦华教授演讲

 

开幕式后,首先由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赵敦华教授发表题为《宗教中国化的几个相关概念》的主旨演讲,对“境遇化”、“本色化”、“本土化”等几个相关概念做了深刻阐述。境遇化(Contextualization)是指宗教在所传播区域的应对策略,包括翻译、建制、仪式等内容。本色化(inculturation)是指在宗教所在区域中发生的文化变型,中国汉传、南传、藏传佛教都在各种途径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变型。本土化(Indigenization)是指一个宗教在亚区域中的变型,因此不仅外来宗教,本土生长的道教、民间宗教也涉及到本土化的问题。相比于境遇化、本色化,在本土化的分流中往往更容易导致宗教异端的产生。中国化与以往所提的境遇化、本色化、本土化等概念之间的连续性、新颖性都是值得各个宗教深入探讨的问题。

 

 

程恭让教授演讲

 

本次工作坊共安排了两场讨论,第一场研讨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唐忠毛教授主持。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教授发表演讲《佛教中国化的“内在机制”问题一一关于大乘佛教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的思考》,他从方立天、赵朴初两位先生从佛教文化内部探寻佛教生存和发展规律的思考谈起,提出:佛教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是“善巧方便”。在援引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和中国古代高僧的经典诠释作品对善巧方便概念思想进行精要阐述后,程教授认为,回到善巧方便这一概念所表示的佛法基础,从佛教的内部来考量佛教的中国化问题,对于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发展过程、评判标准、规律本质等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中国化佛教的“两重命运”及其之间表现出来的“难以排解和克服的矛盾”,就需要被重新认识。

 

 

侯坤宏教授演讲

 

台湾著名佛教史专家侯坤宏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佛教中国化”再思考——从学术史角度观察》。他谈到,佛教中国化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议题,有关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佛教中国化常被用来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一种解释的方法。侯教授分别从:以佛教中国化为题的学术研讨会、关于佛教中国化的概念辨析,以及从佛典翻译、佛教典籍、佛教人物、佛教宗派、佛教艺术探讨佛教中国化等方面,对过去学界有关佛教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做了详细精到的学术史考察。并认为,佛教中国化只是研究中国佛教的一个命题方式,作为研究视角言,自有其限制。

 

 

韩焕忠教授演讲

 

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韩忠教授发表演讲《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影响及反思》,他认为译经、格义、判教、创宗、定祖等因素构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关键环节,这五个环节顺序生起,表现着佛教中国化的纵向演进和深入发展,并保证这一外来文化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仍能在佛教的轨道上运行而不致化除、消弥其基本特征。佛教中国化对佛教,对中国固有的儒道两家思想文化,最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李利安教授演讲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演讲的题目为《新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几个新问题》。他谈到,佛教中国化是域外佛教进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社会与文化而发生的本土化转变,呈现出化而又化的层级性叠加与综合性整顿过程。在中国经历了两汉到两宋、两宋到明清、民国到现在等三个历史阶段,分别以经典与义理的中国化、信仰与实践的中国化、旨趣与制度的中国化为核心,相继实现了佛教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沉稳扎根、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深度沉淀以及现代化转型后与现代文化的全面接轨。前两个阶段的佛教中国化以同儒道文化的融合发展为文化应对机制,第三个历史时期的佛教中国化,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主要呈现为与西方现代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融合发展。在同这两种文化的融合发展中,中国佛教又因三大语系佛教的空前会通,显示出不同于前两个历史阶段的中国化进程。

 

 

唐忠毛教授演讲

 

工作坊第二场研讨由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唐忠毛教授发表演讲《佛教中国化的民俗化向度》。他认为,长期以来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思想与制度层面,对于信仰实践的民俗化维度关注较少。但任何一个宗教要想维持其生命的传承发展,就离不开世俗社会。因此,需要对佛教中国化的民间民俗化向度进行眼光向下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揭示佛教中国化的生动丰富的整体风貌。基于佛教信仰的“多元生态关系”考虑,“民俗佛教”与“佛教的民俗化”构成了整个佛教中国化视野下的一个重要向度。

 

 

尹邦志教授演讲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尹邦志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出入法界——从<法界宝藏论>看中国佛教的再理解》。他以藏传佛教宁玛派著名学者隆钦饶绛巴的《法界宝藏论》为中心,详细分析比较了隆钦巴对于法界的阐释与汉传佛教的不同之处,并从汉藏关系的角度,通过对顿渐之争等问题的回顾,揭示了汉、藏佛教形成共同语言、共同构成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为佛教中国化问题提供了思考的新视角。

 

 

金易明教授演讲

 

上海佛学院金易明教授发表演讲《宗教学视域中的佛教中国化路径刍议》,他从康德与黑格尔宗哲学视域中的“宗教本土化”谈起,认为佛教中国化系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具体表现,是“宗教本土化”于佛教流布中国的落实。翻译与吸纳、理解与诠释、实践与调适等三个阶段的佛教中国化路径,是由中华文明禀赋与文化属性所决定。只要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教界内部自身在变迁,佛教中国化则始终属于进行时态。

 

 

常红星博士后演讲

 

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常红星的演讲题目为《从女性僧团之历史嬗变与现状谈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优异面》。他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比丘尼僧团的历史与现状,认为印度佛教比丘尼僧团的长期消沉并最终湮没,南传、藏传佛教未能长期、大规模建立起比丘尼传承,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八敬法的制度性限制。而在汉传佛教体系内,佛教的中国化为比丘尼僧团的建立、传承、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是佛教中国化优越性的展现。

 

 

工作坊现场

 

在与谈人发言表演讲之后,工作坊进入综合讨论环节,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李海波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王雪梅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王彬副研究员及现场听众与9位与谈人就工作坊议题展开热烈、深入的讨论。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在工作坊作学术总结中谈到,本次工作坊的选题非常具有理论意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与谈学者所发表的研究内容类型多样,既有关于中国化内在机制、历史进程的研究,也有从民俗、女性、汉藏对比等多面向、多角度的研究,大家围绕中国化主题展开了密集而富有成效的交流,为相关课题的研究开了一个好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赵敦华教授致辞对工作坊的召开及与谈学者的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鼓励继续举办相关议题的活动,将本届工作坊的成果推向更高的水平。

 

最后,程恭让教授致辞答谢,本次工作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文:黄凯,摄影:常凯)

 

(来源:上大道安佛学)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