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第二期“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坊”卓新平学部委员谈“关于宗教学三大体系的思考”   2019年9月10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993日星期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办第二期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贾俐副所长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研究员做了题为“关于宗教学三大体系的思考”的精彩演讲,博得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5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卓新平研究员表示,这里特别提到了宗教学,因此,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的构建及发展乃有着独特意义,说明党中央领导对宗教学学科的发展是相当重视的,但近两年中,宗教学学科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种发展情况,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卓新平研究员认为,作为学者、研究人员,我们不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固步自封,应该关心宗教学学科的发展。

 

 

 

卓新平研究员就学科体系提出:发展中国宗教学的学科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宗教学学术体系应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宗教学研究,这是我们中国宗教学的典型特色。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分析其论宗教的时空背景,并且提炼出其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用于指导我们当代宗教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探析马克思主义有关宗教问题论述的社会时空背景,当代宗教研究的特点是基于理论联系实际。在政治层面上来看,根本立足点就是要体现我们党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基本方针,要以全球视野和整体思维来找出宗教学科发展的规律,说明宗教的社会本质和精神特质,找出从思想意识及现实存在上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中国宗教学的学科体系,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既是学术性的也是智库性的。卓新平研究员强调,中国特色的宗教学学科体系,应该体现它的开放性,包容性及跨学科研究的比较及综合特点。

 

 

 

卓新平研究员就学术体系提出:中国宗教学的学术体系必须具有中国社会问题意识和中华文化特色。

 

卓新平研究员认为,中国宗教学的学术体系要想突出学术特色,就必须充分展现其中国社会问题意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色彩,因为只有这种中国风,才能在世界学术界,得到极大关注。中国宗教学的学术体系,必须正视并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卓新平研究员以西方宗教学研究为例,分析了西方宗教学的学术体系特点,并提出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西方的宗教学学术体系的观点,卓新平研究员强调,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照搬,中国宗教学的学术体系绝非是封闭的,而是有着外向性的观察、参考、借鉴、吸纳。中国宗教学应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学术个性或学术气质,既保持、延续其普遍性的学术传承,又体现中国问题意识的开拓创新,有我们自己独特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有我们中华文化在学术创建上的敏锐及智慧。

 

卓新平研究员就话语体系提出:中国宗教学的话语体系应体现出范式更新的“中国好声音”。

 

卓新平研究员指出:在中国特色的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鲜明定位上,展示的当然应该是“中国声音”,而且必须是“中国好声音”,这就是我们宗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学术的研究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卓新平研究员表示,这就提醒我们宗教学话语,要有独创性,原创性,境遇性、时代性和主体性、个殊性,不可人云亦云。

 

关于宗教学的话语体系,卓新平研究员就以下七点展开论述:

1、关于“宗教学”的性质及其学科定位要有中国话语;

2、关于“宗教”术语及其中国语言表达

3、关于中国的宗教存在或“有无”之争

4、关于中国宗教的特点及理解

5、关于中国语境中的“神”论或“神学”意义

6、关于“研究”、“批判”的意识形态或学术界定问题

7、关于中国宗教学研究队伍的构建

 

讲座尾声,卓新平研究员表示,中国宗教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发展,必须要有中国特色体现,我们的重点应是观察、研究中国宗教的现实问题,然后展开理论阐述,并在宗教工作实践意义上提出科学说明和智库层面上的建议。总之,在今天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中,我们首先要在建设好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及文化共同体上下功夫,大力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多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改革开放的动力和积极吸纳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态势,使中国宗教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供稿:世界宗教研究所科研处)

 

 

 

 

(编辑:许津然)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