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锦绣/研究员 于静/编辑
成果类别:专著
字数(千字):220
出版单位: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
本书是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以我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活化石”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参考西方有关研究成果,通过数十年来亲身实地调查体验和比较研究所创建的原始宗教学理论体系的“雏形”。
本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理论探讨,即在全面、详细介绍过去对“灵物”与“灵物崇拜”范畴的各种认识和定义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以大量真实资料为依据,论证了它的真正宗教性质和地位,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定义,并对之进行了科学分类以及发生、发展的历史探索。第二大部分为举例图说,即运用考古发现和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实物(“灵物”),具体说明其宗教性质和社会功能,以之验证新说的真实性。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形象思维结合抽象思维的深入浅出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专著。
本书的实际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出所谓“灵物崇拜”实为“原始宗教形式”的结构要素之一的“崇拜方式”或“崇拜物媒”新说,认为它是体现“崇拜对象”、“崇拜信念”,达到“崇拜活动”目的一种“实物手段”,构成了原始宗教形式的物质外壳。新说为原始宗教形式的结构要素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2.消除了过去对非洲“灵物崇拜”(“拜物教”)现象的种种误解。所谓“灵物”不过是一切崇拜对象观念的物化形态,是它们的物质载体、寓体、代表、象征和化身。新说为原始宗教现象的定性和定位提供了科学指针。
3.事实表明:作为宗教活动物质手段的“灵物崇拜”是一切宗教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前提条件和必备手段,这无疑证明了精神活动对物质手段的依赖性法则。因此,本书提出的灵物崇拜新说更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4.通过“灵物崇拜”宗教功能的历史探索,体现出原始宗教的一般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为我国原始宗教学的建设提出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假说。
值得着重提出的是:本书虽名为《灵物与灵物崇拜新说》,实际上,它是从批判过去“灵物崇拜”旧说切入,全面论述诸如原始宗教的定义、本质特征、形式、内容、分类、起源、一般发展过程和规律、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的创新之作,也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始宗教学”的“雏形”。虽是“雏形”,似已可初步奠定“原始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学科的基础,第一次把它从“人类学”范畴内分出,回归到“宗教学”范畴内另立“门户”,成为“宗教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
本书荣获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